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

2013-04-29 23:27戴志英陶新军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班级工作心理效应批评

戴志英 陶新军

摘 要:批评是一门艺术,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批评的过程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班主任巧妙的运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将会使班级管理工作变得事半功倍。

关键词:班主任 批评 心理效应 班级工作

[FL(K2]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中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近些年来,我们似乎越来越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生怕批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完美的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尤其是对中职学生而言,他们中大多数自控能力不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犯错是难免的。学生犯了过错,倘若老师听之任之,不加批评,不善批评,那岂不乱套?

批评是一门艺术,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批评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批评最讲究方法、技巧。水顺势而流,随器而变,虽无形而具百态。批评如水,那是一种理想境界。显然,批评最能体现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管理的技巧、驾驭的能力,是班主任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将心理效应巧妙的运用于对学生的批评之中,可以使班级管理工作变得事半功倍。

一、运用南风效应,让宽容成为力量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越刮越猛,行人却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吹拂,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委婉的说服比强制、训斥更为有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我们认为,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所起到的效果远远甚于惩罚。

懂得宽容的教师才懂得教育。宽容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可以穿透人的心灵。一般来说,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要求,只要我们老师拉一拉,就可能转变过来。优秀的教师都善于以自己的宽容,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从而顺利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他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关心学生,在行为上激励、焕发学生,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客观、理智、科学的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警惕超限效应,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个硬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被称做“超限效应”。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掌握好“火候”、“尺度”。一定要有的放矢,就事论事,批评的内容要做到精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同一学生的同一错事的批评,可以换个角度、换种口气、换种语言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老师“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降低。批评的时间应视学生犯错的具体情况而作适当的调控,切勿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要做到“恰到好处”,使你的训导对学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利用评价增减效应,实施“三明治策略”

美国教育学家阿伦森将80名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被试者都有7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褒扬,始终得到好的评价;第二组为贬抑,即自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第三组为提高,即前几次是否定的,后几次转向肯定;第四组为降低,即前几次是肯定的,后几次转向否定。当四组学生都听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者各自在—10到+10的量表上表示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第一组平均分为+642,第二组为+252,第三组为+776,第四組为+087。

“评价增减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因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先贬后褒效果更佳,对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比单纯的批评学生更容易让人接受。在教育教学中细心观察,努力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不断的提出肯定和表扬。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用“表扬—批评—再表扬”的“三明治策略”,来满足学生期望的发展曲线。尤其对于那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奖励递减”的方法,既可以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又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解决问题。

四、班主任要掌握“生气”的艺术

我们一直提倡和推崇“和风细雨”式的批评,似乎这是教育学生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毋庸讳言,现在有极少数学生的学习基础、道德素质之差已经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违反校规校纪,是“家常便饭”,而且屡教不改。对待这类学生,“和风细雨”、“苦口婆心”往往效果甚微,因此,班主任必须学会“生气”。

笔者所说的“生气”,自然不是指火冒三丈,冲着学生吹胡子瞪眼,而是在关键的时刻表达教师的决心和魄力,类似于“当头棒喝”、“拍案而起”,能够起到必要的震慑作用。班主任的“生气”,不是劈头盖脸,一顿“怒吼”,而是既有“和风细雨”式温文软语的开导,又要有必要的“疾风暴雨”式严厉的批评。

“生气”也是一种艺术。做一个班主任,倘若能够不怒自威,或者能够运用“南风效应”解决问题,那当然是最好的,可惜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这样的好运气。有的教师批评学生,没说几句,脸就涨得通红,愤怒得语无伦次,不知道说些什么好。“生气”都不会,接下来怎么教育学生?我们的教育改革走的是美国100多年前的老路,照搬了当年的“杜威模式”。现行的教育法律和法规给教师套了太多的“紧箍咒”,老师对学生似乎一句重话都不能说,否则就有伤害学生自尊心之嫌。可笔者并不认同教师对着学生就不能发火,该发的时候还得发,但是要注意火候,讲究策略,在发火的背后必存一份关怀,一分慈悲。学生犯了错误,老师的态度要鲜明,要坚决。表情要严肃,态度不能暧昧,尤其是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要让学生能看出来,我犯错误了,老师很生气。班主任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譬如说有的学生最讨厌老师的“婆婆妈妈”,那就“干脆利落”、“雷厉风行”;班主任要根据学生违纪的性质及严重性,采取不同的谈话策略,必须使学生明白,性质的严重,后果的可怕,悬崖勒马的必要。

五、结束语

批评是剂药良药,但良药苦口。批评过后,要多多关注,注意批评的后续效应。班主任必须恪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笔者认为,把心理效应运用于班级管理工作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必将帮助我们掌握批评的艺术,引领学生走出青春的雨季,走进春天的绿洲。

参考文献:

[1]潘东良批评的心理效应及其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2期

[2][JP2][BF]黄静,郑暐批评的艺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

猜你喜欢
班级工作心理效应批评
探究新时期职业学校班级管理方法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浅谈新形势下中职班级工作的创新理念
小学生如何通过自主管理来落实班级制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化解作文教学窘境
论班主任如何教导学生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
谈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