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学习“越早越好”研究的定性元分析

2013-11-01 05:53黄怀飞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二语母语

黄怀飞

(泉州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一、引言

受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的影响,不少人宁愿相信在“关键期”内选择一个更早的起点开始第二语言学习有百益而无一害。实际上,这个话题一直吸引着语言学、心理学、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研究者的目光。然而在已有的大量研究报告中,综述性研究因文献选择方面存在主观性,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实证性研究因缺乏统一的选择被试和测试手段等标准,未能达成一致的研究结论。因此,改变传统的以具体被试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模式,应用元分析的研究方法,为第二语言学习是否“越早越好”寻找更为普遍和客观的答案,无疑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不同于以具体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研究,元研究(meta-study)通常以某个学科的研究状态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注重分析学科理论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或者检验某些长期存在争议问题的不同研究发现的客观性。它包括元理论(meta-theory)、元方法(meta-method)和元分析(meta-analysis)。元分析广泛应用于医学、生态学、审计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实践,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和自身的发展,元分析既有定量分析也有定性分析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定性元分析适应于针对某个既定话题的大量研究结果的再研究。因此,应用定性元分析的方法,对第二语言学习“越早越好”的研究发现进行梳理和分析,将有助于厘清对该话题存在的模糊认识、有助于对外语学习低龄化的理性思考。

二、二语环境与外语环境

在Krashen的“习得与学习假说”(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严格区分了“二语”与“外语”的区别之后,有些学者如Cook, Johnson等人提出一个广义的“二语习得”的概念,即母语之外的任何语言的学习。实际上,纵观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发现,这一广义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以此为基础,Block(2003)把二语习得的语言环境分为三种情况:第一,自然二语环境,即在目标语国家以非正式的形式学习第二语言;第二,二语环境,即在目标语国家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学习第二语言;第三,外语环境,即在目标语国家以外的地区学习第二语言。本文对第二语言学习究竟是否“越早越好”的研究发现进行再分析时,立足于考察后两种语言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三、二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越早越好”假设的研究成果

在第二语言环境下,对于“越早越好”假设的论证主要集中在学习年龄是否“越小越好”(younger-is-better)。在过去几十年,行为研究和神经研究的内容涵盖语音、词法、语法判断、句法、语义加工等方面,并报告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结果几乎渭径分明,形成支持与反对“越小越好”假设的两大阵营。

表1 二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越小越好”假设的不同研究发现

支持方坚信,早学者(early starters)可以在第二语言的不同技能、不同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迟学者(late starters)则面临诸多困难。与此同时,反对方则认为早学者与迟学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可能是源自于不同的教育水平、母语及第二语言的输入、认知水平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并找到迟学者与早学者同样成功习得第二语言的证据。由此可见,从证实或者证伪“越小越好”假设为出发点的各个研究,最终并没有能够得出一个双方都接受的研究结论。究其原因,下列几个因素是不可回避的:第一,到达目标语国家的年龄(age of arrival)、接触第二语言的年龄(age of exposure)、第二语言习得年龄(age of acquisition)被不同的研究者作为划分早学者与迟学者的依据,导致不同研究中被试的选取标准完全不一样;第二,不同的研究涉及不同的研究内容,如语音、词汇、句法、语义以及英语的听、说、读、写;第三,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测试手段,如母语者地道口音(native-like sounds)、语法判断、语义加工;第四,有些跟踪研究选取不同的起始年龄的学习者,有些横断面研究选取学习年限不同的学习者。可见这些研究之间的可比性较差。因此,“这么多研究得到的结果无法达成一致或许也就不足为奇了”(Ellis,1994:485)。

四、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越早越好”假设的研究成果

“由于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存在巨大的现实差距,把两者区分开来显得尤为重要。”(Lecumberri,2003:77)全盘接受二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越小越好”的某些研究结果并引入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和教学,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不少研究者立足于研究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常见做法是选取来自同一个年级但英语学习起始年龄小(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和英语学习起始年龄大(如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学生)两组学生作为被试进行跟踪研究,考察两组学生的英语学年成绩(school achievements)、某种专题练习或某个英语技能成绩,设定一个或多个对比的时间点(短则几十个学时,长则几年),以此验证学习起始年龄小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是否更好。与二语环境的研究相类似,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越早越好”假设的研究结果再次呈现相左的情况,大致有三种不同发现:“越早越好”(earlier-is-better),“越迟越好”(later-is-better), “没有显著差异”(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表2显示,第一,虽然有些研究结果支持“越早越好”的观点,但是早学者在学习的初期表现出来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趋势,而且这种优势也只体现在英语学习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所有方面;第二,有些研究发现迟学者也可以学得近似英语母语者的发音,可以在听力、写作、语法判断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表2 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越早越好”假设的不同研究发现

纵观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的已有研究报告,研究者们尝试验证几个不同的假设(黄怀飞,2011)。

表3 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越早越好”论证的对比

表3的对比显示,虽然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下均有研究结果支持“越小越好”、“越早越好”,但是其他研究结果却表明, 第一,这种 “好”只体现在某些英语技能,比如,就二语环境而言,不少人接受的观点是年龄小的学习者更有可能学好英语语音/口语,Singleton (1995:8)建议把这种现象“只当成一种趋势而不是绝对的规律”;第二,外语环境下的有些研究发现,这种“好”只是短暂的 (short-lived),迟学者完全有可能赶上早学者。而且,对于近期、中期、远期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第三,也有研究证实迟学者和早学者之间不存在差异。由此不难看出第二语言学习是否“越早越好”至今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五、汉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越早越好”的理性思考

那么,汉语环境下英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依据和借鉴。第一,犹如以上第三部分所述,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至今是个多解的命题。就此,Singleton(2004:228)曾提出:“如果要解决关于早期第二语言教学是否有意义的争论,我们有必要对年龄效应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第二,母语与第二语言的语间距离被认为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第三部分某些研究结果支持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越早越好”,都并不一定能作为中国学生确定早期英语学习时间的依据,因为除了两项涉及日本学生的研究之外,其他研究中被试的母语与英语同属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考虑到事实存在的语间距离,不应该想当然地借用以印欧语系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英语学习“越早越好”的研究成果,指导汉语母语者的早期英语学习与教学。第三,国家教委1985年对全国部分省市区的初三年级学生的调查清楚地表明,来自北京、天津市重点中学中那些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其平均测试成绩低于吉林、安徽省初一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第四,国内语言学界、外语教育界的不少学者(如彭聃龄、桂诗春、赵世开、刘道义、包天仁、王初明、束定芳、陆效用、程晓堂、王蔷、张连仲、董燕萍、刘振前等)一直关注早期英语教学与学习,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报告自己的研究发现。其中,桂诗春教授(1992)明确质疑“外语要从小学起”的提法和做法;赵世开(2002:12)教授公开自己观点:“根据我个人的体验,幼儿时和小学时学的外语似乎对我语言能力的开发没有起什么大的作用”;束定芳教授(2003:58)对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的调查结果是“(领导)决心很大,(学生)兴趣很浓,(学校)困难很大,总体效果不佳”;董燕萍(2003:40)教授基于广东省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的研究,认为“‘外语从小学起’在我国没有很大的必要”;王蔷(2011:50)教授评论说:“外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一直存在争议”,“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政府的决策,并没有学术研究和区域实验的基础”。

有鉴于此,在汉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越早越好”的良好愿望是否可信可行,值得深入的思考与探讨。Scovel(2000:200)的观点也许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警示——“考虑到相互冲突的证据和观点一直存在,应当十分谨慎的解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应用到个人第二语言学习实践和制定公共教育政策的时候”。笔者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个现象似乎也印证了Scovel的说法:与初一年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相比,那些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到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成绩非但没有表现出“越早越好”;而且,英语学习起始年龄更小的这些学生之间,其英语成绩也存在较大差异。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第二语言环境还是外语环境下,英语学习“越早越好”的良好愿望既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也没有足够的实证研究成果支撑。诚如文中分析,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实证研究的发现只有一点——较早学习英语,其优势可能体现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可能体现在英语的某个方面。然而,早学者这种可能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最终学习目标似乎影响不大。除此之外,另一个相关的命题是,如何确定“越早越好”的“早”的具体起点,即外语学习是否存在最佳起始年龄,这是又一个没有定论的课题。所以说,面对当前英语学习低龄化的热潮,教育政策制定部门、学校及培训机构、家长和老师应该更加理性地思考、更加客观地对待。

[1]Block, D. The Social Tur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3.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Glass, G. V. Primary, Secondary and Meta - analysis of Research [J]. Education Research, 1976, (5): 3-8.

[4]Lecumberri, M. L. G. & F. Gallardo, English FL Sounds in School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A]. In G. Mayo & G.Lecumberri (eds.) Age and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2003.115-135.

[5]Scovel, T.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ritical Period Research [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0, (20): 193-223.

[6]Singleton, D. & Z. Lengyel, The Age Facto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5.

[7]Singleton, D. M. & L. Ryan.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Age Factor [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2004.

[8]董燕萍.从广东省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看“外语要从小起”的问题 [J].现代外语,2003, (1): 40-47.

[9]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 [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52-54.

[10]黄怀飞. 汉语母语者第二语言习得成绩的年龄效应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1]束定芳.上海市小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J].外语界,2003, (3): 54-62.

[12]王蔷.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 [J].中国外语,2011, (4): 47-54.

[13]赵世开.学习外语的漫长道路 [J]. 外国语,2002, (5): 10-15.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二语母语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母语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母语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30年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