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日磊
[摘 要]目的:探讨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80名酒驾者进行调查,分别与常模和普通人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酒驾者P、E、N因子分高于常模,经t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在人格特征上存在差异;③酒驾者SCL-90因子得分与普通人群调查结果相比,酒驾者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因子得分低于普通人群,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普通人群,经t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④SCL-90的10项因子与P、N因子呈正相关,与E、L因子呈负相关。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酒驾者的外向性、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特征更加明显,月饮酒次数多的酒驾者人格问题突出,酒驾者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与普通人群相比酒驾者是否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酒驾者;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0.193
酒精会抑制人的运动神经系统,使人触觉异常,四肢配合操作能力障碍,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延长;酒精还会使人的视听感官能力降低,使人的视野狭窄、视力模糊、辨色混乱、听力减弱,对灯光刺激反应异常,甚至不能正确分辨道路上的行驶线、斑马线、岔路口、红绿灯以及其他车辆和行人,极易导致判断失误。[1]饮酒后驾驶机动车极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交通管理部门加大了对酒后驾驶行为的查处力度,使这一违法行为从发展态势上得到了遏制。但我们也注意到,酒后驾驶行为屡禁不绝,并且具有一定的复发性。对这一特殊人群的违法行为不应只停留在处罚上,还应该从心理方面研究其成因。因此,我们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他们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进行心理干预、探索新的教育处罚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北京市1080名被查处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以下简称为酒驾者)进行施测。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户籍所在地、家庭年收入、每月饮酒次数。二是钱铭怡等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2]三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3]
1.2.2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酒驾者SCL-90各因子得分与EPQ-RSC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酒驾者人格特征与常模[2]应对方式比较
酒驾者P、E、N因子分高于常模,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5);L因子分低于常模,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如表1所示。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征的差异分析
为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征上的差异,分别以P、E、N、L为因变量,以性别、户籍所在地为自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以年龄、学历、家庭年收入、月饮酒次数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2.2.1 性别方面
女性酒驾者E因子分低于男性酒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2.2.2 年龄方面
45岁以上组酒驾者L因子得分最高,36-45岁组酒驾者L因子得分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得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3 学历方面
酒驾者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组N因子得分最低,大专学历组N因子得分最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组L因子得分最高,大专学历组L因子得分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得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4 户籍所在地方面
北京籍酒驾者L因子得分低于非北京籍酒驾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得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5 家庭年收入方面
酒驾者中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组E因子得分最高,3万~5万元组E因子得分最低,组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酒驾者中各组L因子得分随着收入的增加依次减少,组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得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6 月饮酒次数方面
酒驾者中月饮酒不足5次组P因子得分最低,月饮酒11~20次组P因子得分最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酒驾者中各组N因子得分随着月饮酒次数的增加依次增加,组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得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2.3 酒驾者SCL-90因子得分与普通人群比较
酒驾者SCL-90因子得分与童辉杰[4]2006年对国内普通人群调查结果相比,酒驾者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因子得分低于普通人群,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普通人群,经t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如表3所示。
2.4 酒驾者SCL-90因子与EPQ-RSC因子相关性检验
SCL-90的10项因子与P、N因子呈正相关,与E、L因子呈负相关。如表4所示。
3 讨 论
3.1 与正常人群相比,酒驾者的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特征更加明显
人格是一种心理特性,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5]本研究显示,酒驾者P、E、N因子分高于常模,表明酒驾者性格外向,易冲动;在情绪稳定性上比正常人群要差,易怒、不安、焦虑、担忧,对刺激反应过于强烈;在倔强性上比正常人群要严重,孤僻、离群、不服管教。由于存在这些突出的人格特征,酒驾者容易产生攻击、冒险、寻求刺激等不理性的行为。对酒驾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特殊的人格特征。
3.2 月饮酒次数多的酒驾者人格问题突出
月饮酒次数多不仅对躯体造成损害,还导致人格改变。本研究显示,月饮酒次数越多,N、P因子得分越高,即神经质和精神质特征越明显,人格问题越突出。这种人格问题表现为个体焦虑、抑郁、缺乏责任感等,它严重危及婚姻、家庭及社会,而且由于饮酒造成交通事故给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性影响。对酒驾者进行心理干预时,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舒缓内心抑郁、焦虑,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戒酒,帮助他们摆脱对酒的心理依赖和生理依赖。
3.3 酒驾者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
人格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已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研究结果显示,SCL-90各因子得分与EPQ的N、P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神经质和精神质越明显的人,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SCL-90各因子得分与E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说明E得分越低,越内向,心理健康症状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结果与郑维芳[6]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3.4 与普通人群相比酒驾者是否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由于时效性的原因,本次研究中酒驾者SCL-90因子得分未与金华和吴文源1986年发表的常模[7]进行比较,而是与童辉杰[4]2006年对国内普通人群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酒驾者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因子得分低于普通人群,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普通人群。因此,与普通人群相比酒驾者是否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牟建霖.酒后驾车的危害与治理[J].公路与汽运,2004(5):19-21.
[2]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 2000, 32(3):317-323.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115.
[4]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之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4):928-930.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5-429.
[6]郑维芳,陈素玲,王蕾,等.酒驾者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4):352-354.
[7]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5):26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