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 郭塨
【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14d。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病死率和再出血发生率、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結果: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71%(2/35),对照组为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33/35),对照组为71.43%(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显著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依达拉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59-0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常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90%,一旦发生往往难以逆转,造成继发缺血性脑损害,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死或病残的主要原因[1]。脑血管痉挛多发生在出血后第1~2周,早期予以防治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依达拉奉应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0例,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 或MRI证实确诊;(2)无心、肝、肺、肾等严重躯体疾病,排除精神障碍、脑疝或深度昏迷;(3)患者或家属要求保守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30~79岁,平均(47.6±3.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h~12h,平均(4.2±1.1)h。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30~79岁,平均(47.2±3.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h~12h,平均(4.0±1.2)h。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脱水、止血、抗感染、营养神经和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d。
1.3观察指标:治疗期间观察症状变化,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记录两组患者14d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病死率和再出血发生率,并依据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3]评定神经功能,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采用Barthel指数(BI)[4]评定日常生活能力,≤40分为差,41~60分为中,>60分为良。上述评定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且未被告知患者分组情况,实行盲法评测。
1.4疗效评价:(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生活自理,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降低20%以上;(2)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生活部分自理,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降低10%以上;(3)无效: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独立样本R×C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按α=0.05的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病死率和再出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71%(2/35),对照组为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非创伤性的颅内血管破裂,是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后可引起广泛性和局灶性脑血管痉挛,其实质是血管壁发生病理变化所致的器质性血管狭窄[5],而脑内自由基(大量活性自由基刺激血管壁形成炎性反应,刺激平滑肌收缩)及脂质过氧化物增多(脂质过氧化物明显收缩血管)在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6-7]。因此,有效清除、抑制这些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是防治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
尼莫地平是钙拮抗剂中对脑血管作用最强的药物,脂溶性强,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作用于脑血管及神经细胞,选择性扩张脑血管,消除或缓解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8],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痉挛有明显预防和改善作用。依达拉奉是强效自由基清除剂,亲脂性强,血脑屏障通透率高达60%,可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迅速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过氧化损害;还能抑制氧化性细胞损害,抑制迟发神经元死亡。目前依达拉奉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
笔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结果显示,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依达拉奉能显著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博文,成杰,田华,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319-32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张雅静,张小兰,马延爱,等.Barthel指数量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测量的信度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30-32.
[5]张元隆,康德智,王灯亮.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机制和治疗[J].医学综述,2011,17(22):3423-3424.
[6]江建军,郑海燕,林静辉,等.经颅超声多普勒监测对脑外伤后综合征的预测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1137-1139.
[7]黄巍,周政.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7(4):215-219.
[8]林燕妮,刘一尔.微量泵持续泵入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