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茹
[摘 要]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体系的基石,而小学数学概念又是构成数学概念体系的基石,要想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首先就要抓好概念的教学. 笔者就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做了一定的探讨,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问题;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就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重结论,轻过程
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表现为教师读概念或引导学生读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缺乏对概念的讲解分析,缺乏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对概念外延的了解. 如,有的学生能把分数的意义一字不落背下来,但不理解分数的意义,不理解分数单位,不能用分数的意义去解决问题,导致不能准确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不能解释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道理,不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的原理. 学生进行计算,只能是仿照例题进行计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 引入不当,缺乏科学性
师: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说成“三分之八”.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求倒数的求法. 这样的概念引入针对性不强,不能紧密结合概念的内涵、实质,容易导致学生对概念的错误理解.
3. 缺乏模型意识,建构不当
概念教学中还存在缺乏模型意识、建构不当的现象,这不仅导致概念理解不准确,还扼杀了学生思维,降低了概念教学的价值. 有的教师缺乏模型意识,缺乏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比如,对分数概念的建构,教师没有理解教材为什么采用圆形模型,任意改换模型,导致概念建构困难. 有的教师以偏概全,仅用一个模型,就过早地建构概念. 比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教材安排的是由学校情境图引导学生抽象出图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形的比较、分析,抽象出平行四边形,再对抽象出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共同特征,最后建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归纳等一系列心智操作活动. 但有的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时,用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图形模型,然后直接引导学生观察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图形,这就过早地归纳、建构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这样的做法缺乏教材安排的由图象刻图形模型,再到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缺乏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具体化等思维过程,偏离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1. 课前谈话独具匠心,为概念教学做充分的铺垫
课前谈话,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紧张的情绪,增进师生的熟悉度,构造一个轻松、自在的教学环节. 多数教师在课前谈话部分采用的方式就是谈话互动,问学生是怎么认识老师的,师生互相介绍自己家乡的人情风貌等,谈话气氛轻松融洽,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好基础.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因数和倍数”时,在课前谈话中,利用“漂亮”一词的两种不同解释,很好地为“因数”这一概念的教学做了铺垫. 执教“年、月、日”的时候,教师可以调查学生“你喜欢的特殊日子、值得纪念的日子有哪些”为新授课做充分准备.
2. 课堂导入大胆创新,呈现新局面
在观摩中发现,大多数的课堂导入形式大胆创新,一改以往热热闹闹的情景导入,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自学课本发现问题,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等.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因数和倍数”时,大胆采用自学课本导入法,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执教者直接抛出两个问题: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本材料. 自学后有收获则告诉老师和同学,有疑问也大胆提出来.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用数学语言交流自己思想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在合适的教学内容中值得借鉴. “钝角和锐角”是基于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一堂概念课,锐角和钝角是通过概念的形成来学习的. 执教的杜老师基于这点出发,通过直接让学生画角来巩固角的基本概念,并形成新的概念——锐角和钝角,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效果不错. 在几何教学中,教师有一种思维定式,几何概念的引入常常借助情景引入,导致学生对几何的概念产生混淆. 在学习“直线”这一概念时,教师喜欢将生活中很直、很瘦长的物体抽象成直线的形象,导致后来学习相关知识时学生产生混淆甚至质疑. 因此,几何概念课的教学,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 教学过程注重活动经验的积累
4. 正确解读教材,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与落实
5. 高超的多媒体技术充实小学数学课堂
奇妙的变化总是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许多教师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高超技术让我望尘莫及. 如在“分数与除法”教学中,先把3个饼叠在一起,分成4份,然后把其中的1份移出来,奇妙的是,在原先饼的部分由虚线表示移出的部分,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想象出饼是怎么移出来的,并且移出来的的确是4份中的1份. 值得佩服的地方还有,教师还将1份饼中的3层分别放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最下面的图形,被移的1份饼同样用虚线表示在那里. 如果没有虚线的话,学生还要在头脑中构思移出来的过程,要还原的话更是难上加难,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也许你觉得说起来蛮轻松的,但是真正要做出这样的课件,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功底.
在新课程理念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的内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其教学策略也应随之改变. 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概念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更深入地理解概念的本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有待于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做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