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3-04-29 19:19:17白慧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低年级能力培养解决问题

白慧芳

[摘 要] “解决问题”(即应用题)的教学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内容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但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不一样.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小学“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发展智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现象.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题目结构的复杂,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差,此项的得分率也随之慢慢下降. 因此,低年级学生解答简单“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对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就培养小学低学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审题,初步把握题目大意

现在的“解决问题”已不再是以前纯文字的叙述,取而代之的是图文并茂,这样既便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还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题目所阐述的问题. 可是,学生一碰到文字较多或者有一定拓展性的题目时,就会出现读不懂题意,不知道从何下手的现象,这些均可从数学课上学生的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情况看出.

审题是解答“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关键. 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至少用心地读3遍题目,然后从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并画出来,理解其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如有的题目的问题中会出现“各”“套”等字,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意思. 比如,一张课桌65元,是一张凳子的2倍,一套课桌多少元?可以问学生这里的“一套”是什么意思. 又如,王阿姨家平均每月用水6吨,照这样计算,他家一年大约用水多少吨?可以问学生此题包含了什么隐藏条件 ……用质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确地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直观、全面地理解题意

其实,学生读数学题的方法应该像读语文课文的自然段,即对一个具体的数学事例进行分析,从而在自己的大脑中弄清所描述的意思,所以,教会学生读懂题意是至关重要的. 理解题意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叙述哪个是条件、哪个是问题. 要真正理解题意,学生必须明白题目的情节、数量关系等,通过自己的分析,将之转化为内在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解题有所帮助. 例如,老师教某些“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教得轻松,学生接受很快,可是,让学生自己做练习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却无从下手,感到十分生疏,这时候,如果老师给学生读题,说成白话,学生一下就明白了. 这是什么原因?这说明老师读题的表情、语气等因素对帮助学生将题目内化为可接受的形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从中笔者得到启示,要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的能力,可采取以下方式:

1.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解决问题”,将之转化为鲜明的表象

“解决问题”内容的呈现都比较简单,且大部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 我们不妨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目后闭上双眼,再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内容复述一下,可以说说自己想象到的图画,等等. 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及把握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将整个题目内化为鲜明的表象,为正确解题做好准备.

如,在教学“学校体育室借出20个足球后,还剩15个,体育室原来有多少个?”一题时,学生读题后,我让学生复述此题,其中一个学生说:“我就想原来体育室装足球的筐应该是满满的,借出20个足球后,还剩15个,原来有多少个的意思就是没有借出之前装足球的筐里有多少个足球. ”至此,说明这位学生已真正理解了题意. 该生接着说:“我把借出20个足球放回去,和剩下的足球放在一起,不就是原来的个数了吗?所以要用加法.” 这些习惯的养成,正是我们在教学中所培养的、所需要的. 学生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大大增强.

2. 借助直观演示或引导学生操作,帮助其理解题意

问题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这样才能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1. 注重对数量词、数学用语的理解

平时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采用摆一摆、听一听、说一说的方式,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概念. 教学时应从认数起,从看图说出事物的数量起,适当培养学生多认识一些数量词,如汽车用“辆”,火车用“列”,飞机用“架”,马用“匹”,牛、羊、猪用“头”,鸡、鸭、鹅、鸟用“只”等;适当培养学生多认识一些数学用语,如“一共”“还剩”“平均”“减少”“增加”“同样多”等. 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就需要建立“同样多”的概念,我们会引导学生摆小棒——“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和第一行摆的同样多,第二行摆几个?”当学生知道第二行也摆5个时,教师接着问:“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2个,第二行应该摆几个?”学生先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5个,再摆比第一行多的2个,这样就突出了“同样多”的概念. 教学中注重对数量词、数学用语的理解,会为以后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应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思,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重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分析数量关系一直是应用题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说情节,可是题目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以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造成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 因此,教材中呈现的例题大多是图文并茂,我们应充分利用直观主题图,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完整表述,努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其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纯文字的题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精心设计习题,着重训练思维方法

练习题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不能是例题的翻版,更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而要配合教学重点,从题材、结构、叙述方式等方面进行变化,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同一概念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深化,解题能力得以提升. 当然,练习题在编排的时候还应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题目的坡度适当小一些,难度小一些,密度适当大一些,同样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练习估计与验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低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解题结果作出估计和判断. 如,“小明得了12个五角星,小红得了9个,小红再得几个就和小明的一样多?”有的学生先做加法:9+12=21(个),但发现小明才得了12个,哪能再得21个才和小明同样多,于是改做减法:12-9=3(个),再根据题意验证9+3=12,正确!还有的学生用9+3=12(个),在检查的时候发现小明得了12个五角星,怎么可能小红还需要12个五角星才和小明同样多,再说了,题目中也没有出现“3”这个数,那样做显然是个错误,应该用减法:12-9=3(个). 可见,长期引导学生对所做结果加以验证、检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低年级能力培养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5:46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5:03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9:12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