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怠教情绪 活跃德育课堂

2014-03-19 23:23茅朝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德育课教师应德育

茅朝霞

(福建省福清卫生学校,福建 福清 350300)

消除怠教情绪 活跃德育课堂

茅朝霞

(福建省福清卫生学校,福建 福清 350300)

多种原因导致中职德育课教师怠教情绪明显。消除怠教情绪的方法:(1)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重树职业信心,提高自我价值认同度;(2)紧追教改步伐,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倡教育创新;(3)挖掘职业幸福感,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怠教情绪;德育;对策

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满活力的学生,富有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的教师,综合起来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反之,如果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教学没有激情,教学手段生硬,那么无论教学方案设计得如何高明,课堂效果也不会很好。同一个教学方案,有的教师执行起来,满堂生风,精彩连连;有的教师却执行不下去。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后者对教学丧失热情,情绪低落,对学生没耐心,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信心,厌倦教学,即产生职业倦怠。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怠教情绪尤为明显,其产生怠教情绪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德育课不被重视,教师个人成就感低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因此,专业技能课程是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成为次要。高职单招考试公共文化课只有语文、数学、英语3门,德育课不在考试范围。因此,德育课成为中职教育次要之次要的科目。现实中,有些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甚至被严重挤压,有名无实。德育课教学不被重视,教师无用武之地,个人成就感低。

2 教学对象心理失衡,教育行为去人格化

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可能像专业技能课那样立竿见影。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失败者”,学习的功利性较重:重专业技能课,轻公共文化课,尤其是德育课。学生认为德育课毫无用处,这种失衡心理也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面对无精打采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工作不被尊重,逐渐丧失了教学热情,对学生也缺少爱心,几乎不与学生交流沟通,师生关系十分冷漠。

3 教师教学方法失灵,教育情感衰竭

传统的德育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有的德育课教师不重视教学研究,一本教案讲到老,一个案例用10年,缺少教研进取心,不钻研教学技巧、更新知识结构,教学生硬无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的重复教学,使教师感到倦怠,教育情感衰竭殆尽。

4 教学质量评估策略失常,教育评价无力

目前,德育课教学考核主要是由教师本人出卷、自主考试,德育课非统考科目、高职单招考试科目,因此,教师没有升学压力。面对热火朝天的各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考试,专业课教师一方面深感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又意气风发、精神抖擞。而德育课即使有类似的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也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德育课教师慢慢形成了消极的心理:教书教好了没人喝彩,教不好也没人知道。

5 对策

要消除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师的怠教情绪,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增强教育信念,就要让德育课堂活跃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重树职业信心,提高自我价值认同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校极其复杂的关系中,最宝贵的是教师的信念。教师的信念坚定与否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最重要的区别。教师对职业投入劳动的多寡和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职业的热爱程度。

教师要尊重自己。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克服自怨自艾的自卑心理,打起精神,从认真备好每个教案、上好每节课、耐心与学生沟通、阅读专业书开始,重拾教育信心。

教师要让他人尊重自己的教学。德育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品德修养。一个懒散懈怠、漫不经心、缺乏进取心的教师,一个上课有气无力、死板守旧的教师,不可能教育出积极上进、热爱学习的学生。有朝气、对学生有爱心、愿意倾听学生想法的教师才是可亲的教师。

教师要善于自省。教师应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积极面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有效控制自己的负性情绪,提高心理应激水平。德育课教师应打消与专业技能课教师的“攀比、较劲”心理,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保持积极的态度,认同德育课的教育价值。

(2)紧追教学改革的步伐,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倡教育创新。

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努力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是战胜压力的根本。教师要想应对一系列要求和挑战,就要与时俱进,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终身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教师的怠教情绪是职业枯竭的表现之一。职业枯竭包括知识枯竭。受当前中职教育机制和学科地位局限,很多德育课教师从踏出大学校门开始,就一直“吃老本”,不关注知识、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教学技巧老化落后。专业知识枯竭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身心健康。因此,德育课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不断学习是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一位拥有渊博知识、气质优雅、谈吐幽默的教师,自然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树立自己的威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使自己的知识时刻处于“鲜活”状态。

紧追教学改革的步伐,提倡教育创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德育课要有自己的学科魅力,确立学科不容置换的教学地位,德育课教师就要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当前,全国德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3轮,福州市中职德育课改革在经历了摸索阶段之后,于2012年5月由蔡宗松名师工作室(德育学科)提出“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这一全新概念。德育课教师应紧追教学改革的步伐,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教学能力,通过教育创新,使学生学会求知、发展、探索,使教师获得激情、灵感、智慧和幸福。

快乐教学,活跃德育课堂气氛。教师应尝试快乐教学,通过精心备课,使教学内容尽可能以具体生动、妙趣横生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乐于教学;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讲授纯理论或者沉重的话题,从学生角度出发,从轻松、愉快入手,激发学生“想听”的渴望;采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新鲜的时政要闻,灵活的语言技巧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比如举办课堂辩论会,进行社会调查、小品演出等。这样“活趣生鲜”的课堂气氛,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德育课具有非凡的吸引力,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也让德育课教师对教学工作乐此不疲。

(3)挖掘职业幸福感,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①提升德育课教师人格魅力,创造和谐人际关系。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教育的第一要素是人格,而不是教科书和学校设备。”中职生已经步入青年时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对于事物有自己的观点,拥有独立的人格特征。德育课教师应培养、激励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接受教师情感的感染,达到师生情感共鸣。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首先在情感上接受自己,形成“台上是良师,台下是益友”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很大程度地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

②挖掘职业幸福感,培养健康心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来自于教育满足感。教师通过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获得教育成果,即得到满足。一是体验工作的乐趣。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寻找点滴的教学成就,从中获得满足感。比如,耐心倾听学生的倾诉,帮助其解决青春期的困惑,获得学生的信任;通过温和委婉的劝说,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成长等。二是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消极情绪要得到有效宣泄才能保持心理平衡。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安慰来减轻心理压力。

消除怠教情绪,需要教师积极面对问题,重新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潜能,自信自强。只有这样,其教育事业才能连绵持久,充满活力。

G421

A

1671-1246(2014)07-0079-02

猜你喜欢
德育课教师应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运用对话教学增强德育实效——浅谈对话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