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太敏
摘 要: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怎样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简要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逻辑思维;综合能力;概括能力
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加减乘除的简单运算,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数学往往在一定的逻辑情境中,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将在数学应用题中对数量关系无法确定,从而导致解题失败。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设定对应的教学方案,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享几点教学心得。
一、培养比较能力
比较是应用题常用的逻辑情境,我们经常会遇到“某比某多多少”“某是某的几分之几”等都需要通过逻辑对比才能解决问题。通过比较我们不但可以区分相似的逻辑关系,还可以顺藤摸瓜求得未知项。
通常应用题中很可能有一些干扰信息,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对比较对象,要弄明白我们需要对比什么、如何对比。我们经常见一个脑筋急转弯:一斤铁重还是一斤棉花重。这样的问题很简单,但是许多学生就会“阴沟翻船”,究其原因就是比较错了对象,将要求的比重量,按思维惯性错误地比较了密度。再如,某股票先涨了10%,又降低了10%价格和原来一样吗?这个问题也是对比对象置换了,所以,比原来价格高了。
二、培养分析和综合能力
分析与综合是两个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诸多小学应用题都需要我们经过条理分析然后进行总格概括才能明白数量关系,才能寻到正确的解题方案。
我们对数学应用题首先需要精心阅读,把握全面信息,再具体分析出具体数据关系和所求问题,最后再用数学语言和关系式概括出来。如图,让我们比较两个三角形面积大小。我们详细分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S=,这两个三角形底边相同,而高又相等,所以,我们不用知道边长是多少就可以推理出两个三角形面积只能是相等的。
三、通过实践逻辑关系形象化
只凭数据和情境描述,可能会让我们感到逻辑关系抽象,而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线教学中尽力避开抽象的理论说教,要遵循学生的形象认知规律,指导他们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变抽象为形象,有效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如,针对小学数学比较常见的工程问题,我们就要指导孩子们掌握动手画形象、直观的线段图来帮助自己完善逻辑理解,还有平面几何知识,更需要动手实践通过分割和拼接,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知识并学会如何分析与综合。
四、培养概括能力
抽象和概括是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抽象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而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抽象性、概括性很强。任何一个数、一个公式、一种符号、一个概念和规律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
抽象、概括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在学生获得丰富表象后,应立即进行抽象、概括,揭露本质和规律,这样才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现象。例如,讲正比例的概念,可先列表让学生观察,分别找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总价随数量的变化而变的规律,抽象出文字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这是第一次抽象,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意义,并进一步将两个文字关系抽象为字母关系式:x÷y=K(一定),这是第二次抽象。
总之,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逻辑技巧,捋顺数量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培养他们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孩子赢在起点。
参考文献:
杜亚玲.浅议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2012(7).
(作者单位 四川省会东县松坪乡中心小学校)
編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