严巧珍
摘要:设计“有效问题”,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首先阐述设计“有效问题”的出发点,其次阐述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寻找“有效问题”的答案,巩固“有效问题”,设计练习反馈。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问题;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52-1
我区如火如荼地打造“高效课堂”的脚步渐行渐远。沉静下来,留给我们很多思考。什么才是“高效课堂”?如何评价“高效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似乎一致认为能“赢得考试”的教学课堂就是“高效课堂”。“赢得考试”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具有高效性质的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才能赢得考试呢?经过两年“高效课堂”的学习与实践,我摸索到设计“有效问题”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
一、设计“有效问题”的出发点
1.从教材出发。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通读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编写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弄清知识基本点,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确定重点、难点。例如:讲授《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这一课时,我设计的“有效问题”有“世界上古老而神秘的文字有哪几种?我国有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吗?”又如:“世界有哪三大宗教?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谁创立的什么教?”这样就能前后联系、中外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从学生出发。首先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一般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学生的知识储备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运用新教材时不能简单地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出发,而必须研究学情,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最后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每个学生个体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而设计自己的有效问题,让每一位学生在历史课堂中都有所收获,都有所成长,最终实现“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最好发展”的目的。所以设计“有效问题”时,分层次设计,针对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不高的学生,问题设计就要浅显一些,反之,针对智力水平、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问题设计就要难点、有深度一些。这样各得其所,让每位学生在历史课堂中都能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快乐。
3.从课程标准出发。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总指导和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钻研课标就是要领会本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总的教学目的、任务,明确教法上的要求。每学期初的备课,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先是通读,了解课标对学科教学总的目的要求,理解内容、精神,有个整体认识。再是细读,深入体会课标对所教年级的具体要求,并把它抄写在备课笔记本的扉页上,以便随时对照课标的要求自查教学活动和检验。
二、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寻找“有效问题”的答案
只有有了问题,学生才能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对自己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和其他同学一样,他们是非常想知道正确答案的,这就为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把问题提出来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意见由分而统,最后得出结论。在教师的点拔和评价中,感到非常快乐和自豪,即使结论是错误的,他们也会积极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充当导演的同时,还应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学生的闪光思想和真知灼见,及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难度较大的“有效问题”上有分歧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究争辩,在争辩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课,我设计的“有效问题”是拿破仑的成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如此这类问题是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大家参与,共同合作,甚至争辩。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学会正确、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巩固“有效问题”,设计练习反馈
如何检验真正解决了“有效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呢?最后必须设计好反馈练习,进行实践,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的落脚点是在“赢得考试”上。巩固练习也要围绕“有效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式,如简便快捷的选择题,阅读理解的材料题,看图分析题,历史人物对比题等等。
一堂课把问题都解决了,课程目标也就完成了。只有“有效”了,“高效”才有基础或前提,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最根本的是要“让每位学生获得最好发展”的课堂。这就是检验我们课堂是否高效的根本标准。通过提问,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多动脑筋,注意在其有效性上下功夫,就一定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课堂更加精彩。
总之,精心设计“有效问题”,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促使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学习外地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扩大课堂容量;不断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由“传授型”向“创新型”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