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桥:做好学生创新活动的脚手架

2014-04-10 10:08沈颖
考试周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

沈颖

摘 要: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应用熟知的结论提升新的结果,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指出,教师要摆脱传统的圈套式或标签式引导法,随时准备在学生活跃的思想中做好搭桥工作,教师要做学生创新活动的脚手架。本文以一些几何问题为背景阐述这一主张。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创新活动 几何问题

课前,教师对知识、范例,以及即将发生的学习活动、计划达成的目标都要预先进行设想与勾画,不言而喻,在把部分精力投入到教材的挖掘,在概念、例题、命题、习题上下工夫的同时,还要关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应用价值.因此,课堂教学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方法上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思想上具有创新性.这需要老师恰当地参与、鼓励、扶持,处理不好就会出现错误的教学行为。

①“圈套式”学习: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铺垫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结论,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内需驱动力,不能处理好被动地听、记与主动地思考甚至是超前想象之间的关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前者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因此,应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和提问,在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聚焦于各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②“标签式”学习:教师先抛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合作).有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展开探究;或者流于形式,强行将学生分组并在规定时间内讨论,只是课堂上热热闹闹,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思考.

另外,对课堂教学情景所作的预设和勾画只是一个蓝图,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无论课前作出多么周密的设计和预测,总还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因此,这种预设绝不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守的教条.教学中,要随时调整课前的预设,即时创造,即兴修改,创设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情景,这也是课堂学习情景的生成性.这种机不可失的“妙微心会”的灵感,错过了就不会再来,前进一步也许就能带来柳暗花明的新意境.

那么,如何体现老师在恰当思维点的恰当价值呢?美国心理学家Perkins和Salomon等研究认为[1]: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他们先前经验和新学习的内容之间找出联系,进行抽象概括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活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搭桥”,搭桥过程一般有三种方式:

①要求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②采用类比的方法检查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③要求学生将现有问题应用于其他情景.

老师通过搭桥,建立不同问题相互联系的通道,不断创设思考问题的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飞翔的思维护航,这就是西方教育界提倡的“活动式脚手架”.

案例一:

【问题】设D是正△P■P■P■及其内部的点构成的集合,点P■是△P■P■P■的中心,若集合S={P|∈D,|PP■|≤|PP■|,i=1,2,3},则集合S表示的平面区域是(?摇?摇 )

A.三角形区域 B.四边形区域

C.五边形区域 D.六边形区域

答:D.

这是2009高考,北京卷(文)试题.如图1,A、B、C、D、E、F为各边三等分点,答案是集合S为六边形ABCDEF及其内部.此题属于创新题型,结构良好.学生在思考后,意犹未尽,明显有种探索的冲动,但一时又不知如何入手.老师充当“脚手架”,给学生不断“搭桥”,指明探索方向.

搭桥1:边数上思考,增加边数有什么发现?学生给出新的问题:

问题1.设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P■P■P■P■及其内部的点构成的集合,点P■是该正方形的中心,若集合S={P|P∈D,|PP■|≤|PP■|i=1,2,3,4},则集合S表示的区域面积多少?

问题进了一步,并探索出答案■a■.似乎还有突破,接着学生给出一般性的问题:

问题2.设D是正n边形P■P■…P■及其内部的点构成的集合,点P■是正n边形P■P■…P■的中心,若集合S={P|P∈D,|PP■|≤|PP■|i=1,2,3,…n},则集合S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是多少?问题具有了一般性,可喜可贺.可以看出集合S也是个正n边形,但一般情况下,边长较难确定,要求面积的一般性公式思维受阻.

搭桥2:维度上思考,类比到空间能有什么结果?得到新问题:

问题3.设D是边长为a正四面体P■-P■P■P■及其内部的点构成的集合,点P■是该正四面体的中心,若集合S={P|P∈D,|PP■| ≤|PP■|,i=1,2,3,4},则集合S表示的区域的体积是多少?

从维度上突破,类比到空间,探索出答案■a■,思维有了飞跃.更进一步可以提出:

问题4.设D是边长为a正方体P■P■P■P■-P■P■P■P■及其内部的点构成的集合,点P■是这个正方体的中心,若集合S={P|P∈D,|PP■|≤|PP■|,i=1,2,3,…8},向正方体内随机抛放一点,则这点落在S中的概率是多少?学生探索出答案■,对老师来讲这只是问题的延伸,对学生来讲这就是创新活动,这样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二: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类比■

教材上的这些阅读材料是正常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学习这些内容,不是简单地识记或了解,而是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进行创新活动.笔者按照课前预设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内容之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跃跃欲试,有继续探索的欲望,生成了新的学习情景.何不让学生放手一搏呢?经过老师的搭桥、点拨,学生得出了很多结果,现仅摘录三角形到空间四面体的一些主要类比结果如下:

试图将月牙定理(希波克拉底定理)类比到空间,一时没发现相应的结果,留下缺憾美.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中学生限于年龄和知识水平,他们的探索往往局限在科学数学的小“问题”层面,对深层次的数学审美和数学文化方面的问题很难触及,更不要说站在哲学的层面看待数学.然而,将学生的一个个“幼稚”想法,尽情地发展为一个个“小硕果”,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知识更加厚重,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探索激情,及时“搭桥”和移动“脚手架”,让学生的思维持续飞翔,使之既有“水的灵动”又有“山的沉稳”,进而“明明白白我的心”,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美]David A.Sousa.天才脑与学习[M].“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

[2]单遵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2)[M].江苏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012.6.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教学
从高等数学教学的角度看中学数学教学
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相关问题探析
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应用
更新观念,创设自主灵动课堂
中学生数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能力
浅论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从“会问”引向“会学”
数学习题讲练中学生思维培养的认识与实践
概念构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