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简驭繁,谈突破学生阅读难点

2013-04-29 00:44张玉珍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7期
关键词:逻辑关系激趣语境

张玉珍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但是,广种薄收、事倍功半一直是阅读教学存在的垢病。我认为,要突破阅读难点,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会学、善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答题的技能与技巧,变复杂为简单。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激趣 关键信息 语境 逻辑关系

下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行道树》为例,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前教学中“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这一教学现状,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突破阅读的心理障碍

课前批改了《行道树》课内阅读习题,结果反馈很不理想,学生的答题五花八门,甚至语义前后不通。最让我不解的是,部分学生出现有空不填的现象。对此,我调查了部分学生,向他们了解情况,以便掌握学生做阅读习题的心理特点。

片段一:王子瑶说:“有的问题知道大致的答案,但不知道怎么填。”吴成玺说:“有的题目一点都不会,不知道填什么。”郝少杰说:“老师,我都看不懂题目,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学生的唉声叹气和脸上无奈的表情不禁让我莞尔。与其说学生排斥阅读,不愿动脑,不如说他们害怕阅读,不会动脑。因此,学生缺乏的首先是阅读的兴趣,其次是阅读的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我利用学生的成就动机,通过设置悬念的途径,挑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乐于倾听,乐于思考。麦克利兰在“发展成就动机训练班”的实验中,结果显示:中产阶层的孩子经过培训,他们的成绩得到提高;底层积极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得到改善。由此看来,突破阅读难点应该从激趣开始。

二、理清学生的阅读思路

先将错误率最高的题目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确题干的异同。问题如下:

1.“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你是怎样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的?”

3.“解释‘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中‘堕落一词。”

学生都睁大了眼睛盯着屏幕,有的小声议论,有的沉思揣摩,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终于,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片段二:班长康佳琦率先发表看法,“三个问题都是让我们解释它的意思。”

“那你能给第一个问题换个句式吗?”

“怎样理解‘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我对这个答案非常满意,它表明学生学会转换问题,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了。但是,我期待更精彩的回答。

“第三个问题似乎比前两个问题简单”,蒋婉婷站起来说。

“为什么第三个问题简单呢?”

“问题短小,只要求解释一个词,而前两问要求解释一句话。”

“解释词语和解释一个句子有没有共同点呢?”

“都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太棒了,一语中的。学生已然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口了。

语文大家魏书生主张,解释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对词的意思加以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人明白”,即“描绘说明法”。而窦桂梅老师在她的阅读课堂中也是提倡学生多读、多思,钻研文本,正如新课标所说的,理解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只有认清题干的意图,理解大的语言环境,才能科学、合理地解释文本中的具体词语和语句,阅读也就有了思路和方向。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分层击破。就是说,首先分析问题里出现的关键信息;其次结合语境,逐个分析每个成分的意思;最后,将分析连贯成一句话,形成答案。下面就以2013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为例分析说明:

14.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江苏苏州卷《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答:这句话采用比喻的手法,指出个人形象代表国家形象,含蓄地提醒出境游的国人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免国家形象受损。

2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

①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为远去的雅乐;②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江西卷《云中谁寄锦书来》朱铁志

答:①因为当下杂乱无章的信息泛滥,许多人旧学功底差,社会上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而书信文明正在逐渐消失;②网络人尽管接受了许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获不了多少真知,头脑也就变成任意踩踏的场地。

对照命题老师给出的参考答案,每一个问题的题干都有几个被重点解释的关键信息,如第14题中的“每个人”、“中国”、“读本”,第23题中第一问题的“传统”、“远去”、“雅乐”,第二问题的“网络人”、“杂乱信息”、“跑马场”等。此外,对于这些关键信息的解释都是紧密结合文章主旨,符合上下文语境,并不是简单地“顾名思义”。还有隐性的一点,每一问题的解释都借助了一定的逻辑关系,如第14题中的因果关系,第23题中第一问题的对比关系。其实,掌握住题干关键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答题时就会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文从字顺,游刃有余。

下面就示例本节课中的第一个问题:第一,分析句子里的成分。有“我们”、“存在”、“点缀”、“悲凉”。第二,结合原文,分析每个成分的意思。“我们”是指行道树。“存在”是指生存在城市里。“点缀”是说行道树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悲凉”是说行道树的力量太过微弱,改变不了充满车辆和烟囱的城市,就像是一件摆设,不被人关注。第三,将分析连贯成句。即城市充满烟尘,着实让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学生恍然大悟,纷纷托腮琢磨,开始对另两个问题跃跃欲试。

四、巩固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请学生重新思考第三题。一分钟后,有部分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想发表见解。扫视一遍整个教室,我的目光锁定了班里的学困生王恒,示意他回答。他没有举手,很犹豫地站了起来,沉默不语。我启发:“是说谁堕落,哪些事情表明它堕落了,真的堕落了吗?”好大一会,他才小声说出心里的想法,“行道树堕落了,它的同伴生活在原始森林,有阳光、雨露,空气新鲜、干净,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空气污浊,身上只有抖不落的烟尘。”片刻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是对他努力思考的认可,更是鼓励。

紧接着,我又选了两道同类型的题目,再给学生五分钟的思考时间。检验的结果令我非常满意。学生都能快速地解决问题,根据原文内容找到令人满意的解释。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都很投入,都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这节课中,我的教学设计本着务实、创新、高效原则,提倡快乐、自主性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说过:“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在本节课的“激趣”环节中,我受到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启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功勾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正如达尔文所说:“沉浸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地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这时,老师要及时发挥其指导作用,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审题”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准解题的切入口。紧接着“解惑”环节,学生摸索、验证解题的方法。此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老师乘胜追击,又选了相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将暂时的认识转化为内在的经验和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堂课,我很欣慰,我送给了学生一份最好的礼物。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逻辑关系激趣语境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趣 导思 引探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思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