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顶玉
摘要:中学生厌学已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这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不利的。要解决部分学生厌学问题必须从教育体制本身入手,彻底转变教育思想,改变评价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实施教育。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为最终教育目标。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把面前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是能动的,而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厌师”为“喜师”;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俯下身去认真看看学生。我们只要加强正确的引导,给予细心的关怀,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帮他们找回失落的自信和自尊,那么,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成功的。
关键词:厌学;课堂;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17
我县初中生的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厌学之风日长,这不但使家长茫然、教师担忧,而且还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其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造成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长期积化的因素,也有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萌生的新影响,我们不能单单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而是要触及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全面而有效地去分析、去实践。本文就初中生厌学现象作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厌学原因的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日趋严重。近几年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这对涉世未深的初中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健康的影视音像制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营业场所,都对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一些本来就自制力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造成“厌学”甚至“弃学”。一些媒体对有关事件的失实报到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改变也体现在中学生身上,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和道德取向悄然改变。其中社会上出现的那些不良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中学生,导致他们出现厌学现象。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对学生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有:
(1)家长百般溺爱。这类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使孩子滋生了依赖性与懒惰性,不仅对枯燥的学习毫无兴趣,而且易沾染社会不正之风,贻害终生。(2)父母不正确的引导。在我县所调查的学校中,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以到广东外出务工为主,孩子留在家乡读书。这类“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辛辛苦苦挣钱养家糊口,家里有一定的积蓄,在生活上尽量或超过满足自己孩子的需要,加上父母们一年很少与孩子见面,缺少对孩子思想正确引导。认为孩子读了书还可以到广东打工挣钱。(3)家长要求过于苛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强制性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还要严加惩罚,这样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4)个别父母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不配合学校的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笔者碰到这样的事例,教师打电话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家长漠不关心,以忙为借口,没等教师开始反映,就把电话挂了;教师去家访时,当听到自己子女的学习不足时,对去家访的教师投以冷眼,并交待教师其儿子(女儿)在学校只能宠不能骂等等。很多父母不能正视自己子女的不足,总把他当成宝,对子女的学习情况更是自认最佳。使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日益偏离正轨。(5)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當今社会的离婚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尽管现在实施的是素质教育,并且已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教学仍然是应试教学,或者说正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我们的学生依旧任务偏重,每天要做大量习题,还要应付接踵而至的各种考试,在校时间偏长(我们钦州市的绝大多数初中部的上课时间是:上午6:20-11:30,下午2:30-5:00,晚上7:30-9:20,有实验班的学校上到晚上10:30),学习不仅消耗学生的精神,也消耗大量体力。在精神与体力的双重透支下,思想压力更大,再加上升学的竞争与压力,厌学情绪油然而生。
(1)学校办学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在应试机制的作用下,课业的繁多,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造成精神上难以负重,难以应付各种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学校在开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等活动相对较少,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不浓厚。因此,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较为明显。这就使得很多学习成绩偏后的学生失去后进的信心,产生难以超越的想法,不能从学习中获取乐趣,逐渐放弃自己。(2)教师教法的死板、僵硬和强制性要求,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到校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这一观念不是学生自然而然萌生的,而是家长和教师强加于学生身上的。并且,一旦学生有背于他们的意愿,或是不能完成他们规定的学习任务,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学生学到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身心受苦的过程,他们如何能对学习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并产生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来呢?
4.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厌学学生无理想(即胸无大志)。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较差,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坏习惯延续到了中学;学习方法不当,以致消耗大量精力而到考试时收效甚微。正是由于他们学习没有具体的目标,从而导致学习缺乏计划性,随心所欲,想学就学,不想就不学,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及其他各方面慢慢就跟不上,渐渐地就开始厌学了。(2)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笨,其实自己并不笨,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自己放弃了努力,最终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不断影响下,觉得学习真没意思,理所当然地就不喜欢学习了。(3)有不良的兴趣与爱好。比如特别爱好上网,整天沉溺其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要学习就要花费时间与精力,而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玩得多了,学习时间就少了,这时反而视学习为负担,产生厌学也就不足为怪。(4)难以适应中学的学习。笔者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七年级,很多学生习惯于小学的学习生活,对中学课程的增多,教师新的教学方法,新学科的设置等一下难以适应,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减退。以上是初中生厌学共有的原因,病因已知,我们要对症下药,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因素我们作为教师能以改变,也无法改变。所以,我们教师只能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入手,从最容易的“改变传统课堂模式”开始,让学生回归到自主、开放、活泼、生动而有趣的课堂中来,降低初中生厌学情绪。
二、降低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1. 课堂教学观念要转变
首先不做学生思维的保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在数学课改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去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其次保证营养餐,提供自助餐。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有大的发展;第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这样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教师和学生是合作的伙伴关系;第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不但知道知识学习过程,还要知道学习方法,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第五不压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初中阶段是学生好奇心较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好奇心,这样他们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2. 课堂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数学的课堂要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学生有了自主的课堂,从而降低厌学的情绪。
(1)学会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2)学会倾听、赏识、激励。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綜合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3)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数学课堂多引用幽默语言,维持学生兴趣
教学幽默是教师学识、智慧、灵感和思想,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睿智的火花,是教师品质的一种要素。在数学课堂中恰当地引入幽默,不仅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真正把课堂当成精神乐园。
总之,面对初中生厌学数学状况,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改变传统课堂模式,积极运用合理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富有趣,使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从而降低初中生厌学的情绪。
(作者单位:广西浦北县外国语学校 5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