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惠君
摘 要:目前小学品德学科中,教学活动化已经成为了显著的标志。只有将品德学科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才能够逐渐地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品德意识。活动的多样化与生活化,也将传统品德学科教学中的弊端解决,从而让学生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实现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有效性;活动策略
一、小学品德有效性活动化课堂的缺失
1.偏离目标
游戏,活动也!很多教师在教学一开始,都会设计一部分的游戏环节。虽然说学生对于游戏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但是当我们反过来看教学目标的时候,一个游戏结束,就花去了课堂大约十分钟的时间,但是却仅仅引出了教学的主题,这样的活动设计真的值得吗?原来设计中,想要学生体会到“失败”的痛苦,“成功”的甜蜜,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在了游戏之上,完全忽略了活动本身的目的。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偏离了教学目标,对于教学也没有多大的帮助,反而成了课堂的累赘。
2.蜻蜓点水
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很多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在一个一个的故事当中受到启发。
例如,在教学《诚实是金》这一节课的时候,编者希望学生能够在故事结束之后能够了解诚实的含义,明白诚实是一种品德。但是部分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捡到东西要还、做错了事情要承认这一方面,从而忽略了故事的真正目的是教育诚实这一种品德。由于活动设计的粗大,也使得活动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完全没有抓住重点。
二、小学品德有效性活动化课堂策略
1.目标导航要明确
加入品德课没有活动目标,那么教学就会偏离目标轨道。所以,在小学品德学科的活动设计之初,教师就需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让每一个活动都能够紧紧的围绕教学目标来转。一节课的起点,就好像歌唱家的定调,只有第一个音准确了,才能够奠定歌唱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失败怕什么》这一堂课时,我们应该如何来定位教学目标呢?现在的学生在失败之后,不愿意再去尝试,究竟是怕什么呢?通过不断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在失败之后,过于胆怯,缺乏勇气,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失败,不能够找到战胜失败的方法。在教学之处,我们可以开展一个“记忆我最棒”的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能够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再顺着将学生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去,这样学生也能够对《失败怕什么》有更好的理解。
2.前后呼应现重点
小学品德学科的最终教育意义在于引导学生的生活,启发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对于道德进行反思,能够获取一定的感悟和体验。在品德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从生活经历的感知逐渐上升到对于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形成这一高度之上。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设置前呼后应的“招式”,将导行与教学之处的问题相互对应,从而体现重点之处。
例如,在《失败怕什么》这一个故事中,当学生将转败为胜的秘诀掌握之后,就让学生再一次进行了“记忆王”的比赛,并且对于第二次获得成功的学生小雨进行“采访”活动:“为什么你第一次失败了,这一次却成功了呢?你有什么想对这一次依然失败的同学说呢?”小雨说:“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找到为什么失败,能够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我们就能够获得成功。”当第二次比赛结束之后,与第一次“记忆我最棒”相互呼应,学生也能够在实际的活动中得到一定的启示。這时,学生再对失败的实例进行讨论,就能够相互支招。这时,智慧、勇气等就成为必胜法宝,学生也能够使用得得心应手。
3.大胆取舍破难点
在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懂得取舍也就是尽可能地将教学需要的切口缩小化,降低到学生能够理解、认知的一个程度,或者通过实实在在的另一面来将这一种现象揭示出来。所以,我们在活动设计中,必须找准支点,在取舍中能够做到:取生活、舍空洞;取细节、舍笼统。
例如,在《当冲突发生后》这一课中,教材中提供了两个场景,并且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将“二话不说,回他一拳”舍去,而使用“真诚的道歉和我们是好朋友”,抓住重点化解矛盾需要理解与宽容,通过画面配合故事的讲述,也能够让学生找到化解的方法——真诚沟通最重要。在这样的取舍之中,教学的重点体现出来,学生也能够掌握重点。
参考文献:
[1]陈淑纯.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1].科技创新导报,2011(36):88-89.
[2]赵艳,孙秀珍.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信息资源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3):155-158.
(作者单位 浙江省天台县始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