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课本剧活动的策略与方法

2016-12-26 08:10朱献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10期
关键词:活动策略课本剧新课程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和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课本剧活动能集中体现这一理念。探讨课本剧活动策略与方法可以启发读者,填补中学语文教材之不足。

关键词:新课程;课本剧;活动策略;活动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又指出“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1]。但很多学校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形同虚设。在此情形之下,探讨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课本剧活动”,指的是由学生自主编写、排练的,以所学课文为基本素材的,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模拟展示课文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一种话剧表演形式。课本剧活动对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由于受主、客观两方面条件制约,导致这一教育形式未能有效开展,此类教学资源长期严重缺乏。

从教师层面看,虽然新课标选修意见中有诸如“学习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尝试创作剧本”“尝试戏剧表演”之类表述,但在一个追逐高考升学率的时代,很多教师沉醉于题海大战,早已放弃了对戏剧的热爱与坚守;从学生层面看,很多剧本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距离今天已经十分遥远,中学生自然会对它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隔膜,势必造成“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局面;再从教材层面看,时下众多实验教材要么较少关注课本剧活动,要么道理论述居多,具体指导不足,亦即缺乏一套实用性强、可供操作的活动范式。对于从事新课程实践活动的一线语文教师而言,他们更缺乏的是带有明显新课改理念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策略与方式,这也正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二、课本剧活动策略

1.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戏剧发展的基本状况、重要的戏剧作家及作品,掌握戏剧文学的基本结构及其鉴赏要点,为编写剧本和排演戏剧做好知识上的储备。

(2)过程与方法。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编写剧本,完成由阅读到写作的转变;在排演过程中,学会品味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把握尖锐的戏剧冲突,认识人物在戏剧冲突中的发展变化,完成由读写到听说、表演的转化。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过程中,课文中人物往往会因学生赋予其情感和生命而得以复活,课文中隐含的思想也会因学生的经历和感悟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这种由读到演、以演促读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活动原则

(1)适合性原则。作为课本剧的原型材料,被改编的课本要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戏剧性,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比较强烈的矛盾冲突以及丰富深刻的思想主题。由于受表演舞台的限制,课本剧除故事情节高度集中外,还要求时间、空间上的高度统一。课本剧的编排要合理把握好难度、深度和高度,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尤其是在初始阶段,目标不宜定得过高,不要用专业水平衡量学生,但求“人人都能参与、个个都有收获”。

(2)实践性原则。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做”(也即实践)的作用,他所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2]课本剧活动就是鼓励学生在编排和表演过程中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讲、动情去演,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和运用好语文。

(3)情感性原则。戏剧从外在表现来看是矛盾的冲突和对立,就本质而言是人物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与性格的反差。学生只有被剧本中人物的情感因素所感染,才有可能激活身心,进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复活”所表现的人物形象,进而去感染、打动别人。

(4)创新性原则。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也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虽来源于教材却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整个编排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充分发表见解,大胆对原有故事情节进行适当的想象和添加,如课文中人物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在表演时都可以用独白、对话或者肢体语言予以呈现。

3.师生在活动中的地位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过程中,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演员的选择,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服装道具的设计等,都要充分满足不同程度及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

(2)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课本剧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进行全程监控,帮助学生出谋划策,尤其是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热心指导,及时给予帮助,以使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下去。

三、课本剧活动方法

1.活动准备

(1)学习戏剧有关知识,如戏剧的概念、种类、要素、基本特征等。

(2)脚本的取舍。遵循戏剧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优先选取课本中思想内涵深刻、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小说作品作为脚本,如《项链》《祝福》等名篇,精心设计好台词和戏剧动作,强化矛盾冲突,使课本剧“戏”味十足。

(3)人员的分工。在剧本活动小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执笔,将小说改编成戏剧,然后推选对剧本有一定理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担纲导演,再由导演按剧情的需要和角色的特点来选择演员,进行“说戏”,如剧情、人物、台词、戏剧动作等。编、导、演之外的学生,可根据其个性和特长,担任服饰、道具、音响、美术等幕后工作。

2.活动过程

(1)编剧阶段

①范本引路。向学生介绍由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成功范例,如夏衍最先把茅盾的《林家铺子》搬上银幕,将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电影《祥林嫂》等。通过观赏剧本,让学生找出小说与戏剧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这一个”。

②剧本成型。在剧本活动小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执笔,将小说改编成戏剧,然后交小组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由指导教师审阅后定稿。

(2)排戏阶段

①导演说戏。导演是戏剧舞台的总调度。导演对演员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舞台动作,每一个神态表情,都要做到“明察秋毫”,并通过“说戏”的方式,让演员做到一丝不苟,准确到位。导演还要特别注意角色之间的对接转化,使“戏路”自然畅通。

②演员演戏。每一位在剧本里担任角色的学生,都要反复研读剧本,揣摩人物性格,以自己的上乘表现,尽显人物魅力,尽传人物风采。

(3)演出阶段

①彩排预演。利用活动课时间,在学校礼堂进行彩排预演。可以邀请对戏剧感兴趣的学生来观看演出,提出批评意见;可以请相关老师来现场指导,从剧情、表演、布景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有条件的还可以请专业人士来校指导,或充分发挥家长资源,为戏剧的公演作准备。

②正式演出。有美术特长的学生设计、制作好“海报”,在校园内张贴,公布演出时间、地点以及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的名单。邀请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观看演出。条件成熟的可以邀请兄弟学校师生观摩,邀请专业人士莅临指导。

3.活动评价

课本剧活动,既要有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过程,还要有针对性的评价,如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学生态度和表现怎么样,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等等。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为下一次课本剧活动积累经验。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学会创新的目的。

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总结等。评价标准可以根据课本剧的特点,分别从主题、语言、感情、合作能力、舞台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朱献华(1967—),男,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活动策略课本剧新课程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演出来的精彩不一样的风情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以“活动策略”构建灵动初中数学课堂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初中英语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