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庆银
随着初中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应改变教学方式,由机械式、填鸭式单纯掌握知识的数学教学转变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的数学教学方式。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学习对学生有用的数学对终生有用的数学,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能力为题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结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同时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情况就不一样了,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牛不喝水按不到河里。”学生在强迫的状态下变动地学习数学,也仅仅是做做样子,给老师和家长看而已,其效果必定很差。想要使学生对数学深感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有可能运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的数学成绩。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尽管数学教材中许多插图已经设计了一些问题,这些问往往与图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数学教学活动中,大多数问还仅仅停留在师问题生答的层面。数学教师投入较多精力进行“问题”的设计,却极少考虑如何让学生开口发问,而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确保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数学问题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还应该是由学生提出,因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表现,让学生参与和体验问题的解决,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进而培养自己一定的能力。
现代教学观认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一方面,问题是学习动力的起点,另一方面,数学课堂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教师通过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然而在课堂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却时常发现:有的学生感觉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没有信心,不举手发言,仿佛置身于课堂之外。每一个不同的问题,选择哪些学生进行回答,数学老师应事先有一个大概的意向。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學生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适宜度的问题。不能总提问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也不能总提问少数几个好学生,而冷落了一大批学生。数学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不同意见”创造型,回答“怎么办”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这样可以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全面提高数学教学
水平。
建立师生平等、互信互爱的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条件。做一名好数学教师,既要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又要信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是教育转化的前提。对学生而言信任是进步、上进的起点。数学教师若能从信任出发,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加以鼓励、肯定,就必能激发起他们的上进心、求知欲,哪怕一个赞许的点头、肯定的目光就使学生进入愉悦的学习中,尊重学生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动力因素,数学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权利与义务,尊重他们的志愿和情感,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学生才会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同时尊重学生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我们都应该理解“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我的数学课堂上,充满了欢声、充满笑语、充满了鼓励,哪怕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我都给其鼓励:你很勇敢,继续努力,这题有点偏难,好好思考,争取下次作对。通过以上方式,不仅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通过观其颜,听其言,观其行,达到“洞其心”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数学教师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死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大凡数学教育大师们的语言教学总是点石成金,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七年级讲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利用动画设计了一个小狗和三条路和一块骨头,三条路有一条是直的,有两条是弯曲的,为了说明这一结论,屏幕上演示了小狗直奔骨头的画面,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许多年以后都不会忘记,学生思维活跃。丰富多彩的形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真正体现了乐中学、动中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耿集中学)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