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复习课高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3-04-29 18:45陆梅英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课本习题解题

陆梅英

[摘 要] 转眼中考在即,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初三数学复习课效率,如何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是初三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使初三数学复习课高效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复习课;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检查初三数学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主要是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与思考、交流与沟通,学生能否取得预期的、应有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用好教材资源是“初三复习”的基本点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和主要依据.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们都说要回归课本,其实时常只停留在嘴上,重参考资料而轻课本的现象很普遍,导致师生身陷题海,常常出现顾此失彼,而使知识体系得不到延续,能力得不到培养. 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尊重课本,用好课本

课本是经过教学实践“千锤百炼”、反复打磨出来的精品课程资源,其文字语言、数学表述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几乎都是经典范例;每副插图、每道例题、每道习题都具有其特定的教育功能,都蕴涵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时,教师要予以尊重,不可无视课本的存在. 如何改造、使用课本,是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在改造和重组时,不能改变课本的意图和所承载的目标,否则,将会使教学反馈大打折扣,使课本的育人功能大大降低.

2. 充分领会课本作者的编写意图

教师要理清课本中每一个教学内容的编排线索,了解每一块内容的主要教学任务和要求,在例题、习题的改编过程中,教师要站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体系中审视和把握它的地位与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全局考虑. 同时,也要思考课本中编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编写,只有准确把握课本的知识点、生长点、重难点,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 要注重对课本的改编和再加工

对课本的改编和再加工,是在充分领会课本的意图、把握教学思路的前提下的一种教学行为. 这种教学行为的目的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例题、习题的设计最符合学生的要求. 对课本进行改编和再加工的关键是对数学学习素材的选择,它不仅关乎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潜能的开发,决定着学习活动是否生动、有效.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初三复习”的立足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较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设法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条高效途径.

1.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管在新课改中,我们强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特别是在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时,教师倾向于“满堂灌”,他们的观点是:这些学生什么也不会,若让学生自己想,教学任务一定完不成,不如教师直接讲.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只是听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置学生的主体感受于不顾,殊不知“子非鱼,焉知鱼之惑”. 这种不顾及学生认知结构状况,不考虑学生能否理解、内化,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若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机械、被动,教学效果必将低下. 因此,教学必须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际现状出发,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使课堂内容为学生理解、内化,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建构意义.比如,在试卷讲评中,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错误之处、错误原因,这样教师给学生纠错时,才能对学生的错误有充分的了解,保证所采取的纠错更有针对性.

2. 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

很多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非常强,总是将自己考虑成熟的、巧妙的解题思路完美地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佩服不已,但是教学效果却背道而驰,原因在于,学生只看到解答结果,在学生的思维起点与解题需要之间缺失了很多,包括知识点、方法和分析能力. 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挤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生硬地将学生的思维“模式化”“标准化”,久而久之,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便产生了依赖心理,思维能力、分析解题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许多学生则会出现上课听得懂,但轮到自己做题时却束手无策的现象. 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跟着学生的思维节奏,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和“如何去思考问题”,而当教师在解答问题遇到障碍时应调整思考方向,甚至不惜暴露自己的错误,让学生纠错,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上课偏爱于关注优秀的学生,让一堂课按自己预设的节奏顺利进行,把那些学困生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充当“看客”. 其实,在课堂上,应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暴露自己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研究对象,一起考虑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出现这类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种看似不顺利的课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探索解题水平. 课堂还应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尊严,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主动探索、张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他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拥有.

4.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反思性数学学习,就是通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内容的反思,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把已知的知识材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内容或思想,可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理解和分析,在教师的引导或帮助下,由学生主体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去发展或再创造的过程;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使学习成为探索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激发个人创造力.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解题时只满足于做出来就万事大吉,在课堂上也只满足于听懂就好,没有习惯多想几个“为什么”,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对解题过程和上课内容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反思,可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监控能力和调节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对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如下反思:

(1)引导学生反思已知条件是否充分利用;

(2)利用易错的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反思隐蔽条件是否发现;

(3)引导学生反思分析与推理是否合理,运用学习档案,如听课笔记、反思日记等加强反思性学习.

“高效训练”是“初三复习”的效益点

习题训练是初三数学复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难以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所以训练习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据笔者所知,多数学生做数学题的时间较多,过量的练习反而使学生的大脑活动由兴奋转向抑制,高劳低效. 通过实践反思,笔者认为高效训练的原则是:紧扣教学要求,明确考试动态.

教师首先应认真研究近几年的《考试说明》和《考纲》,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中考题:

(1)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2)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3)相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4)不同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5)外省试题集中研究——找新意、找动态.

其次,训练习题的设计要做到有层次、有坡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逐步提高. 我们在设计时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阶段.

(1)巩固阶段:在一轮复习中,练习的深度与广度定位在以中等偏下学生为主,起点低、知识覆盖面全.

(2)强化阶段:在二轮复习中,笔者所在学校初三班进行“选择题前几题满分训练”和“填空题前几题满分训练”,引导学生牢牢抓住其“核心利益”,将低级错误消灭彻底,“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舍弃全不会”,帮助学生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惯性失误.

(3)提升阶段:设计一些思考性、创造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但要难易适度,如果过于繁难,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仅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反而会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

积极的学习迎考心理是“初三复习”的支撑点

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心理学表明,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能让学生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高效方法,它会造成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就得通过认知活动和思考.

猜你喜欢
课本习题解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用“同样多”解题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