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立杰,徐 凤
(曲阜师范大学 日语系,山东 日照 276826)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有600余年历史,素有“百戏之主”之美誉。能乐也有600多年历史,在日本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上将能和狂言总称为能乐,但能乐是以歌舞为中心的抒情剧,狂言是以科白为中心的滑稽剧。因此文中能乐不包括狂言部分。
1.昆曲。
昆曲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具有悠久传统的声腔剧种,流传至今,已有600余年。[1]昆曲,又名昆山腔,14世纪中叶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曲词精致、唱腔清丽、音乐悦耳。白先勇说:“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辞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于一身,经过400多年,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2]
2.能乐。
能乐又称能剧,是日本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始于室町时代(1338年-1573年),江户中期 (17世纪)演出形式逐渐定型。传承至今的剧目有240出,大部分是江户时代的作品。按曲目内容可分为五类:协能戏或祭神戏、修罗戏、假发戏、杂类、尾能或鬼畜戏。能乐不以故事情节取胜,侧重于音乐、舞蹈、抒情和叙事。能乐舞台简洁、乐曲悠远、舞蹈缓慢,充满静默之感。
昆曲的灵动和能乐的静默在各自的表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笔者将从舞蹈、眼部化妆、舞台布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比较。
1.舞蹈。
(1)昆曲的舞蹈。
昆曲是歌舞合一的综合艺术,讲究“四功五法”,四功指唱念做打,五法指手眼身法步。[3]昆曲的舞蹈吸收和继承了中国古代民间和宫廷舞蹈的传统,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形成载歌载舞、歌舞交融的表演特色。昆曲舞蹈形态优美、动作细腻、飘若仙风、凛若道骨、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和谐,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展示着美的张力。顾盼之间洋溢着一种灵动跳跃之美,将角色的内心情感展露无遗。
(2)能乐的舞蹈。
著名能乐大家世阿弥(1363年 - 1443年)在能乐理论著作《风姿花传》中曾说过:“若能将此花,由我心传至你心,谓之风姿花传。”正如流水无形,漫风无迹,事物感知取决于心。能乐重视心与心的传递,不注重真实地模仿,动作幅度很小,动作缓慢有力,如中国的太极,慢慢抬臂,缓缓转身,很少有腰部动作。如果说昆曲的舞蹈动作是飘逸多姿、柔美的;那么能乐则是有棱有角,刚硬的。能乐在静态、端庄而优雅的舞蹈中创造出幽玄静默的意境。
2.眼部的化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演员的一颦一笑,都通过眼睛来表达,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昆曲。
中国戏剧表演讲究“千表归于眼,万动归于腰”。尤其强调眼神的传情达意。[4]昆曲也不例外。昆剧传统化妆总的分两大类,生旦化妆与净丑化妆。通常生旦白净俊秀,化妆漂亮、艳丽,非常重视眼睛的化妆。中国人以“凤眼”为美,男子英武,女子秀丽。为增强眼睛的表现力,化妆后将前额罩上网巾,微微吊起双眼并绷紧,演员的眼睛就成“凤眼”。这使眼睛变美的同时,更能透过眼部的灵动展现嬉笑怒骂之表情。如著名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传神动人、脉脉含情的眼睛,嫣然一笑百媚生。除俊扮之外,丑扮也需要借助眼睛的强大表现力。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鼻子周围涂抹了一圈白色,走起路来弓腰哈背,再加上一对小眼睛滴溜溜地乱转,一个贼眉鼠眼的无赖泼皮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舞台上。
(2)能乐。
因能乐多表演神和人的灵魂,故大量使用面具。能乐的面具基本比脸小一圈,所以搭配的动词不叫“戴”而叫做“附上”。面具被视为能乐的生命。能乐面具分为男、女、老人、鬼神、怨灵和翁六种,除了般若、大飞等表情突出的面具之外,大部分面具都是一张嘴唇微张、内敛无表情的脸。主要通过演员的动作和角度的变化,表现悲欢离合,吐露情感波澜,道出心境变化。演员在舞台上决不能出现真实的哭声和笑声,要将喜怒哀乐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比如:微微俯首将手放在前面就是表现悲伤,手掌靠近眼睛就是表现痛哭流涕,将头微微上仰就是心情愉悦。
能乐演员很少流露喜、怒、哀、乐的表情。 与昆曲强调眼睛的灵动不同,不管戴面具与否,都是眼珠不动,正视前下方,强调静默幽玄之美。演员以静默的表情来表达演员丰富的内心情感,希望观众从无表情的面具中看到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从静默的舞台表演中体味人生的变化无常。
3.布景及开场。
昆曲和能乐的舞台背景都十分简洁,但是简洁之中昆曲体现的是灵动,能乐流露的是静默。
(1)昆曲。
昆曲的舞台简约、写意,没有繁琐复杂的布景,也没有花哨夺目的舞台设置,只有简单的一桌二椅。桌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充满着生活气息。但简单的桌椅布景折射出的是人间百味,是人世悲欢离合、热热闹闹、哀伤悲切的各种生活场景。昆曲的开场一开始就是人的场景。行话叫“副末开场”,是一段独立于剧情外的科白,相当于今天的报幕。后面的剧中角色无论是踏着碎步婀娜出场、歌唱着出场,抑或奔跑着翻着筋斗出场,展现出的都是灵动的人间世界。
(2)能乐。
能乐舞台主台长宽各六米,用磨光的日本柏树建成,有屋顶和四根亭柱。沿着舞台四周,地上铺有白色细砂,竖立着称为“白洲”木质的木柱。一株松树是所有节目唯一使用的背景,显得极度的洗练浓缩,陡增静默幽玄之感。能乐中首先登场的,必须是神圣的“翁”。翁在能乐中是神物里的神物(“翁”,日语读作“おきな”,在所有的能乐辞典里,都不按顺序而放在第一条目,其他条目则按音序排列)。据说在能乐开始形成的时候,担任“翁”的都是寺院的专门长老。[5]翁神登场之后出场的是作为祭祀对象的神灵们,因此舞台背景要求简练凝重、肃穆庄严、神圣静默。
昆曲追求“优雅悠远”,追求灵动的美;能乐却以“幽玄”为目标,展现舞台的静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1.本源的影响。
昆曲诞生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当地吴语方言以软糯著称,素有“吴侬软语”之称。江南水乡小河纵横、蜿蜒曲折,河埠廊坊、临河水阁,灵动柔美。因此,诞生于此的昆曲,行腔优美、缠绵婉转、柔漫悠远,带有江南水乡的灵动清丽。
能乐是由中国古老的汉代散乐与日本的田乐结合产生的。田乐最初是祈祷丰收的祭祀仪式。因此能乐最初都是在野外进行并且带有祭祀色彩。“翁”由三段组成,先由一位能乐演员“素面”(不戴面具)跳一段“千岁舞”,意谓引导翁“下凡”;同一演员戴白色面具跳一段翁舞,为芸芸众生祈祷国富民安;再由一位狂言演员戴上黑色翁面具演出“三番叟”,祈祷五谷丰登。[6]翁曲是能乐中最为神圣的曲子,风格庄严肃穆。翁面具不但在能乐剧团里被当作“圣物”,在日本人的家庭或职场,也每每作为驱邪纳吉的象征物,悬挂在门上或其他重要的位置。[7]因此能乐与其他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不同,作为宗教祭祀剧,更加具有宗教色彩,注重仪式,一开始就表现得庄重、神圣、静默。
2.审美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艺术上追求中和有度。昆曲长于表现和抒情,追求情节的曲折变化,是唱、念、做、舞的综合艺术。正义战胜邪恶的曲折历程,善良压倒丑恶的激情澎湃,人物命运的一波三折,都使昆曲充满灵动跳跃之美。昆曲塑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充盈着灵动跳跃的世界,使观众心驰神往不知不觉融入进昆曲的世界之中。
能乐集大成者世阿弥将“空寂”的“幽玄”之美引入能乐。因此能乐注重内敛、凝练、不张扬,追求幽玄、淡泊。二条良基((1320~1388))在《筑波问答》中曾说:“有志于此道者,必须注意先进入-幽玄之境地,然后方可有成。”[8]因此能乐不能只用眼睛看,而是要用心去观赏。从不动中看出千变万化,从静默中聆听出生死况味、人生无常。能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于静默中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3.情感表现方式不同。
昆曲讲究情感外化,将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动作、演唱表现出来。通过翩然优美的动作变化,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潜在思绪。昆曲中的动作,常常是信手拈来,平凡中见神奇。如荡脚、踢裙、落花、磨袖、夹心滚袖等。[9]这些肢体动作形象优雅,有些甚至有相当难度,突显了昆曲的灵动色彩。
能乐也是唱念做舞一体的综合艺术。但是能乐的动作不仅幅度很小,而且舞蹈动作非常有限。主角甚至会在舞台长时间静默而坐,没有动作,只是吟唱。配角更是如此。与昆曲将情感进行动作外化不同,能乐将饱满的情感内化,在静默中展现,以求“我心传至你心”。
昆曲与能乐都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历经600多年仍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虽然灵动的昆曲和静默的能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蕴含其中的艺术魅力是相同的。同时,能乐是中国古老的汉代散乐与日本的田乐结合而产生,可以说是典型的中日文化交融的结晶,反映出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可见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实,不仅能乐和昆曲,歌舞伎和京剧、和歌和唐诗……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都是同根生、各自果的文化形态,如何来认识和赏析这些中日文化成果是我们要面对的课题之一。
[1]冯芸. 戏曲艺术赏析[M].苏州市: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12):6.
[2]白先勇.白先勇说昆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7.
[3]周秦.苏州昆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4):109.
[4]王冬兰.镇魂诗剧:世界文化遗产——日本古典戏剧“能”概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1):6.
[5]张哲俊.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2.
[6](日)西野春雄,等.《能. 狂言事典》“翁”条[Z].平凡社.1987 :10.
[7](日)宫田登,等.民俗探访事典[Z].山川出版社,1983:368.
[8](日)西乡信纲,等.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64.
[9]丁修询.昆曲表演学( 技术技巧卷) [M].台北中央大学中文系,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