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陕西 商洛 726000)
教师职前教育的心理学课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其学科价值在强化的同时,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过程及评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种现象,我国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层出不穷,据统计已有200余种,但其改革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细究其原因,是过于突出了学科特点和职业(社会)需求,而忽视了教材的使用者——师范生作为“人”的需求,在编写指导思想上,集中于将师范生看成是“未来的教师”,在教材的内容上突出了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等。如,李越、霍涌泉在其《心理学教程》前言中,将“心理学”定位于“一门体现师范特色的基础核心课程,直接关系到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理论素养、职业素质准备和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问题。”[1]许远理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心理学既是教师教育的特色课程,又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职业基础课,对培养合格教师的师范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虽然也有认识到心理学对提高师范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但其内容实际上还是没有脱离学科和职业倾向。[3]这种学科定位是着眼于未来,而脱离当下的,所以难以被生活于“当下”的师范生接受。
也有对师范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期待与学生的课堂行为、主观课程收获及课程测验成绩呈显著相关,同时学生所使用的心理学教材与内容期待差异极大。[4]为了解决心理学课程改革中对主体人的忽视的问题,笔者采用开放式问卷的方式,对师范生心中的心理学课程做了梳理,并希望以此为依据,建构满足师范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学课程丛。
研究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的方法,设计三个开放式题目,即师范生渴望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认识到的学习心理学意义、能列举出的心理学名词(最少3个)各自是什么。
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在商洛学院的师范类专业随机抽取到4个本科班级,包括历史学、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学等,共计143名学生。
资料整理的方法: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的回答,从知识的类别、服务的方向(自己素质、未来工作、生活提升)和个体心理的构成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处理。根据知识的类别将心理学的内容进行了两种分类,一种是根据知识的性质分为3类:解释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一种是根据知识所涉及的领域分为:生活、教育、学习、其他工作4种。根据知识服务的方向,将心理学学习的意义或目的分为3大类:提升自己素质、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服务、更好地生活。其中,提升自己素质分为了解自己、调节并完善自己、预防或解决自己问题3种,更好地生活分为了解别人,更好地与人相处、帮助别人3种。根据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将学生所列举的心理现象分为了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性格、需要、动机、心理疾病和社交心理等项。
资料结果的处理方法:将学生所提出的内容归类,并运用统计方法予以处理。
1.师范生渴望学到的心理学内容。
根据知识的性质分类的统计结果是:解释性知识的有6人,描述性知识的有100人,策略性知识的有75人。根据知识所涉及的领域看,生活方面有86人,教育方面有22人,学习方面有34人,其他工作方面有1人。
2.师范生认为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或目的:提升自己素质的有88人,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服务的有34人,更好地生活的有76人。在提升自己素质的人中,了解自己的有16人,调节并完善自己的有66人,解决自己问题的有30人;在更好地生活的人中,了解别人的有22人,与人相处的有51人,助人的有21人。
3.师范生所能列举的心理现象:心理疾病的有35人,情绪的有112人,个性的有14人,动机的有13人,认知心理的有13人,社交的有21人。
将以上所涉及的内容,根据人数的多寡从高到低依次排列的顺序如下。
内容上是:描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解释性知识及生活方面的知识、学习方面的知识、教育方面的知识。
意义上是:提升自己素质、更好地生活、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服务。
所能列举的心理现象:情绪方面、心理疾病方面、社交方面、个性方面、动机方面和认知方面。
1.师范生所需要的心理学知识是以了解心理现象,并获得一些解决与心理有关的问题为主的描述性的和策略性的知识,而不是对心理的工作机制进行揭示的解释性知识。
2.师范生对自身的角色首先定位于一个生活、学习中的人,较少涉及到 “未来教师”的社会角色。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所需的心理学知识第一是生活方面的,第二是学习方面的,最后才是教育方面的。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更多的也在于提升自己的素质,更好地生活,而很少涉及未来的教育工作。所能列举的心理现象,与教育,特别是未来的教育工作几乎没有关系。可见学生关注更多的是生活和学习中的自己,而较少关注到“未来教师”的自己。
3.师范生是具有强烈心理学知识需求的人,他们渴望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以更好地发展自己,包括提升自我素质和生活质量。同时他们拥有了一些关于心理学知识的日常概念,反应在他们回答问卷中用到的心理学专业词汇,特别是关于心理疾病的专业词汇。
1.建构师范教育心理学课程丛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中的心理学课程以学科体系为指导,形成了以普通心理学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职前心理学课程,不仅学时少,而且内容难以和师范生面临教育实际、师范生自身成长相联系,缺乏学科的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主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教师职业活动的需求和师范生这个主体因素。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师范生具有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发展阶段的“人”的渴望,远未涉及到未来的职业人的渴望,其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是作为一个发展阶段中的“人”所面临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准备者所需解决的问题,他们急需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与人交往,甚至解决自己面临的心理问题。另外,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其身心健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所以师范教育中通过心理学课程提升师范生自身素质,为其身心健康服务,为其更好地生活学习服务,是心理学必须承担的责任。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师范教育只是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部分,一次性的学习不能终身受用。虽然师范生的职业意识模糊,但其职业意识的启蒙和职业所需的教育观及基础知识的培养应在该阶段完成。为此,师范教育中心理学课程应体现出其层次性、职业准备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而具有这种特点的心理学决不是现有的心理学学科分支中的某一个可以独立担当的。无论从师范生的主体需求还是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来看,都需要构建一个心理学课程的课程丛,而不是一个单一的课程。
2.师范生的心理学课程丛应包含服务于大学生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础的普通心理学、服务于教育工作的教育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已纳入大学生的必修通识课中,但师范教育中往往考虑到师范生有专门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出于节约资源,避免重复和浪费等角度的考虑,师范生的该门课程往往被取消。通过问卷及上文的分析,目前师范生的心理学课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交叉点甚少,而师范生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具有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和被引导发展的需求,所以,应给师范生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为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教育心理学应该是现代意义更广泛的教育心理学,除了包含教与学两个教育教学主体的心理学知识,教学过程及教学微观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学知识之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发展相关理论等内容。因为随着师范生学历层次和就职学校层次的对应性消失,师范生将面临的未来教育对象尚不确定,所以发展心理学建议不包含在师范生的心理学课程丛中。
3.师范生的心理学课程丛的内容应以描述性和策略性的知识为主,尽量减少与生活和教育关系松散的学科铺垫性的知识和理论性强的解释性知识。
师范生心理学课程丛的建立是为了满足师范生的人的发展和职业准备的需求,重在应用,而不在于学习和研究。因而,心理学课程丛中,应以描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主。描述性知识利于师范生辨识心理现象、了解心理现象。策略性知识则能帮助师范生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并解决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的问题。
4.师范生的心理学课程丛的内容安排中应考虑到与学生常有的日常概念的辨析,以帮助师范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师范生是一个有过十几年或二十几年成长历史的、具有较高自学能力的个体,无论问卷中的调查结果,还是根据心理理论,师范生已形成了一些心理学的日常概念,拥有一些个体独特的心理理论。[5]这些概念和理论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师范生的心理学课程丛从内容结构上应考虑到与这些日常概念、心理理论的联系和辨析,以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
[1]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前言.
[2]许远理,孙天义.公共心理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前言.
[3]李红.现代心理学[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前言.
[4]陈红艳,梁彦红.学生对高师心理学课程的教育期待及期待效应分析——基于商洛学院学生问卷调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9):47-49.
[5]郑莉君,利爱娟.心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