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敏
摘 要:语文教学语言不仅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有高度的感召力。语文教学要求語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逻辑艺术语言。它大致包括:讲述语言、提问语言、辩答语言、释疑语言。
关键词:语言;讲述;提问;辩答;释疑
教学艺术也是一门语言艺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语言,除了要有教学语言的一般特点,还必须体现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每个语文教师都有他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语言也必然有他自己的格调,但是各人的语言格调,不应该也不可能超脱于语文教学语言的基本格调之外。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语言的格调呢?简言之,即语文教学语言不仅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有高度的感召力。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逻辑艺术语言。它大致包括:讲述语言、提问语言、辩答语言、释疑语言。
一、讲述语言
是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进入所学内容,传授知识、技能所使用的语言。讲述语言的基本要求是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所谓侃侃而谈,就是说得明快、流畅,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想表达的意思穷尽地说出来。所谓娓娓动听,就是把话说得使学生既入耳,又悦耳;听在耳里,动在心上;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无倦意。可是,现在有不少语文教师使用的讲述语言,却不是谈心式的,而是报告式的,好像是从领导在大会上做报告那里搬来的语言,似乎有你听也得听,不听就不行的架势。如果教师使用这种报告式的讲述语言,学生也就正襟危坐地听。这样,教学效果怎么能不受到影响呢?
二、提问语言
是教师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采用提问的方式,而使用的语言。教师的提问,其实是设疑,问的是学生不懂或不大懂的地方,不过是由教师代替学生提出来罢了。提问的作用在于激疑,使学生的疑准确而清楚地表达出来。学生对疑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虽有疑还没有觉得,一是虽觉得却朦朦胧胧。对前一种情况,教师的提问在于使学生生疑;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的提问在于使学生显疑。无论哪一种情况,教师的提问都必须注意“引疑”,把学生的疑引出来。可是,目前语文课堂气氛严肃是够严肃,却显得有些沉闷,学生似乎有威压之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三、辩答语言
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错、对、偏、全、浅、深作分析、判断时使用的语言。学生对提问的回答,有可能是对的、全的、深的,也有可能是错的、偏的、浅的,而且多数是后一种情况。面对后一种情况,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辩答语言呢?当然是热情地肯定对的地方,和悦地指出不足之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的、实在的、详尽的分析。最好的辩答语言,还能从错中找出对的地方来。目前,在语文课堂上所使用的辩答语言,剖析式的语言不少,可是宣判式的辩答语言,为数也不少。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说了“不对”,就把学生的回答丢弃在一边,把自己准备好的答案一五一十地说给学生听,辩答语言成了答问语言,和提问连起来,就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学生的回答完全成了多余的东西。
四、释疑语言
是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时所使用的语言。一般说来,学生自己主动提出来的问题,往往不在教师的备课范围之内,学生提出这种疑问来,对教师还真有点“突然袭击”的味道。还有一种提问也是比较多的,就是教师已经讲过了,或许他没有听清、听懂,甚至教师在讲时他确实没有听到。面对学生的这种提问,教师很容易使用训斥式的释疑语言,带着严厉的语气,三言两语地回答了一下。这样,学生不仅感到听教师的释疑是一种威压,而且很可能是疑而未解。随着学生的智力越来越得到发展,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将成为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提出的问题也会是稀奇古怪的,所以,使用好释疑语言,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十分重视。什么是好的释疑语言呢?和训斥式的相反,应该是诱导式的。首先判断疑从何而来;接着把准所问何疑;最后诱导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把疑释掉。这样诱导学生自疑自释,不仅使学生的疑获释,而且培养了学生释疑的能力。这是指的能释之疑。有些学生提的问题,教师确实一时不能解释,那就老老实实告诉学生:等我下课以后问问其他老师,查查资料再告诉你们。很多优秀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对暂时不能释的疑,最可怕的是信口雌黄,作想当然的回答,客观上就把学生引入学习的邪路。像这样巫言式的释疑语言,不仅不能和诱导式的释疑语言相比,就是和训斥式的释疑语言相比也差得远了。
语文教学不仅要从语言形式上提出要求,尤其还要从语言的使用及其内容上提出要求。逻辑艺术语言正是从教师使用语言既富有又充满情感,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语言的教学作用而提出来的。
(作者单位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