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华
摘 要:语文学科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显著特点是蕴含丰富的情感色彩。在情与理的融会贯通中,隐含着作者最直接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培养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如何遵循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让更多的学生深入走进文本,领会作者旨意,习得做人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抓住语文课中的“情”,让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得到震撼,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关键词:品词析句;营造氛围;熏陶感染;拓宽渠道
一、品词析句,用“情”用心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阅读个体,教师应给足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自主感悟。通过认真地品味词句,获得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从而逐渐提升阅读感悟能力,特别是要读好一篇文章的重点语段,对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内容、领悟作者匠心独运的设计思路很有帮助。
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我设计让学生找课文中最能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学生说是“情”。那么从老人赞美海鸥的一句话中找一找这个词,学生说是“情义”,怎样理解“情义”?学生说“情”是感情,“义”是义气,不仅有感情,还有义气。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不经意间,“情义”的种子已在学生纯净的心田生根、发芽。又如,在学习《养花》一文,找出课文中哪些句段体现了养花的乐趣,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大家体会这种乐趣等。经过这样用情用心地品词析句,并采用朗读的方法解读文本,不仅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而且寻找到了激发学生情感回应的支点,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营造氛围,入“情”入境
在“以情感为纽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体验的平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直接获得情感体验。在创设情境中,教师可以采取这样一些策略: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感、画面感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文本所描绘的生动场景;也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还可以展开合理想象,通过丰富的意象、真实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文中,我让学生读“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时,我问:这里的“大家”指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大家”指鸭妈妈、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当丑小鸭出世的时候,大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学生观看动画片《丑小鸭》,再一起讨论:当鸭妈妈等呀等,等到的却是这么一只丑小鸭,她的心情会怎样?(失望、难过)请你失望、难过地读一读,哥哥姐姐呢?养鸭的小姑娘呢?这样入情入境地创设情境,架起了生活经验和文本之间的桥梁,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熏陶感染,让“情”滋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或语文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用课文的情滋润学生的心田,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在体验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考虑到这篇课文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难度,学生很难体会到亿万人民衷心爱戴和深切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为此,在上课伊始,就播放一段哀乐,把学生带入悲痛、哀伤的气氛中,之后再进行教学,学生好像置身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群之中,在等灵车、盼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学习中,就顺理成章地深化了崇敬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如“不约而同”“眼睁睁”等,让学生想象首都人民送总理的悲壮场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不仅对课文理解得相当准确,而且一个个浸满情与爱的字符在学生的心底静静地流淌,学生怀念总理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四、拓宽渠道,让“情”飞扬
在阅读课上,我们不能将学生的思维仅局限在教材所选用的文本内,还应该扩大到所有有益于学生的语言、语感、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等各方面的形成与发展并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本上。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建立在阅读能力基础上的语文综合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才能从这个角度实现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才能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优秀作品中放飞心灵,才能获得“情”的飞扬。
例如,在学习古文《两小儿辩日》中,学生通过精读课文、表演争辩过程等环节,弄懂了寓意深远的思想内容,再让学生明白:这只是千百篇优秀古文中的一篇,要想深入地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读读《智子疑邻》《掩耳盗铃》《塞翁失马》等。又如,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在学习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后,应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历险中感受身心的自由、情感的放飞。
总之,语文课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心灵高飞、情致高远的精神家园。只有充分地挖掘语文课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充满智慧的学习中,感受诗意的回归、生命的体验和人格的升华,从而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第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