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美英
摘 要:纵观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大力倡导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其鲜明的特色,致力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起点和归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实践陶行知思想,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语文教学;质疑;创新意识;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改革旧教育,创建新教育,其精深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宝贵的一笔财富。纵观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大力倡导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其鲜明的特色,致力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起点和归宿。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我在学习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人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予以正确的运用。我就以语文教学为例,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能表现,那是仅限于少数,并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大量开发人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少年儿童好奇好问,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因此,教师要尊重与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合的思考时间,提问题的机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由于基础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
2.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问题,如,克隆是什么?克隆神奇在哪儿?克隆有什么作用?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3.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搞清什么是孪生兄弟?孪生兄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搞清楚地球和火星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两者之间有哪些相似点?搞清既然是孪生兄弟,那为什么地球上有水和生命,而火星上却没有呢?使学生明确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呈现一种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关系,大家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质疑问难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针对原有的问题进一步设问,化难为易,化整为零,自己解决问题,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通过精读学生发问:“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针对这一疑问不作直接回答,而是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方法,了解司马迁在狱中所受的酷刑,以及酷刑对司马迁所造成的致命打击;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司马迁“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顽强编史的坚强毅力,通过启发思维,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能把儿童的功课表排满。”这段话给了我们很深的启迪。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就要摒弃教学中繁琐的分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多想、多说。如,我安排用“诚心诚意”作口头造句练习。开始,几个学生都把这个词语用于正面人物,且不能美化它。大家开始有些踌躇,经过思考,造出了这样的句子:“那些犯罪分子损人利己,坑害别人,决不会诚心诚意礼貌待人。”我又要求把这个词语用于自己,但不能自吹自擂。经过一番思考,学生造句说:“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客人到我家来,要诚心诚意地欢迎他们。”教师排除了把褒义词用于正面人物的习惯做法,才使同学们找到了解决同一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打开了新的思路,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思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创造力人皆有之,但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发挥作用的潜能,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激发创造灵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课堂成为真正宽松自在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教材,情文并茂,有声有色。教师应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情景。如教《海伦·凯勒》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会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预先设定什么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回顾全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又采用“海伦,我想对你说……”这一句式,引导学生直接倾诉对海伦的钦佩之情……创造无极限,作为教师要做好引路人。让学生长期接受有质量的思维训练,潜移默化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真正得到培养。
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万万千,起点在一问。”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求异思维是发展学生独创思维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标新立异。如,学了《海伦·凯勒》一课,我出一道想象题:以“假如我是海伦……”为话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写话。学生谈及的内容可能是“我很有可能就这样消沉下去”,这就从反面突出了海伦的伟大;可能是“我要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身上”;使学生理解“以爱报爱”的道理;可能是“我也会振作精神,与命运抗争”,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学生在思考中,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得到了发展。我给予充分肯定,并表扬他们爱动脑筋,敢于求异创新。
发散性思维能获得更多的创新思维。要更多地产生新方法,更多地获得创造性思维,必须先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能够打破我们头脑中的框框,使思路由此及彼,由点及面,产生左右逢源、四通八达的效果。在发散思维获得众多不同想法的过程中,往往包含着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新想法,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比如,教学《蝙蝠与雷达》时,老师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人们从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并出示填空题: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使 。此时,学生踊跃发言:(甲)人们从鱼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使潜水艇能在水中自由沉浮。(乙)鲁班从带锯的小草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使砍伐树木的速度加快了许多。(丙)人们从鸟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使人们飞上蓝天的梦想实现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先作了总结:前人用他们的智慧发明了这么多东西服务于人类。你是否想过要从什么东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什么呢?我把这作为回家作业,让学会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思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与××》的作文。以上教学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总而言之,创新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爱求索、爱创造,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捕捉学生创造性思想的火花,鼓励学生探索,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获得创新的乐趣。今后更应该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新课改进程中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究教育创新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
[2]张玉民,范天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陆慕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