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
摘 要: 本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通过内在的活动积极思维,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质疑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质疑能力 培养策略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新授之后教师问学生:对刚刚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都没什么问题,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质疑,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现有的学习能力,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一、在氛围熏陶下敢问
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关注和赞赏,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如一位老师在设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课时,首先展示一幅2008年奥运会上令中国人难忘的女子四人双桨夺金的激烈场景,然后多媒体演示让船桨四个支点处出现一直线,并与船桨所在直线交于支点,并隐去背景图,呈现出“三线八角”的图形。然后创设以下质疑情境:1.从角的顶点和角的两边观察具有共同顶点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什么位置关系?2.女子四人双桨的完美配合,每一支船桨所在直线与四支点所在直线都交成四个角,如果你是教练,你会关注哪些角的关系?3.类比对顶角和邻补角顶点和角的两边的位置关系,教练关注的这些角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创设质疑情境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设计中,可先让学生用不同的三根小棒搭三角形,当学生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时,就产生质疑: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搭成一个三角形,这又从何入手研究呢?这时教师再适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可采用先让两根木棒长度不变,让第三根木棒变化的研究方法,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探索,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出“在两边不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第三边应大于两边之差,而小于两边之和”的结论。由此可见,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二、在方法习得中会问
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每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概念的教学中,为了巩固这一概念,我让学生画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结果一大部分学生竟然画成了三边的中线。这说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于是自然引发了对这两个概念的本质的差异的质疑。当学生明确了前者是直线后者是线段时,再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四个要点“垂直”、“平分”、“线段”、“直线”进行质疑:“定义中如果删去垂直可以吗?”“如果说将线段改成直线可以吗?”“直线有多长?怎么平分?”“三角形的中线中的两个端点分别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质疑的手段使学生充分领会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学生以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质疑问难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三、在自我思考中解问
疑问只是思考的开始,有了疑问才能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表示出自己的意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有一次,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称作有理数?”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其实整数和分数称作有理数也是有原因的,这是翻译上的一个差错,“rational number”这个单词,日本人把它译作了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译成了中文。而老师这样回答,实在太遗憾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运用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解疑,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