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丽
(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通州 22630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的文化价值日益走进大众视野,人们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也愈渐深远。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在聋校,数学教学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聋生思维的基本教育功能,与此同时数学文化发挥着自身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不断学习和进取的过程中给他们美的熏陶、趣味的升华和素质的提升。这也正是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全国著名教育家马明教授说过:“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人类势必要衰败的。”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我们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来关注数学,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心灵。
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学科。数学很抽象,令人感到枯燥无味。对于聋哑儿童来说,数学的学习往往就是在繁琐的公式、枯燥的计算、复杂的数量关系和没头没脑的应用题中千锤百炼。“思维的体操”退化成机械运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早就在重复作业中磨平。
古人在对数学与生活的思考中创造了很多经典之作。他们或在诗歌中隐藏数学问题,或巧妙运用诗歌解答了数学名题。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蒙学诗》:“一去三四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又如明朝才子伦文叙为苏轼《百鸟归巢图》所题数学诗“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谷。”……这些鲜活的教学资源,不管是简单的数学启蒙,还是数学计算的巧妙整合,都是数学文学性的象征。对这些教学资源的挖掘与解读,能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到学习的雅趣。
正是在这种思路下,在课堂教学内外,我积极利用这些文学资源,努力传递给学生一种文化的趣味,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中也有那么美妙雅致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在新授完成后增加了一个版块,先带领学生走近博大精深的汉字宝库,让学生找一找汉字中的倒数现象。“甲—由,杏—呆,吞—吴,音—昱,田—田,王—王,陆—?……”这里,汉字结构清晰明了,与倒数认识中“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等知识点相联系,我们找到这个联结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巩固了知识。接着,我给学生提供了一段小资料,故事中“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的千古佳联正是倒数知识的一种文学延伸,通过讲解与分析,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文学世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品味,也让学生自然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和数学文化的熏陶。
特校教师在教学时要切实根据学习内容,寻找适当的数学文化资源,让学生从初步了解到深入理解并计算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如前例《蒙学诗》,教者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画作作为教学资源,在低年级《数的认识》复习阶段以诗配画的形式呈现,以此巩固复习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数字的虚指功能。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数学文化,还能达成语数学科的巧妙融合,学习雅趣自然而生。又如前例《百鸟归巢图》在呈现数学实例之后,师先提问:百鸟归巢该怎么理解?这里怎么能看出有百鸟呢?然后提示学生在1 1 3 4 5 6 7 8=100添加运算符号。由于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在几个关键处进行点拨,最后完成1+1+3×4+5×6+7×8=100。再次阅读诗歌时学生都恍然大悟,更惊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
梁启超曾说:“举凡人类记录,无不纳之于史”。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学科在发展和成熟过程中日积月累,浓缩沉淀为数学史。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史学资源,注重数学历史文化的渗透,这对于促进聋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培养民族自豪感等都有一定的益处。
首先,聋校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数学发展史,帮助聋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历史价值。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讲《圆的认识》时就创设情境,密切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墨子关于“圆——一中同长”的论述,在想象、推理和思辨等思维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圆的特征。
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我尝试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有选择地渗透数学史。以数的发展为例,我带领学生徜徉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低年级教学可以谈一谈十进制计数法的产生,看古人用结绳记事、摆石子数手指计数……再伸手看看我们的十指,学生自然产生一种“我也可以”的自豪感;中年级讲授分数的产生时,说说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整数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发明了分数;在讲解《因数与倍数》内容时可以介绍我国的“干支计数法”,帮助聋生体会十天干十二地支的计算方法,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还能联系生活,更好地掌握生肖、时辰等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小学教学参考》刊首有很多史学趣题,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充实数学课堂。
其次,走进数学文化,我们也要通过对数学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介绍,帮助学生领会数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志趣,体悟数学文化的底蕴。比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方程”一词最早见于我国《九章算术》,祖冲之运用刘徽的“割圆术”最早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在这种感受与感知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又如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让高斯、陈景润、祖冲之等大师成为同学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这些简单却不凡的小故事,能引导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引力,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丰富他们的人文体验。
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它的发展建立于社会的需求,所以就有了数学美。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园地处处开放着美丽花朵,它是一片灿烂夺目的花果园,这片花果园正是按照美的追求开拓出来的。”
数学美是最直接且可观可感的。聋生听力有障碍,却能在视觉世界得到补偿,他们对于色彩、形态的把握犀利独到,对美的感知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敏锐。挖掘数学教学中的美学资源,可以诱发学生学习逸趣,促进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数学教学中直线的刚劲、曲线的柔和、黄金分割的神秘都能勾起聋生的共鸣。数学符号的简洁之美,数学公式的纯粹之美,数学推理的严密之美,数学证明的逻辑之美……这一切无不流露着数学美的自然天成。内容与形式的美,思想、方法与技巧的美,简洁、匀称、和谐,到处可见。
切实利用数学美,让它成为我们特教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就不能高谈斐波那契数列或数学分形,而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诱发学生对于美的自然追求。比如几何形体计算公式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数学的统一美的系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统一成底面积乘以高,教学时帮助学生建立横向、纵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感受数学的统一美。又如数学中的许多定义、公式都体现着简洁美的特征,这种简洁美给人以明快、精炼之感,我们在教学中应予以揭示,并通过诱导让学生乐于用简洁的语言或符号表达,让他们从枯燥无味的数学中“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华罗庚语)。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联系学生的作业情况,帮助他们建立求真、求美的心向。比如聋教材八年级统计图的教学,学生作图有时习惯草草了事,总认为画得差不多就行了。针对这一现象,我积极激发他们内在的美学趣味,使他们在练习的不断修正中寻求美、运用美。
此外,在教学中发掘数学的奇异美资源,通过数学知识的突变、反常、无限、奇巧让学生感受奇异美。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性与广阔性,打破常规,独辟蹊径,智慧地、精巧地解决数学问题。
聋校数学教师对数学美要有一种充分的自觉度,并表现各种数学美,以此感染学生,使其数学美感得到逐步发展,从而启迪思维,陶冶数学情操,增强学生的学习逸趣。
如果你只把数学当做一门工具,很可能是淡而无味的。如果你把它看作一种文化,慢慢地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学习的过程,那么数学文化所能传递的趣味就自在其中了。这,有如喝白开水与品茶的区别。
只有把数学文化价值真正渗入课堂、融入教学,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文学资源、史学资源、美学资源,激发学习雅趣、志趣、逸趣,这样数学才不是那么淡而无味,相反变得更加平易近人、生机勃勃。学生在认识、发现和感悟数学文化的过程中,更加理解数学、热爱数学,从而亲受数学文化的熏陶,达成自身与文化的共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5.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88-295.
[3]李丹灵.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文化的渗透[EB/OL].(2011-04-25)[2012-11-08].http://res.hersp.com/content/96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