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洁
(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厦门 361024)
WH-移位主要发生在WH-问句和关系分句中,主要是WH-成分的移位,也包括空算子的移位(温宾利,2002a:225)。英语中九个基本的WH-词可分为代词、副词和限定词三类:WH-代词包括what,which,who,whom 和whose;WH-副词包括 when,where,how 和 why;WH-限定词包括 what,which和whose。它们都可以引导疑问句(包括直接问句和间接问句)和关系分句(温宾利,1996)。按照WH-移位是否在同一个CP内进行,WH-移位分为近距离移位(short movement)和远距离移位(long movement),前者指WH-移位在同一个CP内进行,后者指WH-移位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CP。按照WH-成分出现的位置,WH-移位可分为WH-问句(WH-question)和WH-关系分句(WH-relative clause)。按照WH-问句中同时出现的WH-短语的数量,WH-移位分为一项WH-问句(singular WH-question)和多项WH-问句(multiple WH-question)。按照WH-成分原处位置不同,WH-成分可以从动词补语、附加语或主语位置移出。
WH-移位并非没有任何限制。由于WH-成分本身具有[+ Q]特征,决定其必须移到[Spec,CP]位置。除了移位终点的限制外,WH-移位还有方式上的限制。目前对WH-移位限制的研究或过于全面而不具体,或过于具体而不全面。本文将从限制WH-移位的三个主要条件之间的相似性入手,通过丰富的实例,全面、具体地分析领界条件对各种WH-移位的解释力,同时指出领界条件的局限性,体现普遍语法的经济原则。
研究发现,一个结构的组构成分不能用任何移位规则从中移出;较一般的涵义指一个组构成分,如超越其界限,两个成分之间的某些关系就不再保持(Crystal,2000:191)。这样的结构通常称为岛 (island)或移位岛(island for movement)。本文仅讨论与WH-移位有关的两种移位岛:WH-岛和复杂NP岛,以及它们对WH-移位的限制。
请看下面两组例句:
(1)b是a的S结构表征,(2)b是a的S结构表征。在(1)a中,将WH-短语从that分句中提取(extract),句子合乎语法,然而在 (2)b中,将WH-短语从WH-分句中提取,句子就不合语法。研究发现,对于WH-短语位于标示语(Comp)位置的WH-分句,要把该WH-短语从该WH-分句中提取,比从标示语位置没有WH-短语的WH-分句中提取更困难。这说明,(2)b所示的WH-分句CP2构成了一种移位岛,其中的成分不能提取。在生成语法中,我们把标示语位置统制WH-短语的WH-分句称为WH-岛 (WH-island)(Ouhalla, 1999:73),与此相关的对WH-移位的限制就称为WH-岛条件(WH-island Condition)。
请看下面两组例句:
(3)b是 a的 S结 构 表 征,(4)b是 a的S结构表征。(3)a中的CP2作名词短语the rumor的补语(complement),两者构成一个复杂的名词短语。(3)b显示,将WH-短语which girl从CP2提取到CP1,句子不合语法。这说明,复杂名词短语也构成了一个移位岛,其中的成分不能提取。(4)b也不合语法,但不同的是,(4)a中的CP2作名词短语someone的附接语(adjunct),两者同样构成一个复杂的名词短语,其中的成分也不能提取。在生成语法中,我们把带一个分句作补语,如(3)a,或作附接语,如(4)a的名词短语称为复杂NP (Crystal,2000:72),与此相关的对WH-移位的限制就称为复杂NP条件(Complex Noun Phrase Condition,CNPC)。
从2.1和2.2节分析可以看出,WH-短语通常包含在WH-分句或复杂NP(即两种移位岛WH-岛和复杂NP岛),WH-短语不能从中提取。通常把WH-岛条件和CNPC称为定域 条 件(locality condition)(Ouhalla,2000:74)。下面再讨论限制WH-移位的第三个主要条件——循环性条件(Cyclicity Condition)。从(1)b的 S-结构可以看出,WH-移位发生两次提取,留下两个语迹,即起始语迹(initial trace)ti和中间语 迹(intermediate trace)ti’,因而(1)a合乎语法。相比之下,从(2)b和(4)b的S-结构可以看出,WH-移位仅发生一次提取,直接从原位提取至 [Spec, CP]位置,只留下起始语迹ti,因而(2)a和(4)a不合语法。生成语法认为,WH-移位本质上是循环性的(cyclical),即WH-移位首先在包含WH-短语的转换循环(transformational cycle)范围内发生,移至最近的标示语位置,依次移位,直到提取至具有[+ Q]特征的目标[Spec, CP]位置(Ouhalla,1999 :75)。与此相关的对WH-移位的限制就称为循环性条件。
基于上述2.1、2.2和2.3节的分析,并对不合语法例句(2)b、(3)b和(4)b的重新审视之后,可以看出它们不合语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不管WH-短语从原位提取至[Spec,CP]位置是一步到位(in one swoop),还是按循环性的连续步骤(in successive cyclic steps)移位,WH-短语在某一次移位中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P或DP或它们的组合(:2)b中WH-短语从原位一次移位至目标 [Spec,CP]位置的过程中,跨过了IP1和IP2两个节点(node),(3)b中WH-短语在第一次移位中只跨过一个节点IP2,但在第二次移位中跨过了IP1和DP两个节点,更极端的是,(4)b中WH-短语从原位一次移位至目标 [Spec,CP]位置的过程中,跨过了IP1、DP和IP2三个节点。上述三个主要条件即WH-岛条件、复杂NP条件和循环性条件都是从某一个角度对WH-移位进行限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经过刚才的整合分析,完全可以将这三个条件归结为一个条件,这就产生了领界条件。
以上分析发现,如果WH-短语在某一次移位中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P或DP或它们的组合,则生成的句子将不合语法。在生成语法中,与此相关的对WH-移位的限制称为领界条件(Subjacency Condition),也有文献称为领属条件、毗邻条件、邻接条件等。领界条件规定,一个组构成分在任何一次移位时不能越过一个以上的界限节点(bounding node):界限节点包括 IP 和 DP(ibid.:262)。截至目前的分析是对WH-移位限制条件的归纳,从而得出领界条件,那么领界条件对WH-移位的解释力究竟如何呢?为论述方便,以上例句均选用长距离移位、一项WH-问句,下面将对领界条件对短距离移位、关系分句、多项WH-问句及其他WH-结构的解释力分别进行论述。
引言中已经提到如何划分长距离移位和短距离移位。在以上四个例句中,起始语迹ti从原位提取至 [Spec,CP]位置过程中,都涉及两个CP,所以均属于长距离移位。实际使用中,短距离WH-移位更为常见。例如:
显然,由于短距离WH-移位仅涉及一个CP,在任何一次移位时都不可能越过一个以上的界限节点IP或DP,即出现领界条件设定的那种情况,因而领界条件对短距离WH-移位同样具有解释力。
在文献中,关系分句(relative clause)也被称为关系小句或关系从句,分为包含显性(overt)WH-移位的关系分句和包含隐性(covert)WH-移位 (即空算子移位)的关系分句。
2.1 包含显性WH-移位的关系分句
此类关系分句按照限制所修饰的中心词所指的情况,可进一步分为限制性关系分句、同位关系分句和自由关系分句(Radford,1988:480)。下面将利用领界条件对其中发生的WH-移位逐一进行解释。
2.1.1 限制性关系分句
(7)b是a的S结构表征。可见,关系分句whom Tom loves限制其所修饰中心词the girl的所指,因此称为限制性关系分句(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下面再举一组结构较复杂的限制性关系分句。
在(8)b所示的S结构中,whom分两次移位,每次移位仅跨过一个界限节点(IP1或IP2),生成的句子合乎语法。然而,在(9)b所示的S结构中,whom也是分两次移位,第一次移位跨过一个界限节点IP2,但在第二次移位中跨过了两个界限节点IP1和DP,生成的句子不合语法。可见,领界条件适合于解释限制性关系分句中的复杂WH-移位现象。
2.1.2 同位关系分句
请看下面一组例句:
(10)b是(10)a的S结构表征。可见,关系分句whom you will meet soon并不限制其所修饰中心词Mary的所指,而是与中心词的指称和句法功能都相同,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称为同位关系分句(appositive relative clause),有些文献中也称为非限制性关系分句(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不合语法的同位关系分句如下:
(11)b是a的S结构表征。显然,(11)b不合语法的原因与(9)b相同,即whom在第二次移位中跨过了两个界限节点IP1和DP。可见,领界条件也适合于解释同位关系分句中的复杂WH-移位现象。
2.1.3 自由关系分句
自由关系分句 (free relative clause)指例(12)中方括号内部分,由WH-成分引导,且含有空位(用Φ表示)(温宾利,2002b)。
(12)John can provide [ what you need Φ ].
自由关系分句还能由WH-ever词引导。请看下面两个典型的例句:
可见,在(12),(13)和(14)的自由关系分句中,由于WH-成分移动均只跨过一个IP,所以生成的句子合乎语法,用领界条件完全可以解释。
2.2 包含隐性WH-移位(即空算子移位)的关系分句
请看下面三个例句:
按照生成语法的观点,没有WH-短语出现的关系分句同样发生了WH-移位;不同的是,移动的不是显性的WH-短语,而是一个隐性成分。这个隐性成分称为 “空算子”(empty operator)或“零位关系代词”(zero relative pronoun),记作 OP或 O(温宾利,2002a:248)。以上三个例句的移位细节如下:
这种移位就称为“空算子移位”(empty operator movement)。与显性WH-短语的移位一样,空算子移位也遵守领界条件。再看下面三个比较复杂的例句:
(18)中的两步移位都只跨过一个界限节点,没有违反领界条件;(19)中含有一个复杂NP岛,OP的第二步移位跨过了两个界限节点IP1和DP,违反了领界条件;(20)中含有一个WH-岛,OP一步移到 [Spec,CP]位置,跨过了两个界限节点IP1和IP2,违反了领界条件。
可见,无论被移动的WH-成分是显性还是隐性,领界条件对WH-移位均具有解释力。
多项WH-问句指的是以下两种句式:
第一种是独立的多项WH-问句,第二种是嵌套的多项WH-问句(伍雅清,1999)。除了二项WH-问句外,三项WH-问句也比较常见。例如:
下面再举一组稍微复杂的多项WH-问句:
(24)b是a的S结构表征,ti和tk分别为第一个who和空算子OP移位留下的语迹,各自跨越一个界限节点,遵守领界条件,句子合乎语法。(25)b是a的S结构表征,其中含有一个WH-岛,ti一步移到 [Spec,CP]位置,跨过了两个界限节点IP1和IP2,违反了领界条件,句子不合语法。
其他WH-结构主要包括比较分句、WH-感叹句和分裂句(Radford,1988:482)。请看下面例句:
(26)中的空算子OP发生隐性WH-移位,与包含空算子移位的关系分句(17)一样,领界条件对比较分句中的WH-移位同样具有解释力。
由于英语中感叹句均由what或how引导,所以均发生显性WH-移位。(27)和(28)中的WH-短语在移动中均只跨过一个IP,符合领界条件,句子合乎语法。(29)包含一个复杂NP,其中的WH-短语what a nice girl从CP2移到CP1跨过了两个界限节点IP1和DP,违反领界条件,句子不合语法。
分裂句(30)的从句由who引导,发生显性WH-移位,但也可以由that引导,即发生隐性WH-移位。(30)中的WH-短语在移动中只跨过一个IP,符合领界条件,句子合乎语法。(31)包含一个WH-岛,其中的WH-短语跨过了两个界限节点IP1和IP2,违反领界条件,句子不合语法。
领界条件对补语分句CP由显性的标示语引导,且WH-成分从IP的主语位置移出的WH-移位不具备解释力。例如:
(32)a. * Who do you think that lovedMary?
b. * Whoi do you think [CPthat [IPtiloved Mary ] ]?
其中的WH-成分从IP的主语位置移出,跨越IP节点,并不违反领界条件,但句子仍不合语法。That-语迹鉴别式(That-Trace Filter)可以解释这种句法现象。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以上论述限于领界条件在SS层面对WH-移位的解释,黄正德证明领界条件不适合于在LF层面对WH-移位进行解释(Ouhalla,1999:264)。如果要在LF层面对WH-移位进行解释,须利用空语类原则(Empty Category Principle,ECP)。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较多,本文不再赘述。英语是WH-成分移动的语言,在一般WH-问句中必须移动WH-成分。在另外一些语言如马来西亚语中,WH-成分不一定非移动不可;而在其他一些语言中如日语和汉语中,不出现WH-成分的移动(伍雅清,2002)。所以,领界条件对汉语中的WH-移位不具备解释力。
本文从WH-移位的特点出发,通过丰富的实例,包括WH-问句(又包括直接WH-问句和间接WH-问句)和关系分句,近距离移位和远距离移位等,探讨限制WH-移位的三个主要条件,并鉴于这三个主要条件对WH-移位限制的相似性,论证产生领界条件的合理性,阐释领界条件对各种WH-移位的解释力,同时指出领界条件的局限性。领界条件是生成语法中的子理论——界限理论(Bounding Theory)的中心内容,虽然在最简方案研究中逐渐被语段理论所包容,但它对WH-移位仍不失其较强的解释力,而且还简化了解释过程,充分体现了普遍语法的经济原则,有助于解释儿童习得语言现象。
[1]Crystal, D.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Z].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2]Ouhalla, J. 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1999.
[3]Radford, a.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 First Cour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4]温宾利. wh-词与wh-分句[J]. 现代外语1996, (2).
[5]温宾利. 当代句法学导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a.
[6]温宾利. 论英语自由关系分句的结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b, (1).
[7]伍雅清. 多项WH-问句中WH-词的功能解释[J]. 现代外语,2002, (1).
[8]伍雅清. 特殊疑问句研究[J]. 现代外语199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