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经理
摘 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尽情体验;练习设计有创新,让学生拥有创造的空间。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操作体验 练习创新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地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强烈的好奇心是启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宝贵心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驱力。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一方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起铺垫作用,促进知识迁移。如:教学“认识图形(二)”时,首先出示一个带盖的,很漂亮的学具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提问:“谁能从盒中找出已学过的图形,并按它们的形状分类?”学生在好奇心和浓厚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认真操作,很快将学过的平面图行学具分为四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接着让学生把盒中剩下的学具按其形状进行分类,由于学具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又采取了喜闻乐见的玩积木的形式,学生很快将这些立体学具分为四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构建立体式师生、同学间的交流模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生,进行创新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的起点,组织好学生的智力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在讨论后统一认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一改常规的导入方法,直接给出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非常兴奋,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纷纷提出问题:
1.想知道人民币是谁发明的?
2.一元等于多少角?多少分?
3.人民币上的图案表示什么意思?
4.人民币为什么有硬币和纸币?
虽然这些问题这节课不能一一解决,但学习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热情高涨,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为创新插上了翅膀。
三、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尽情体验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小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引导学生参与操作过程,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尽情体验公式、定理、法则的由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他们知道数学存在于生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如教学认识正方形,要求学生想办法认识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对角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有的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他三条边一样长,说明四条边重合,四条边相等……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学生表述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这样让学生自己创造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练习设计要有创新,让学生拥有创造的空间
一提到创新,人们很习惯将它与发明创造联系起来。这种认识导致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平凡人,没有什么创造力,也抑制了自己创造力的激发和施展,而创造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在长期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实现。
数学课几乎每节都涉及练习的设计,教师设计的目的大多停留在对知识的巩固阶段,有时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创新,就能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如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老师只在黑板上写下“1”,问:“你看到这个数都想到什么?”这样的练习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度,而且适合每个学生,可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1是最小的自然数”,“1是最小的质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学生从不同角度对“1”有了多种认识,形成对知识持久系统的认识。这样的练习给了学生创造的空间,让学生的空间意识尽情发展,使学生思索,也激起学生在更多的领域有所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是充满变动的,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但也会出现转机,教师要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迅速对课堂进程进行调整,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迈向新的目标。
总之,新时期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设置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