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丽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识谱教学尤为重要。为什么学生喜欢唱歌却对识谱没兴趣呢?原因主要有:教不得法,学不得法,主观理解偏差。教师对识谱教学要重新认识,在发展听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正确领悟新课改理念,把握方法和度。
[关键词]识谱教学;转变观念;循序渐进
识谱教学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是解读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识”是认识乐谱的各种符号和对乐谱知识的通晓;“读”是能够根据乐谱唱。从音乐学习规律来看,认识乐谱是对音乐记谱知识的认知,比唱乐谱要容易一些;从识谱教学的目标来看,识读乐谱只是工具,是手段,必须落实在发展听力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新课标中识读乐谱的教学,就尤为重要。
以前,有人认为“学生学了数学人人会加减乘除,学了语文人人能识字写文章,为什么学了音乐不能够人人拿着歌谱唱新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怎么进行识读乐谱的教学呢……
有调查中提到,学生对音乐和音乐课的态度,结果有90%的学生是选择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就是长期以来不正确的识谱观念所造成的。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学生已经不会唱乐谱了,哪怕是很简单的旋律,学生也无法完整地唱出来,甚至在某些班级,文娱委员也唱不准七个音的唱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学生不喜欢识普的原因
1.教不得法,学不得法。在课堂中,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读谱训练”、“视唱练习”,有时甚至整整一节课都在让学生练习识谱,再加上教学的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这就使得学生感到困难、枯燥,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违背了音乐教学的本质,它把教学的手段当成目的,把教学工具作为了能力,它违反了学生的学习规律。
2.主观理解偏差。在音乐课改中提出,要改变以往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这导致了教师们对识谱教学有了一个误解,认为有识谱的教学就是枯燥的技能训练,这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就降低识谱的要求,故意回避、淡化识谱教学,忽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使得学生对识谱产生畏难情绪。
二、培养学生喜欢音乐课的方法
1.在发展听力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注意在识谱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摆正识谱教学的位置,从学生的心理年龄及学习音乐的需求出发,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只有当学生真正对识谱有“兴趣”,他们的学习才不是被动地接受。例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在发展听力的基础上,来培养识读乐谱的能力,正如专家所讲:首先是听,识是很简单的事情,唱出来的这个前提,是你要把它听出来,形成音高概念,这样才能有识读乐谱这个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识谱的自信心,找到学生识谱学习中的“兴奋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识谱实践活动的兴趣。
2.正确领悟新课改理念,把握方法和度,体现有效。专家指出:课改的修订,对识谱这一块,做了重要的增补和删减。不仅有程度方面的显性要求,而且明确了需要达到的阶段目标,例如一二年级学段,没有明显的增补和删减,原因就是我们要继承十年课改的基本理念,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依然是首位的;在三至六年级学段,增加了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跟随琴声试唱,要具有识谱的初步能力的要求;在七至九年级学段,增加了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的识读乐谱的内容。这就把识谱教学显性化了,对于阶段性的要求,文字的表述也更加细化了,便于操作了。
明确了理念,还需要教师把握方法,教学需要方法与艺术,只有方法得当,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在开展识谱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活动过程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不能像传统的识谱教学那样,为了达到识谱教学的目标,一味开展单调,乏味,无趣的活动。识谱的过程如同识字的过程,人不识字照样能说话,但识字后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说话,同样通过识谱能力的加强、音乐知识的逐渐丰富,歌唱得一定会比以前更好。教师绝不能把识谱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应当作为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准和准确的读谱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坚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从理念向行为转变的过程是复杂的,也是艰难的。遇到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并不能靠一两次的尝试就能形成认识、解决问题。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和深入的观察、分析,去研究把握自己具体的教学行为。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要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把握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这就是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责任编辑 锦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