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学东
[摘 要] 本文从分析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差异出发,论述了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顺利进行的一些因素,以及由此提出一些衔接教学的方法供参考,期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 衔接教学;差异分析;初一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学的联系也在逐渐加强,因此,教学工作者思考中小学教学的融合具有现实意义. 这种教学融合不单指知识的融合衔接,更多的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融合改进,使其适应初一新生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快速、顺利地帮助他们衔接初中的课程.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融合改进,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原则:(1)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逐渐从小学阶段的被动式学习转向初中阶段的半主动式学习,以至提高到主动学习;(2)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等),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循序渐进,做好起始阶段的衔接教学工作,让学生平稳过渡;(3)应尽可能多地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和创造性教学.
如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融合改进呢?下面笔者从分析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差异出发,探讨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顺利进行的一些因素,以及由此提出一些衔接教学的方法供参考.
中小学数学的差异
初一是学生从小学跨越到中学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影响较大(是很多学生喜欢数学和讨厌数学的分水岭). 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时期的教学活动,要对中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差异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中小学数学学科特点的差异
(1)运算内容的差异. 在小学课程中,学生主要接触的是数的运算,即进行的是具体的数的运算,而初中更多地侧重于对代数式的计算,这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差异. 随着知识的积累、加深,对数学的认识会逐渐趋于理论化和抽象化. 在小学课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形象、具体为主,大多数问题都是以实际生活和直观的数学数据为基础,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形象的认识获得知识. 在初中课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逐渐以抽象、归纳为主,对问题的研究不再是用直观的数据得出结论,而是需要经过抽象、归纳、推理、论证才能得到所求问题的答案.
(3)逻辑关系的差异. 小学数学中的问题多是单因素的归因的逻辑关系,而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初中数学问题的归因则是多元素的复杂逻辑关系,且以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分析问题时还需要使用较多的假设、判断的推理逻辑手段,尤其是猜想题和几何论证题.
(4)学科联系的差异. 小学数学中的问题多是纯粹的数学知识联系,很少会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初中数学问题则对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度较高,特别是综合类问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2. 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差异
(1)初中数学更加注重自主学习. 在小学阶段,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直接知识传授,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教师的传授范围之内;初中的学习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还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教师和课堂.
(2)初中数学更加注重思维拓展. 小学数学知识的简单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较多地运用记忆、模仿等方法掌握知识,通过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因此对理解、分析方法使用的程度要求不高;初中数学知识逐渐复杂,这就决定了学生只能在学习中逐步学会理解、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才能掌握不断拓展的知识,同时,还要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拓展数学思维,找到学习数学的门路.
(3)初中数学更加注重思维的缜密、开放. 小学数学习题的求解,只要求学生使用固定的方法和公式套用解决即可;初中数学习题的求解,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运用恰当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尤其强调对题型的归纳,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还强调思维的缜密性和开放性,如知道如何根据题设条件设计和寻找有利的运算途径;能够想象几何图形的运动情况,能区分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关的性质,等等.
3. 中小学学生心理和学习环境的差异
(1)心理的差异. 小学生进入初中,标志着从儿童期进入少年期,他们在心理上会逐渐发生变化:有自豪感和更强的荣誉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所以对成绩的好坏更在乎;好奇心强,但处理问题大多片面、轻率,自持力和恒心较弱;由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所以容易对学习困难估计不足,而一旦不符合预期,就容易产生较强的挫败感.
(2)学习环境的差异. 对于学习环境的变化,由于初一新生还未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稚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还较差,当他们离开早已熟悉的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校的老师,来到初中这一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以及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要求,所有这种改变,都容易造成初一新生在心理上、学习上的不适应.
针对中小学数学的差异提出初
一数学的教学方法
从前面的中小学的差异化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点上,也体现在学习方法和心理上. 那么,如何使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自然地延伸、过渡,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呢?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强新旧知识同化,了解学生知识层次
(1)在初中阶段,教材知识、思维活动、数学方法等方面都与小学阶段存在明显的梯度,因此做好备课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 在备课之前,教师要认真思考小学数学课程和初中数学课程的差异,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确定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帮助他们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同化新知识,让学生顺利并自然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2)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首先将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从而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和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 教师还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
2. 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思维的培养
(1)在初中阶段,要逐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应经常叮嘱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和复习,尽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而且通过预习和复习,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我感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夯实他们的知识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2)初中课程的数学知识在完成了数系的推广后,从字母代替数开始,逐渐演变为运用符号语言进行分析和思考,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再进行求解,抽象思维占主要比重,几何课程更是如此.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尽快在课堂的引导下快速形成利用抽象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判断、总结的抽象思维能力.
3.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调节学生的课堂情绪
首先,要注重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留足够的时间以让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说出心中的想法;安排一些教材例题的变式题,让学生通过动手练习掌握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教会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理清课堂思路;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解法和思路的尝试,力求做到“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
其次,要善于调整学生的情绪,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信念、毅力、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可让学生具有积极、乐观和平衡的心态,从而较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4. 注重多媒体手段和实验手段在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注重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手段和实验手段,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
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几何经历了从试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学生对几何的认识首先源于直观的感受,如果课堂中只是干瘪地讲结论和理论推理,学生会因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图形的变化过程演示出来,而且动态的图形变化可以让学生从变化中寻找规律,发生联想,从而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在实际操作演示的过程中,可着重引导学生充当研究者,从媒体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寻找数量关系→得出结论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