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思考

2014-04-29 09:14朱明华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4期
关键词:研究对策问题意识

朱明华

摘 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成绩、轻教研、重理论、轻思维的现象较为普遍,突出的表现是教师问题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薄弱,这给高效课堂的研究探索带来一定的阻力。研究发现,培养教师敏锐的问题意识,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适应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问题意识;现状思考;研究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学教师是实施国家义务教育的主力军,近十年来,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和专业的技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还存在着许多滞后的现象,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需要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更多满足未来市场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中小学教師问题意识的界定

什么是问题意识呢?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焦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的心理品质,称之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同时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按照这样的理论,我认为,中小学教师的问题意识就是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活动中,教师对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抱着一种怀疑、思索、探究的积极态度和思维的倾向。它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忠诚的体现,更是中小学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具体表现。

三、中小学教师问题意识的现状

为了了解目前中小学校教师的问题意识的现状,我们对部分中小学教师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访问中小学教师92人,

发出问卷1235份,其中学生375份。调查结果如下:

1.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有问题意识

但是意识不强,58.7%的教师不善于创设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能很好地激发保护学生学习热情。教师以教案定教的现象较普遍。在探讨问题的方式上,71%的教师还是喜欢以教师为中心的探讨问题方式,给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思考、提问和探究问题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师显得过于强势,在教学中流露出的问题意识没有常态化。

2.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能够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

70%的教师是通过作业和考试中发现教学中问题,教学中,

46.4%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78%的教师认为,学生不爱提问题,提不出问题,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教师无关。在教学中,只有26%的教师关注教学中有问题的学生。有25%的教师经常让学生做研究探索性的思考题,14%的教师喜欢采用课堂上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四、中小学教师问题意识现状产生的原因

1.在教学管理中,虽然有些学校一直采用常规教学管理与月考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业务的成长

例如:每次上课后,必须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每次考试后,要做卷面分析等。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并没有大幅度提高,或者说提高很慢,我认为,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专注研究教学中的问题。

2.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意识比较薄弱

一方面因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对教育理论的研习,致使许多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只是经过短暂的困惑、浮浅的思考后,放置一边,并没有真正触及思想内心去研究它,因此,研究的进程也因缺乏坚持和有效的指导而停止。另一方面,教育教学研究过程漫长,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遭受意想不到的挫折。因此,中小学老师往往有一种抵触心理,甚至采取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成绩、轻思维、重理论、轻研究的现象时常在课堂教学中出现

虽然教育相关部门也相继推出一系列措施。如:不准统考,不许成绩排名等,但是,社会在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上,最终还是以成绩论英雄,许多教师急功近利,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当作教学教研的主要内容。

4.教学理念相对滞后,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根深蒂固

教师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教学中,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性活动却被忽略了,甚至出现了以教师主体性代替或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课堂教学自然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

五、思考及研究对策

1.转变观念,重塑角色,是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前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坚决摈弃过去一直习惯了的以教的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理念,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教师的角色也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走进

课堂。

2.创设情境,激发科研的兴趣,是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基础

虽然,课改已走过十个年头了,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成绩、轻科研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成绩的思想还是比较严重。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违背,与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有很大关系。因此,学校要引导教师静下心来,积极投身到教研氛围中去,为教师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比如,建立教育教学科研奖励的长效机制和办法;完善教育教学的评价管理制度;建立优秀教师的评选考核制度;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的专题的研讨活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等,引导教师走上科研之路,激发教师科研的兴趣。

3.善于进行批判性的教育反思,是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关键

“思而知不足”,反思的重要属性就是批判性。批判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思想、行为进行审视、分析、否定的行为。教师的教育反思是一种为改进自己教育行为而进行的反省、思考和探索,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目前,有三种形式:(1)总结优点,发现不足。(2)总结经验,提升理论。(3)發现问题,刨根溯源。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上的反思前两种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是假反思,不能从理念上、根源上批判审视教育教学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无法触动教育教学的真正改革,更无法构建高效课堂。因此,现代的教师应该学会在实践中批判性的反思,在批判性的反思中成长。当然,批判性的反思目的不是驳斥、打倒,而是促使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开展课题研究,是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参加课题申报研究活动,其实一方面就是让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指导他们研究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的过程来看,它引导着教师研究的方向,规定着研究的范畴,促进着教师研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开展课题研究,需要教师在一段时间里,对课题研究的问题保持高度的关注,并随时做好各种观察研究的笔记,这种习惯逐渐养成后,会大大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中问题的敏感性,对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教师在体验到课题研究成功快乐的同时,会进一步关注教学中的问题,增强中小学教师的问题意识。

5.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主动探究的欲望是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根本

我校中小学教师,目前学历水平都在大专、本科范围内,绝大部分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一次性的学校教育,现在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家长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国家为了提高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已经推出了义务阶段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这种制度措施,是帮助中小学教师更新育人知识、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的一种途径,但是,仅仅依靠五年一周期的继续教育来更新知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国家在2014年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这将会大大增加教师之间的竞争力和压力,面

对竞争压力,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主动探究的欲望,不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挑战自我,才能够适应职称制度改革的步伐,适应时代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

(作者单位 新疆医科大学子女学校)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研究对策问题意识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浅谈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和对策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要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