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医学大师人文精神解读

2014-03-19 23:23张喆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吴孟超院士人文精神

张喆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

当代医学大师人文精神解读

张喆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

在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模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当代医学大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这是一个蕴含着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宝藏。挖掘整理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对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学大师;人文精神;仁爱;敬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经过几十年学术界的呼吁,医学人文教育已经走过了“探讨其重要意义”的阶段,其重要性已经被医学教育界普遍认同。如今是迈向了如何做,怎样做,探索其实践模式及学科建设的新阶段。在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模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当代医学大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这是一个蕴含着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宝藏。挖掘整理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可为医学人文教育积累生动活泼的教育素材;另一方面发挥医学大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激励和教育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让他们拥有“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等人文情怀,弘扬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当代医学大师在医学领域的成就为世人所敬仰,他们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为学界所推崇。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仁爱精神

什么是医者的仁爱精神?前不久,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中国医师宣言》中指出:坚守医乃仁术的宗旨和济世救人的使命。关爱病人,无论病人民族、性别、贫富、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如何,都要一视同仁。这就是医者的仁爱精神。当代医学大师中有很多这样“成大业者必有大爱”的医学家。如我国肝胆外科大师吴孟超,他的一句名言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怠慢我的病人”。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呼吸科教授罗慰慈说:“每天出门诊时,我都会扪心自问:我能不能把自己放在病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这就是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若己。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先生常常教诲弟子:“要待病人如亲人,想其所想,急其所急。”[1]他自己躬行如此,真正做到了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倡导的“皆如至亲之想”。已故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专家姜泗长院士行医几十年对自己约法三章:“对熟人对生人一样热情,对领导对群众一样精心,对大人对小孩一样周全。”令弟子感动的是姜老冬天给病人看病,总是把听诊器用手捂热,才放在病人胸口上。苍生大医于维汉院士用50年降服了疑难杂病“克山病”,被后人称为一生为穷人看病的院士。他有28个春节是在农村和农民一起过的,老乡说于教授下乡看病人从没有嫌过脏嫌过味,不管多脏的屋子,上炕就坐,不管孩子有没有鼻涕过去就抱[2]……这就是医学大师的仁心医术。他们的医术我们无法企及,但他们对病人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学来的。医学人文精神是可以示范和传承的。

2 救死扶伤、守护生命的敬业精神

当代医学大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救死扶伤、守护生命的敬业精神,努力担当社会赋予的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如林巧稚大夫终身未婚,在半个多世纪里,她亲手接生了几万个孩子,被大家尊称为“万婴之母”。汶川大地震后,著名外科学泰斗裘法祖教授,以94岁高龄出现在伤病员床边,亲自指导救治工作,始终把救死扶伤、守护生命放在人生的第一位。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李孔定先生有句名言“不求名医,但为民医”,在他七八十岁的时候,病人络绎不绝,为了李老的身体,医院实行限号,但李老在病人面前成了“没有原则的人”,总是经不起病人的恳求,不断加号,其往往午后两三点才吃午餐。据调查显示: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每天门诊时从早晨走进诊室,一口气要坚持到下午两三点,中间连喝水、上厕所都顾不上,午餐也常常被耽误。其实这种敬业精神也体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身上,需要我们挖掘和弘扬他们的敬业精神。

3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中国医师宣言》中有“精进审慎,积极创新,探索促进健康与防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宽厚包容,博采众长,发扬协作与团队精神。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审慎行医,避免疏忽和草率”的宣言。其实这种精神在医学大师身上有着更加直观的体现。作为“打开内耳禁区的人”,姜泗长院士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内耳开窗术,“让聋哑人听到了伟大时代的声音”。就是这样一位大师,念念不忘自己在青年时代的一次失败的手术,后来姜老把这一事例写进了他晚年应解放军总医院的要求而写的《名医手记》中:“在年轻时代我因手术快捷、准确而受同行的称赞,无形中产生了自满情绪。1949年我收治了一位16岁的男孩,患有较大的左上颌窦纤维瘤。过去我多次做过这种手术,未曾出过血,所以我对这一手术方案没有认真地推敲,忽略了手术过程中可能大出血这一情况,术中病人突然大出血,由于术前没有输血准备,未能及时补充血容量,致使病人死亡。我深知病人的意外死亡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内疚和自责使我长时间不能自拔。骄者必败,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人在取得一点成绩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忘乎所以。特别是做医生的,时刻都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几十年我一直以这一意外为鉴。”[3]这一事例姜老一直讲到老,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和医务工作者在医学领域要严谨,精益求精。

4 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

肝胆外科大师吴孟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怕手术失败,‘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动别人不敢动的刀子,这对于吴孟超先生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这充分体现了一位医学大师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我国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和颅面外科专家张涤生院士向记者谈他的行医心得时说:“行医的道路不可能是条坦途,病人病情可以千变万化,疑难杂症更是千奇百怪,一个值得病人信赖的医生不但要掌握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知难而上,具备勇于探索、敢担风险、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这才是考验医生技术和医德水平的试金石。”[4]张院士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他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能带来新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外同行所敬佩。学术界曾流传着他的一句话——“没有新东西,我怎么敢来开会?”有“胆道之父”之称的黄志强院士有一句大家熟知的格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开别人不敢开的刀”。可见勇于探索,敢于承担风险,不断创新是医生成长为名医不可或缺的品质。正如国之大医吴阶平院士所说“医学未知领域多,疑难问题多,探索性强,风险大,要不断创新”。正是这种永不停歇的创新,推动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也正是这种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医学大师。

5 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献身精神

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及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每一位取得巨大成就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如此。肝胆外科大师吴孟超院士就是因我国肝胆外科落后受到外国学者轻视而立志挑战的。据吴老回忆:1956年,一位外国肝外科专家访问中国时断言,中国的肝脏外科要想达到世界水平,至少要用二三十年时间。当时正按照老师裘法祖教授指点,开始涉足肝外科领域的吴孟超闻听此事心中愤然,从此坚定了献身祖国肝脏外科事业的志向[5]。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孟超不断地刷新医学纪录,使肝胆外科手术死亡率降至0.3%,肝癌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提高至56.1%,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至79.8%,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吴老以祖国的医学发展为己任,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鼓舞着他勇攀医学高峰。国之大医吴阶平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著名泌尿外科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哈金斯教授,吴阶平的努力与勤奋赢得了哈金斯教授的赞赏,并许诺以优厚的待遇把他留在美国。但吴阶平坚持报效祖国,认定自己的事业就是发展中国的泌尿外科,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献身于祖国的医学事业,终成一代国之大医。其实在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许多,挖掘医学大师的精神财富,运用于医学人文教育中,突显榜样的力量,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一剂良方。

[1]彭建中.跟师记[N].光明日报,2009-10-29(10).

[2]雷宇.苍生大医于维汉:一生为穷人看病的院士[N].中国青年报,2011-06-19(2).

[3]朱士俊,黄志强.名医手记:解放军总医院专家谈诊治疑难病[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4]李阳和,张涤生.“果子”摘不到,就要跳一跳[N].健康报,2010-12-31. [5]王雪飞.任何时候都不能怠慢我的病人[N].健康报,2011-04-25.

G416

A

1671-1246(2014)07-0013-02

猜你喜欢
吴孟超院士人文精神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吴孟超越院士简介
吴孟超院士简介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院士速递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