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佩玲
摘 要: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为了配合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综合与探索”这部分要求而设计的新课型,它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美术手段以及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效地在实践中综合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有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美术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整合;角色转换
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出现的一种崭新的课型,它是为了配合教育部新的指导性大纲《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与探索”这部分要求的教学内容而开设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美术手段以及各学科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实践和综合训练的课程,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以来,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本人对综合实践课也进行了探索,如,设计课《桥》的制作、《学生装的设计》、《春天的畅想》等课,学生都非常喜欢。下面我以《桥》的制作为例,结合平时的做法,谈谈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具备的几个特点:
一、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
新课程提出了“综合”的概念,提出了把单一的学科知识融会于综合性的空间,即体现在知识的综合性上。美术综合實践活动课除了综合美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外,还可以综合舞蹈、影视、文学、音乐等姐妹艺术以及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美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例如,《桥》的制作这一课,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小组探究桥的发展史,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讲到宋代的造桥技术,这就涉及历史知识;有的小组探究桥的种类,懂得了桥按材料可分为石桥、木桥、钢筋混凝土桥、铁桥等,按结构可分为斜拉桥、拱桥、悬索桥等,这就涉及建筑学、物理、地理学科知识;有的探究桥与文学的关系,朗诵有关桥的诗歌、对联,甚至有的学生用歌声来表达对桥的一种眷恋之情,这就和语文、音乐联系连在了一起。
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它包括绘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演唱、舞蹈、计算机应用能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探究能力等。如,在活动课上,学生上台汇报探究结果,展示动手设计的桥梁造型,阐述设计意图,畅谈感受,发表评价等,学生的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动手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综合的训练。
二、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放性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科知识综合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的。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具体的美术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有一种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参与精神,建立新的课程观。在综合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同时还要求教师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除课堂教学资源外,还要从报刊、广播、影视、音像材料等方面获取信息,甚至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也应充分挖掘。如,有的学生从网络下载泉州自然风光图片、播放泉州古桥《安平桥》《洛阳桥》的视频朗诵,赞誉家乡桥梁的古老历史;有的学生展示中国四大古桥图片,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年代、结构等等。
可见,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各种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美术学习的开放性。
三、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合作性
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必须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各个小组成员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通过活动进行角色表演,陈述、讨论、动手设计制作等,扩大了探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强化了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及交往能力。这是平时美术技能技巧课教学所看不到的现象。如,《桥》的制作这一课中,我把全班分为8组,每组6位学生,课前各组分头搜集有关桥的材料,通过讨论、分析、争辩掌握的信息,各组确定了探究的角度。如,有的小组探究桥与历史、有的探究桥与生活、桥与雕塑等等,每一个小组成员在活动中都积极承担个人责任。美术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着手设计制作桥的模型,电脑高手承担下载图片、制作课件的任务,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准备文字资料阐述探究结论,抒写参与活动感受及对祖国桥梁、桥文化的无限赞美之情。在实践活动课上整个汇报过程内容丰富、课堂氛围融洽、实在令人赞叹。大家发现,原来总是以个体的方式去进行“作业”的确代替不了“共同”的作用。
在今天这样一个需要交流和分享的社会里,“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成功的品质。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确确实实让学生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的目的。课后学生感慨地说:这类课型我喜欢。
四、美术综合实践课的创新性
美术课程是最不强调“一致性”的课程。美术课是通过形象和直观的艺术语言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不苟同他人的个性,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型,它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有效地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桥》的制作这一课教学时,我们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制作一座桥模型,而是先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桥的问题,鼓励他们去寻找、思考、探求,经过一系列探究学习,最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行拟定设计方案,完成设计图纸,同时利用废旧材料加工完成实物作品——“家乡的桥”,这才是本课的高潮。如,有的学生面对市区交通拥堵,设计了过街彩虹天桥,缓解交通压力,有的学生设计“金厦斜拉桥”,希望架起两岸公路直通桥,方便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及民众往来,企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学生在“异想天开”的创作活动中获得艺术劳动的满足感、成功感和强烈的自信心,增进美术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教训,这对他们知识的积累是有益的,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埋下成功的种子。
五、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师生角色的转换
教师不应是课堂的统治者,更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应是综合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及教学过程的分享者。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必把美术课看得那么神圣不容改变。因为教学的实质就是交流、互动和共同發展的过程。只有当教师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如,在《桥》的制作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自身优势展示他们的综合实力。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探究的角度,教师则充分备课获取相应信息,以便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减少学生浏览信息的盲目性。上课时,安排好主题活动过程:从欣赏图片引入课题,到各组汇报探究结果,再到动手设计制作“家乡的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高效、有序地开展活动,教师则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和信任,特别是当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任务时,教师因势利导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推动学生探究问题结论的动力,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最后,在成果展示时,教师应对活动效果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指出本次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桥梁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颂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讴歌了祖国绚丽河山。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了创新思维,学生收获了自信与快乐,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
而学生的自主性则贯穿了整个活动过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开拓创新。设计、制作、想象、创造等能力都在自主的基础上得到了综合体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力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在美术综合实践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发现问题,提出想法,获得智慧。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养成服从集体的品质,获得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体验,培养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7.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3]古聿浚,李宗儒.中学美术教师人文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0.
(作者单位 福建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