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荣
柳宗元的《黔之驴》问世以来,人们一般都把其中的虎视为正面形象,对其盛赞有加;而把驴当成反面角色,说三道四。其实,这篇寓言的寓意相当丰富,我们的眼中不能只有虎,如果从驴的实际出发,进行一番认真的审视与思考,那就会发现,驴也许是一个无辜的受
害者。
首先,驴并非自己无缘无故地闯入虎的领地的,而是“好事者船载以入”;否则,它就不会被虎盯上,以致葬身虎口了。正所谓“多事必有事”,“好事者”的匪夷所思之举,客观上成了驴悲剧的导火索。
当然,真正的“刽子手”,则是“智勇双全”的虎。不过,起初见到驴这个“庞然大物”之时,虎还是产生了“以为神”的疑惑,因为黔地本无驴,虎有这样的心理也就不足为怪了。不错,驴的体形与虎比起来,确实要大得多,但这是大自然造就的,是爹妈给的,并非它自己要长成这模样。而虎毕竟是“百兽之王”,岂容不速之客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逍遥”?但它又不是莽撞之徒,它懂得“知己知彼”的道理。于是,它先“蔽林间窥之”,再“稍出近之”,小心谨慎地观察了一段时间,可惜还是“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可见,驴那洪大的叫声,着实使虎吓得不轻,因为虎对驴心怀不轨,便误以为这叫声是冲着它来的。真是叫者无意,听者有心。其实,驴有事没事喜欢叫几声,也许是为了解闷;也许是为了招呼同伴,因为驴是一种喜欢结群的动物,它并不知道这里连一个同伴也没有;也许就是抱怨那个“好事者”——让我“至则无可用”,这算什么玩意儿?再说,尽管虎以为驴叫是在对它施威,但它并未溜之大吉,它又回来了,它绝不甘心尚未过招就退避三舍。但它还不想贸然出击,而是展开了新一轮的观察——“往来视之”,并“近出前后”,逐步缩短与驴的距离。但是看来看去,也没有看出个究竟。就这样看下去,只能白费时日,无济于事。老虎决定实施“火力侦察”——“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极尽挑逗之能事,终于使驴“不胜怒,蹄之”。虎被踢了一脚,非但不恼,反而喜上心头,因为它认定这就是驴看家的本领,况且驴还被蒙在鼓里,于是立即乘其不备,“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可见,自始至终,虎都是一个居心叵测的挑衅者,而驴一直是懵懵懂懂的受害者。不过,它之所以招来杀身之祸,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太善良、太幼稚、太麻痹了。对世道的险恶,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防范意识,根本没有想到那猫一般的东西还能对它构成什么威胁。至于虎越来越放肆,“荡倚冲冒”,它也不过觉得是“玩”得有点过分罢了。“蹄之”,只是对虎的一个小小的警告,要它遵守“游戏规则”而已。它本以为虎会有所收敛,陪它继续玩下去,甚至成为异类相交的好朋友,而对虎的险恶用心却一无所知。驴如果能清醒地认识到虎是来索命的,纵然仅僅多加几分力“蹄之”,虎也许就不大“喜”得起来了;更何况一旦真的计较起来,驴并非只有脚上功夫,它还会撞、会咬。如果虎不是以“玩”的方式智取,而是咆哮着向驴冲过来,驴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应战,或者逃之夭夭。果真交起手来,即使虎可能会最终取胜,也难以全身而退。
当然,我们无意为驴鸣冤叫屈,只是要对它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并从它的悲剧中吸取有益的教训——不能只知害人之心不可有,更要懂得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假如还能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那意义一定是非常重大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范公学校)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