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正川 毛世槐
摘 要: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利用割线逼近切线的思想,对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相切的直线方程问题做了系统的讨论,得出了圆满的结论.
关键词:圆锥曲线;点差法;中点弦;割线;切线;教学案例
问题背景
如图1,椭圆的中心为原点O,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e= ,过左焦点F 作x轴的垂线交椭圆于A、A′两点,AA′=4.
(Ⅰ)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Ⅱ)取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不同的两点P、P′,过P、P′作圆心为Q的圆,使椭圆上的其余点均在圆Q外. 若PQ⊥P′Q,求圆Q的标准方程.
图1
在研究2013年重庆高考数学理科解析几何试题(试题如上)的时候,联想到过P点的圆和椭圆的切线共用一条,如果利用这一点,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但学生不晓得过椭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怎么办?突发奇想,切线和割线会不会有相似的性质?切线是割线的极限,可否利用曲线的中点弦问题解决切线问题?而中点弦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的一类常见问题,许多学生熟悉“点差法”求直线斜率,即首先设弦的两端点坐标为A(x1,y1),B(x2,y2),代入圆锥曲线方程得到两方程后再相减,从而得到弦中点坐标与所在直线的斜率的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 设想A、B两点退化为切点,可否得到切线斜率?
案例实录
1.?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双曲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知道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方法. 下面请大家看问题1:已知点M(x0,y0)是直线l被椭圆 + =1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求直线l的方程.
问题提出后,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起来,开始了对问题的探索.
2.?摇自主探索,暴露思维
学生求解的同时,教师在行间巡视,发现学生1很快得出了结果,于是请生1上台板书.
学生1:设直线l与椭圆交点为A(x1,y1),B(x2,y2),则有b2x +a2y =a2b2,b2x +a2y =a2b2,
两式相减,得:b2(x1+x2)(x1-x2)+a2(y1+y2)(y1-y2)=0.
因为M(x0,y0)为AB中点,所以有:x1+x2=2x0,y1+y2=2y0,
所以kAB= ,kOM= = ,故有kABkOM=- ,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y-y0= - (x-x0) .
教师:很好!先求直线斜率,过程非常简捷.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2:有,显然直线l斜率存在,设其斜率为k,则所求直线方程为y-y0=k(x-x0),联立椭圆方程消去y并整理可得(a2k2+b2)x2-2ka2(kx0-y0)x+a2(kx0-y0)2-a2b2=0,由韦达定理求得kAB=- ,再求出直线l的方程. 不过这种解法计算量比较大,过程比较麻烦.
教师:以上两种解法就是求解以定点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方程的常用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点差法”和“联立法”. 其中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消去y(或x)再由韦达定理求出k虽然思路很清晰,但运算比较复杂,故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点差法”.
我们再来看看问题2:已知M(x0,y0)是椭圆 + =1上一点,求过点M(x0,y0)的切线方程.
(片刻后)学生3:(与学生2同解)假设直线l斜率存在,设其斜率为k,则所求切线方程为y-y0=k(x-x0),联立椭圆方程消去y并整理可得(a2k2+b2)x2-2ka2(kx0-y0)x+a2(kx0-y0)2-a2b2=0,由判别式为0有Δ=[2ka2(kx0-y0)]2-4(a2k2+b2)[a2(kx0-y0)2-a2b2]=0.
后面的运算太复杂,生3无法完成,老师接着算下去,化简得
(kx0-y0)2=a2k2+b2,
即k2(x -a2)-2kx0y0+(y -b2)=0①.
又因为点M(x0,y0)在椭圆上,有b2x +a2y =a2b2,所以x -a2=- ,y -b2=- ,代入①式,化简有kAB=- ,再求出直线l的方程y-y =- (x-x0).
教师:问题1和问题2的结果惊人相似. 我们可否这样认为,对问题1的割线的斜率和问题2的切线的斜率有完全类似的结论?
辨析异同,归纳结论
学生4:老师,我想起来了,圆的弦和圆的切线都有相同的结论kOMkl=-1,(相切),椭圆也有相似的结论kABkOM=- ,还可以理解为圆是a=b的特殊情况.
教师:非常好!估计大多数同学还是很纠结,切线的运算太复杂. 我们可否换个角度思考,不用联立法?
(片刻后)学生5:可用“点差法”去思考,切线是退化的割线,割线在无限靠近切线的过程中,结论kABkOM=- 不变.
教师:很好!刚才两位同学都很善于思考,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联想理解. 直线l的方程y-y0=- (x-x0)看起来比较复杂,其结构特征与椭圆方程之间有没有联系?下面请同学们把直线方程化成一般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6:切线方程和割线方程的形式分别为 + = + , + = + ,表现形式完全一样,但内容不同. 切线方程点M(x0,y0)在椭圆上,割线方程的点M(x0,y0)在椭圆内. 故切线方程简化为 + =1,割线方程只能是 + = + .
教师:归纳得很好,梳理一下,结论如下:
(1)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 =1,以M(x0,y0)为中点的中点弦的斜率与OM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方程是 + = + .
(2)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 + =1,以M(x0,y0)为中点的中点弦的斜率与OM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方程是 + = + .
(3)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 =1,过椭圆上的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是 + =1.
(4)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 + =1,过椭圆上的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是 + =1;掌握这些结论后,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问题.
例 (1)已知点M(2,1)是直线l被椭圆 + =1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求直线l的方程.
(2)过椭圆 + =1上一点M2, 的切线方程.
(3)已知椭圆 + =1及直线l:x+2y+18=0,在椭圆上求一点P1,使P1到直线l的距离最小;在椭圆上求一点P2,使P2到直线l的距离最大.
解:(1)直线l的方程是 + = + ,化简得8x+9y-25=0.
(2)切线方程是 + =1,化简得8x+6 y-36=0.
(3)设所求点为P0(x0,y0),则过此点的椭圆的切线 + =1应平行于直线x+2y+18=0,即y0= x0,代入 + =1解之得P1- ,- ,P2 , .
横向类比,深入探究
教师:如果把椭圆改成圆心在坐标原点的圆x2+y2=r2呢?
学生7:圆可看做特殊的椭圆,只要将椭圆中的a、b看做半径就行.故有:
如果圆的方程是x2+y2=r2,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的方程是x0x+y0y=r2. 如果M(x0,y0)为圆内的一点,那么以该点为中点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x0x+y0y=x +y .
教师:如果把椭圆改成圆心不在坐标原点的圆(x-m)2+(y-n)2=r2呢?
学生8:我只能得到方程(x-x0)(x0-m)+(y-y0)(y0-n)=0.
教师:很好,但结构与前面不符,我们可否变换一下?(没有学生回答)即(x-m+m-x0)(x0-m)+(y-n+n-y0)(y0-n)=0,展开有(x-m)(x0-m)+(y-n)(y0-n)=(x0-m)2+(y0-n)2. 所以有,已知圆的方程是(x-m)2+(y-n)2=r2,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的方程是(x-m)(x0-m)+(y-n)(y0-n)=r2;如果M(x0,y0)为圆内的一点,那么以该点为中点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为(x-m)(x0-m)+(y-n)(y0-n)=(x0-m)2+(y0-n)2.
教师:如果把椭圆改成双曲线呢?
学生9: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 =1,以M(x0,y0)为中点的中点弦的斜率与OM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方程是 - = - .
教师:画图,观察一下双曲线的图象斜率之积能否为定值- ?
学生9:哦,不可能是负的,应该为正,所以
(1)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 =1,以M(x0,y0)为中点的中点弦的斜率与OM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方程是 - = - .
(2)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 - =1,以M(x0,y0)为中点的中点弦的斜率与OM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方程是 - = - .
(3)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 =1,过双曲线上的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是 - =1.
(4)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 - =1,过双曲线上的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是 - =1.
留下问题,课后探究
探究到这里,很快就要下课了.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笔者又向学生提出了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教师:1. 请同学们课后探究过抛物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程;
2. 已知以F1(-2,0),F2(2,0)为焦点的椭圆与直线x+ y+4=0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则椭圆的长轴长为( )
A. 3 B. 2
C. 2 ?摇?摇 D. 4
3. 已知椭圆 +y2=1的两个焦点是F1(-c,0),F2(c,0)(c>0). 设E是直线y=x+2与椭圆的一个公共点,求EF1+EF2取得最小值时椭圆的方程.
?摇?摇4. 能否用切线方法解决本文最前面重庆2013理科高考(21)题?
解:(1) + =1.
(2)设内切于椭圆的圆的标准方程是(x-m)2+y2=r2(m>0),因为PQ⊥P′Q,m>0,则P点的坐标m+ r, r,过点P圆的切线方程和椭圆的切线方程分别为
(x-m)m+ r-m+y r=r2(m>0)和
+ =1,化简后分别为x+y-m- r=0和m+ rx+ ry-16=0,这两条直线重合,所以有 = = ,解得r= ,m= .
所以圆的标准方程x- +y2= ;同理,当m<0时,由对称性,另一个圆的标准方程是x+ +y2= ;综上所述,圆的标准方程x± +y2= .
教后反思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探究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对教师来说,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本次教学尝试,笔者深刻体会到对习惯于“照本宣科”、灌输式教学的我们来说,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 与其教师讲得口干舌燥,部分学生无动于衷;不如调动学生直接参与,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学中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与此同时,注意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学习中的支持与引导作用,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