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摘 要:学生社团活动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生充实校园文化生活、展示自身特长、参与学校活动、提升自身能力、增强人际关系,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对于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育才;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德育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教育的生源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近年随着高校扩招、高中热的逐年升温,各级各类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生源不饱和的现状。因此,多数中职学校为解决生源不足的矛盾,普遍降低入学门槛,采取“宽进”的招生方式,这样造成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些生源中一部分是经过中考失败的挫折,承受了家庭的压力,选择继续上学;有的原本厌学情绪就严重,基本丧失了学习信心,还没初中毕业就选择上了职校;有的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流失了一段时间,已经染上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家长怕孩子学坏,所以选择来职校上学;还有部分同学因家庭变故、单亲、留守等原因,缺乏父母的鼓励和关爱,造成自闭、敏感、不自信、也难信任人、偏激、固执等性格,对生活缺乏热情。对这样一个群体的管理和教育,实施起来的确非常困难。
因此,学校社团活动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就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它把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给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大量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学生有事可做,丰富了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也极大地稳定了学校的教育管理秩序。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就好动、爱玩,大量的课余时间里如果没有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会去做什么?部分学生可能会通过学习充实自己,给自己充电,以弥补学历和技能上的缺陷;但大部分的学生可能就会利用读不健康的书籍、玩网络游戏、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与同学打架等事情来打发自己的业余生活。社团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活动本身,就中职教育的事业发展而言,它为学校提供了较为稳定有序的基础背景和保证作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对培养学生成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学生社团的特点
学生社团通常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实现社团成员共同意愿以及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而进行自愿组成,并按照一定的章程来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学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成员来源广,社团辐射面广,具有普遍的群众性。由于社团成员都是来自于不同班级,从而就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对象广、速度快等特点。也正是学生社团的这些特点,从而决定了社团对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1)教育的普遍性。学生社团是将众多具有共同兴趣爱好、追求、奋斗目标的学生汇集到一起,参与的学生多,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同时,每一个社团都带有特定的文化内容与观念指导,这就使社团工作富有教育性特点。
(2)社团教育的导向性。随着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文化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学生作为校园社团文化活动的主体,其思想、人生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在活动的影响下也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因此,学生可以在多元化学习中,能够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异、求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如果说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那么社团则就是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第二课堂,其是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的。由于社团的主要成员是学生,所以,社团都紧贴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没有什么外来的干预,从而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尤其是社团活动,其借助学生的参与,使得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实际,进而产生深刻的影响。
(3)典型示范性。社团是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活动”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同社团的活动的内容、指导思想以及活动的方式,会给学生带来某种积极的示范性效应,能够引起其他的仿效,对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生观念都具有重塑作用,并且还利于全新人生观的形成。
(4)无形组织性。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世界观。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社团活动,如演讲、话剧社、歌舞社、创业小组、辩论等,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活动都是构建无形教育组织的平台,能够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二、社团活动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参加的,并且有一定的娱乐性,同时也因为兴趣相系,所以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是真诚热忱的,而于其中所受到的道德熏陶也是显而易见的。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社团文化建设是中职德育工作非常有效的载体与抓手。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学校组建了文艺类、体育类、文学类、公益类、创业类、棋类等各类学生社团,确立了每个社团的核心文化,通过激励措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实践证明,社团活动对于德育工作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1)社团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团活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之下以及团组织的指导之下,所以,其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社团这一载体实现教育目标的服务。如通过开展“三个代表”的思想活动时,就可以使得社团在传播先进思想的过程中,同时也弘扬先进文化。另外一方面丰富健康的社团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品质,有利于学生情操的形成。
(2)社团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社团活动为每一位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了尝试成功的机会。一次比赛的取胜,一次演唱的成功,一次演讲的夺魁,一次演出的成功,都可以使得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以此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再者,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心理的压力,即使是竞技活动,也是友好而适度的竞争,因此,学生的身心是完全放松的,愈是在这种心理极大放松的情境下,学生愈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成功,在不断的成功中增强自信。
(3)社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社团成员是由许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的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聚合而成的小社会。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可提高方方面面的能力。如通过参与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对象的选择,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事项的落实、活动各环节的统筹安排,可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通过对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通过对活动的评比、拉练和激励,可挖掘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等。
(4)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还可以通过鼓励大家和相互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在不同年级之间的社团中,通过共同兴趣爱好的调度作用,使得学生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另外,在社团的活动中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同时也会增强成员对于学校社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社团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自律意识。社团章程是社团成员认可的,其向心力以及凝聚力的主要力量是依赖成员自律意识以及团队观念。因此,社团活动从某些角度上来讲也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这种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相比较,对学生来讲其更具有认同感。学生在社团的活动中可以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新的体会,进而这些新的所得又会在慢慢的演变过程中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在学校的社团文化中,一个创意、一次竞赛、一刹那的感动都有可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进而影响学生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学习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同时,通过社团活动学习所得的思想观念又可反过来外化成为自觉行动,又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学生社团以其轻松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舞台,是中职学校中德育教学的有效载体。学生社团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的形成,是学生思想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因此,中职学校应抓好这一德育载体,增强德育工作,促进学校管理工作上水平、上质量,从而培育更多的中职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福生.社团:精彩的德育大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5-7-22.
[2]王显芳.浅谈学生社团活动对德育的促进作用[J].广西青年干
部学院学报,2003(3).
(吉林省长春市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