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有
摘 要:本文以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并提出具体的加强体育社团活动的建议,为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社团活动;寄宿制;课外活动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根据当地农村人口居住情况设立的解决学生上学问题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具有为学生提供食宿的功能。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在提供食宿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人性化教育功能,在闲暇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在这一背景下,社团体育映入我们的视野,不仅丰富了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业余生活,还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起到关键性作用。但从目前来看,体育社团活动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一、体育社团活动开设的必要性
体育社团活动是以体育为载体,为实现某种体育目的而进行的团体活动。体育社团活动在寄宿制学校很有必要。首先,学生个体的体育素质和体育兴趣是不一样的,通过社团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其次,传统体育课内容多而散,一学期下来学到的知识有限,而社团活动不一样,它是以兴趣为基础的,更容易让学生学到高精深的知识。再次,除正常课程外,学生自由时间较多,完全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最后,体育社团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他们将所学内容升华,这是传统体育课做不到的。
二、体育社团活动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开展的现状
据资料显示,体育社团活动在一些城市初中学校比较普及,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素质都比较强。但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开展却少之又少,学校不提倡,教师不专业,学生团体活动都是自发的,严格来讲不算是社团活动,纯粹是一种“放羊式”的活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体育社团活动十分有必要加强,因为一周只有2-3节体育课,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这一点就与阳光体育理念背道而驰了。现在体育社团活动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尚处于尝试阶段,不要求事事完美,但我们应该努力去尝试和做好它,让它成为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的一部分,这也是体育教育未来的一个趋势。
三、体育社团活动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开展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重视不足
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束缚了学校领导,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上,对体育关心不够,更不必说体育社团活动了。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一再强调体育的重要性,但学校领导只做门面功夫,并未真心搞体育,所以他们对社团体育的热度并不高。缺乏领导的支持,资金、设施、场地等问题接踵而至,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社团体育活动开展就举步维艰。
(二)学业压力难以释放
对于学生而言,无论什么时候学业都是第一要务。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期望很大,无形中给了孩子巨大压力。农村的学生不比城市,受城乡二元格局及户籍制度影响,城市学生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考上满意的学校,而农村学生必须付出百倍努力,考不考得上还模棱两可,所以学生的压力十分大,不愿意将精力过多放在体育社团活动上。
(三)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社团活动需要经费的支持。比如说建立一个篮球社团,必须有标准的篮球场,甚至是室内球馆,还要时常组织篮球比赛,这是需要大量经费的。体育经费虽属专项经费,但事实上总量不充足,能应对基本的教务活动就不错了,根本没有剩余来搞社团活动。由此,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大大阻碍了体育社团活动的发展。在这方面,学校领导应向上级多反映这一情况,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学校体育社团方面给予经济补贴。
(四)教师缺乏举办体育社团的经验
体育社团非常专业,不是随便请个人就可以担任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本身就缺体育教师,一个学校就2-3名体育教师,应付平时上课就已经非常累了,根本无暇管顾额外的工作。体育社团需要专业教师来管理,显然这些学校难以做到。再就是体育教师不能胜任社团工作,体育教师的水平有限,他们大多主教篮球、足球、排球等传统项目,而体育社团不可能只有这几个项目,所以让他们进行管理过于牵强,遇到问题常常无所适从。
(五)家长态度不温不火
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一直是健健康康的。一方面,学业为重的思想在家长心目中根深蒂固,只要让孩子上好学,可以让孩子放弃其他一切;另一方面,体育社团活动本身带有一定危险性,并且我国针对体育伤害事故的制度还不健全,出现问题后很难解决。为了孩子的学业和安全,大多家长并不支持孩子参加社团活动。比如跑酷、轮滑、游泳等,这些都是备受初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它的危险性又很强,极难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推广。
总之,体育社团活动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推广实施是必要的和切合实际的,但作为一种新兴体育教育模式,显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今后我们必须重视,意识到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其融入到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之中。
参考文献:
[1]赵郭侠.论建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6).
[2]张瑞格.寄宿制高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