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尔斯符号学角度探讨文本意义的特征

2013-02-14 07:45石立林潘晓燕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多义性动态性符号学

石立林,潘晓燕

(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一、符号学与文本意义

符号学和意义研究虽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却有不少交叉和融合之处,国内符号学家赵毅衡(2009)就认为:“符号学即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符号学和意义研究的联系首先因为符号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以文字形式存在的符号,简称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意义的载体,符号学要研究语言符号,自然少不了对其意义的研究。意义载于语言符号之中,不仅适用于单个的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组合体——文本也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文本意义相关的研究成果随处可见,如王金福(2006,2008)、李安全(2009)、谢云才(2010)等,常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意义的生成和解读、主客观性以及作者、读者、写作、文本之间的关系。可是,在一些常见问题上,如文本意义究竟是谁决定的?文本意义是否固定不变?作者能推翻读者对自己文本的理解吗?众多学者没能达成一致的看法,甚至分歧特别大,如意见截然相反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文本意义观。现有的研究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文本意义有什么特殊特征?如果能对文本意义自身属性进行研究,是不是能帮我们更全面客观看待文本意义的诸多问题和困扰?基于这方面的困惑,尝试从符号学角度分析文本意义的特征。

二、Peirce符号学思想简述

“今日最为通行的一般符号学理论体系共有4家:美国皮尔斯系统,瑞士索绪尔理论系统,法国格雷马斯理论系统和意大利艾柯一般符号学。”(李幼蒸,1999:12)可见,Peirce的符号学思想在符号学界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索绪尔虽首次正式提出建立符号学(Saussure,2001:15),但是 Peirce真正推动了符号学的发展,他不仅分析了各种符号现象,扩大了符号的应用范围,还建立了较全面的符号学系统。Peirce(1985:5)主要贡献包括:符号的三元关系理论、符号模式的三分法、动态的符号过程、符号的精细分类等。Peirce的三元关系理论主要是用来定义符号,他认为符号由代表(representamen)、解释项(interpretant)和对象(object)组成。“代表”(有时简称符号)指可以为某人代表某物的事物,它会在人的脑海中产生一个相应的符号、或者更加发达的符号,即解释项。“代表”指向的某物(不限于可观可感的事物)即为对象。解释项的地位不可轻视,它强调了解释者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解释项,符号的意义只是潜在的。

三、Peirce符号学角度探讨文本意义的特征

每个文本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学文本重视情景交融、语言的文学性等,而科学文本要求语意明确、逻辑性强、避免歧义或多义。然而,文本类型的特点不等同于文本意义的特点。文本类型的特点较抽象、限于文本自身,脱离了实际文本阅读过程中涉及的其他一些因素,如读者、作者、时代。文本意义的全面理解却不能忽略这些因素,于是文本意义就有了一些不同于文本类型的鲜明特点,现有的很多学者往往忽略了对文本意义特征的研究。基于此方面研究的缺少,我们选了Peirce的符号学观点,并结合语料分析,归纳得出文本意义具有四大普遍特征,即稳定性、动态性、多义性和无限性。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相关学者对文本意义特征研究的重视。

1 稳定性

文本是受各种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限制、具有意义的文字符号的组合系统,也是相对稳定的符号系统。从Peirce符号学角度看,文本意义具有稳定性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文本中使用的语言符号的意义是稳定的。根据Peirce的符号三分法,任何符号都是代表、解释项和对象的结合体。代表是符号的形式(并不一定是物质形式),解释项相当于意义,指的是符号解释者脑海中的意义,对象是符号所指向的物(事)件或抽象(虚构)的概念(关系)。三者关系相对稳定,并一起构成符号的意义总和。如“玫瑰”意义稳定,在百度百科的解释为“玫瑰,又被称为刺玫花、徘徊花、刺客、穿心玫瑰。蔷薇科蔷薇属灌木。”可是,我们经常说到、用到的“玫瑰”,指的不仅仅是植物学上的意义,在很多文化中,我们都用“玫瑰”来代表爱情。这难道符合玫瑰作为蔷薇科中普通一种花的本意吗?又如何来解释符号意义的稳定性?其实,任何语言符号的意义都有多层次性。事实是,符号其他层次的拓展意义之所以能够成立,如Leech提出的七重含义中的联想意义、搭配意义(胡壮麟,2006:106),也是因为符号意义首先具有稳定性。“玫瑰”的对象固定指向玫瑰花,而不是百合或茉莉等;它解释项层面的联想意义也相对固定,“玫瑰”象征浪漫,浪漫的同时伴随着荆棘和心碎,这与玫瑰的美、香、带刺的外在特征息息相关。“玫瑰”意义进一步的引申和拓展,如代表爱情、爱人、美好的事物等都首先建立在此基本意义之上。“玫瑰”意义怎么变也不会被用来抱怨生活中不快乐的事情。可见,符号的诸多拓展意义仍然建立在稳定的符号基本意义之上。文本中单个语言符号的意义稳定性给文本意义的稳定性提供了前提条件。文本由语言符号组成,在较稳定的语法规则下,文本意义也呈现整体稳定性。仍以“玫瑰”为例,在文本层面,不同读者读苏格兰作家 Robert Burns 的爱情诗A Red,Red Rose,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恋人”的眷恋。

第二,文本作者一般都想通过文本传达具体的信息或达到某一特定目的。政治演讲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说明书尽可能让读者最大程度了解产品或服务的步骤和细节。即使是文学作品,其中的语言符号不管多么隐晦,其意义一般可以被读者所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写作的目的所在,除了一些特例,如一些文学作品,往往让读者自己去琢磨生成文本意义。这些具体写作目的的实现或被读者所理解和解释的前提之一是文本能表达较稳定的意义。我们读莫言的《蛙》,在他独特的叙事方式之外,总能读出书中“姑姑”身份复杂、充满坎坷的女医生的命运。如果大家读完一个文本之后,完全不知作者所云、不知文本何意,说明作者没能完成或实现写作目的,也就不算是真正的文本。所以,文本意义不管如何变幻万千,总是被作者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跟万千的读者达成共鸣,激活文本的生命力。还有些文本(如应用文本)的目的就直接体现在标题上如《个人简历》、《故宫游后感》等。从Peirce的符号学思想来看,主体人是文本的创造者,符号的使用,文本的创造都是实现个人写作目的的方式。一般来说,没有具体的写作目的,就不会有符号行为的产生。只有文本意义首先具有稳定性时,我们才能实现文本的有效阅读。因此,我们认为稳定性是文本意义的首要特征。

2 动态性

文本意义的第二特征是动态性(不稳定性)。诸多的文本阅读实践告诉我们,文本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早期文本在写作当时的意义与我们今天阅读时体会到的意义总是存在差异。当今时代创作的文本百年后去阅读,文本意义也会有所不同,原因之一是因为文本中符号的意义会产生变化。“符号与解释项关联时,符号是常量,而解释项是变量。”(卢德平,2007:20)也就是说,尽管符号的代表不会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号的使用和意义会产生变化。具体的意义变化包括新意义的不断产生、旧意义的消亡、意义的拓展和狭隘化等,这些因素导致我们在文本阅读时很难复原符号在创作时的原始意义。汉语中的“丈夫”一词,古义是男子的通称,指的是所有成年男子,但今义缩小,“丈夫”只指“女子的配偶”。 单个语言符号意义尚且会变化、丰富、消亡,符号的组合体——文本,由于加入了符号组合、时代、历史、语境等因素,其意义的变动更是难以捉摸,这事实也印证了Peirce的观点。他认为主体人作为符号的解释者,受着不同年代各种因素的影响,脑海里形成的解释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时候,一个文本中的符号没变,对象也没变,但文本意义(解释项)经常变化,这个过程也符合Peirce的动态意指过程。

然而,文本意义的动态性特征并没有阻挡文本的发展。有时候,它反而给了文本常新的活力。如“《诗》作为‘六经’之首,之所以能够历经时间的冲洗而保持常变常新,其重要的学理依据就是‘《诗》无定指’,也即并无固定的所指对象,它作为一个浮动的能指文本,总在能指链条上进行着无休止的意义滑动,在无休止的意义滑动中又为无休止的阐释提供了可能”(钟厚涛,2007)。确实,一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原因之一就是其文本意义动态性高,能不停地与时俱进,持久而弥新;而某些作品面世不久就被读者所遗忘,淹没在浩瀚的文本世界里。文本意义的动态性以确定性为前提,不存在绝对的动态性。“每一个符号都伴随着一连串的解释项,前面的解释项预示、启发着后面的解释项,并对后面的解释项起到规范和调节的作用。同时,后面的解释项也离不开对前一解释项的回顾和参照。”(李幼蒸,1999:5)后面的解释项经常受着前面解释项的束缚,可以说,没有稳定性,也就没有动态性。因为, “意义首先有实体性, 即‘言之有物’,其次才有不确定性,二者是意义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刘宓庆,2001:282)。

3 多义性

这里的多义性异于刚刚讨论的动态性,文本的动态性特征指文本意义的纵向变化(历时),而多义性是横向概念(共时)。简而言之,动态性是因为语言符号和文本意义历史发展变化的结果,而多义性是由于文本自身属性和人的主观因素等原因造成的。文本作者虽然会在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之内组织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但是符号的搭配组合仍有着很强的灵活性。意义表达时,即使最简单的一句话也会有多种表达方式。如“我喜欢你”的英文就有无数种表达方式,如I like you;I have a crush on you;I am fond of you。选择了哪种表达方式,也代表接受了哪些细微差异和言外之意。理论层面来看,文本中“符号与符号相互联结,形成一种非常复杂的语义关系”(支宇,2006)。这就导致文本意义在被读者阅读之前就存在许多可能性和复杂性,文本体现出来的意义很可能没有充分表达作者的本来意思或传达出作者并不曾想表达的意义。这个时候,文本中的符号组合就对应多个可能的解释项,文本意义因此呈现多义性。

多义性的第二个原因是作者、读者、译者等人为主观性的存在。从Peirce对解释项的定义可以知道,解释项是一个符号在特定解释者脑海中呈现出来的意义。文本在持续遇到不同的读者、译者时能产生多种多样的解释项,这时文本意义的多义性就很难避免了。文本中的意义不完全是现成的,不总是语言符号的常规意义,而是通过主体人的理解来确定。而主体人的理解又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人为潜意识的意义选择、无法避免的阅读能力差异、个人阅读倾向等。没有谁能在真空状态下对文本意义进行客观的理解,在实际文本阅读过程中,同一文本最后得到的文本意义总是因人而异。冰心在其文《论文学批评》中曾经感慨道:“作者只能一个,读者同时便可以有千万。千万种的心境和成见底下,浮现出来的作品,便可以有万千的化身,作品的原意,已经片片的撕碎了。”如果说上述提到的读者、译者等人的主观因素是无法控制和避免的,另外还有些读者在文本阅读时带着很强的目的。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各有所需,有时会主观强加给文本本身并没有的意义。愚公移山的故事本是拿愚公耗其终生坚持移掉大山的例子,表明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坚忍不拔的毅力。但毛泽东却把它看成一篇动员全国人民一起铲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读者这种主动的意义注入也带来了文本意义的多义性。

4 无限性

这里的无限性指的不是单一文本而是宏观意义上的文本。刚讨论的动态性和多义性告诉我们,文本意义受着历时的历史因素和共时的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影响,所以有着很多的可能性。伽达默尔(1999:383)说:“对一个本文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汲舀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过程。”文本虽由有限的语言符号所组成,但单个语言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就有本义、转义和引申义的区别;文本中更是充斥着持续的符号动态过程,连绵不尽,这就带来了文本意义的无限性。Peirce提出了无限符号过程理论,他认为,从符号到对象再到解释项构成了符指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静止的,会产生一系列连续、无限的解释项。因为解释项本身也是符号,能唤起另一个同等或更进一步的解释,这同等或更进一步的解释又将在下一个符号过程中充当符号,形成另一个同等或再进一步的解释。从宏观的文本层面来看,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再创造的意义理解(不同的解释项)累积并成为意义整体中的一部分,便形成了一个无限性的链条。只要文本不停有读者去阅读,文本的符号过程就永无止境。所以说,宏观层面上文本意义的无限性是我们进行文本阅读或文本翻译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我们从Peirce符号学角度分析并得出文本意义的四大特征,稳定性、动态性、多义性和无限性。不仅因为Peirce的符号学观点能帮我们分析文本意义特征背后的原因,更是因为文本符号活动的过程也代表人类认知的过程。文本意义的理解总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如果我们能更透彻了解文本意义的自身特征,文本意义的相关问题也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1]Peirce, c.a.Logic as Semiotic: The Theory of Signs[A]. In E. I. Robert (ed.) Semiotics: An Introductory Anthology[C].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

[2]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上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5]李安全. 文本解读:意义的选择[J]. 名作欣赏,2009, (3).

[6]李幼蒸. 理论符号学导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7]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卢德平. 青年文化的符号学阐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王金福. 论理解与文本意义的关系——解释学基本问题探讨[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

[10]王金福. 什么是文本的意义——对一种文本意义观的批评[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 (5).

[11]谢云才. 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2]赵毅衡. 符号学文化研究: 现状与未来趋势[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 (12).

[13]支宇. “语义多重”与“符号自指”——英美新批评与结构主义文论的比较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6).

[14]钟厚涛. 文本意义的敞开与意义的转换——《诗》被经学化的阐释学重构[J]. 中国比较文学,2007, (2).

猜你喜欢
多义性动态性符号学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自组织多主体系统动态性的推理研究
离群动态性数据情报侦查方法研究
管理者认知视角的环境动态性与组织战略变革关系研究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新疆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解决方案探析
路径识别要“精确”——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及应用探讨
基于5.8GHz自由流的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探讨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