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自伤性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报告

2013-09-17 05:38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硬物小东性行为

张 洋

(四川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四川达州 635000)

一、前言

Karl Menninger在1938年首次提出“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behaviors,SIB)”的概念,最近的二三十年,自伤行为逐渐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1]在特殊教育领域,自闭症儿童身上也存在自伤行为。调查发现,Baghdadli等研究者(2003)通过对222名7岁以下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进行调查得出,有自伤性行为的个体占53%。[2]国内学者焦公凯和鞠红珍(1999)对96例自闭症儿童做调查,其中伴有自伤行为的有32例,发生率为33.33%。主要表现打自己的头、抓脸、撞头、咬手、乱咬硬物、捏大腿和拍打胸腹、开水倒在身上等。[3]这些信息告诉人们,在大约近一半的自闭症患者身上会发生自伤行为,并且是对自闭症患者造成极大影响的一个典型的问题行为。笔者采用注意转移策略对一名有较严重的自伤行为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希望干预结果为有此类问题的自闭症儿童的养护和教育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个案是一名十岁的自闭症男童,小东。出生时表现正常,一岁多时,家人发现他的语言、眼神、反应都与同龄孩子不同。通过医院与专业教育测评确诊为自闭症。小东动作能力一般,语言能力和注意力都十分差。几乎没有主动语言,当他有要求时他会起身去做,被强制问话时,他会说含糊不清的语言。能理解生活中常用的指令,但指令需要比较简单。注意力十分不集中,问题行为:有时很开心地莫名奇妙的笑,常用手敲击硬物和弹口水;有时情绪上来就发脾气,严重时使劲地敲击硬物、咬手、抓自己的脸和手等自伤性行为,将自己的手背抓破,有一元钱硬币大的伤疤,但仍继续抓;将脸抓破,并留很多抓痕。

三、研究方法

(一)确定干预内容

基于笔者在前期实际教学中的观察,确立了研究内容和干预目标。研究内容:减少个案的自伤行为的次数。本个案的自伤行为包括:用手敲头、敲打脸、敲颧骨、双手互相撞击、咬自己、抓伤自己和敲击硬物等行为。干预目标:通过综合的分析,研究者认为小东的自伤性行比较严重,在本研究中,不能期待它完全改变,使其有所缓解。一是减少手使劲地敲击硬物的行为;二是由部分原因所造成的抓手,抓脸的行为,使其平静下来。

(二)研究方法及实验设计

本研究宗旨在探讨注意转移策略对自闭症儿童自伤性行为的干预成效。研究方法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法中的倒返实验设计(ABAB实验设计)。在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中,笔者在机构中做全天(周五、周六、周日除外)的观察,每日上午上课时间,午饭、活动、午睡时间,下午上课或者活动时间,对小东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正式的实验过程中,对小东的观察和干预共42次,每次在幼儿园的学习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内随机抽取连续的20分钟作为观察和干预的时间段。其中基线期A1为12次、干预期B1为15次、倒返期A2为7次、再干预期B2为8次,并将每次自伤行为的发生时间、次数以及不同情绪下的自伤性行为的变化等记录在A-B-C观察记录表和研究日志,作为自伤行为变化发展的依据。同时在前期的观察中,记录个案的喜好,作为实验中的增强物,便于后续实施实验干预。如:他喜欢的物品是绳子、长棒棒,喜欢的游戏是荡秋千,喜欢有节律的音乐,喜欢横冲直撞的跑,喜欢得到口头鼓励“喜欢你”“你很乖”之类的话,喜欢别人对他微笑等,这些都可以作小东的自伤性行为矫正中的增强物。在干预期阶段,在小东发生自伤性行为时,采用增强物转移小东的注意力,以减少自伤的次数。

四、研究过程与结果

本研究首先采用访谈个案的教师、《行为动机评量表》和ABC观察记录表来确定个案自伤行为的动机,针对不同动机采取干预,以便了解干预对哪种动机的自伤行为干预更有效果。

(一)小东的自伤性行为功能性评量结果分析

1.相关人员访谈资料分析

通过与教师的访谈结果发现:(1)小东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自伤性行为,有多种表达形式,如:敲击硬物、指尖敲打脸、手敲头、咬手、抓手、抓脸和使劲甩手/抖手等行为。(2)小东自伤性行为一般在他玩儿得太开心,以至于兴奋的情况下,较容易表现自伤性行为,这种情况通常是为了获得感官刺激。(3)当老师对他有过于严厉或带有难度的要求时,通常表现出轻度的自伤性行为,以表示不耐烦,想逃离现场。(4)生病、情绪不好时,他也常常表现比较严重的自伤,这都表示他需要一些帮助或安抚。遇到这些情况,老师们通常会强制性的制止,或者安慰他,更加严重时,要给他戴上纱布手套,以避免他将手、脸抓伤。(5)以老师和家人对小东的了解,他的自伤性行为基本是可以预测的,比如:小东身体不舒服、他的要求未被满足、被要求做有难度并且讨厌的事情、受到干扰等时候,往往会表现出自伤的行为,只是有时轻有时重。对此,老师们总结道:开心和伤心时,小东都会表现出自伤的行为,开心时自伤性行为较轻,以获取感官刺激;伤心时自伤性行为比较重,以表示发泄和获得帮助,尤其在生病时。(6)与对他比较严厉的人在一起时,为获得感官刺激的自伤性行为很少发生;跟管教少、关爱他的人在一起时,较容易发生,因为没有人管束他,如在学校,老师没有关注他时,他就越敲越开心,有时敲兴奋了,还要跳起来发出尖叫的声音。这些讲述,都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小东的自伤性行为的动机。

2.《行为动机评量表》结果分析

小东在行为动机评量表的得分与功能等级整理如表1所示:

表1小东行为动机评量表得分整理表

此表由小东的两位教师ZT、YT填写,结果显示,两位教师对小东的评分后的排序是相同的,他们都把“感官刺激”作为小东自伤性行为动机的主要原因。其次将“逃避”列为第二个动机,“获取事物”(提出要求、要求帮助)列为第三个动机,最后是“引人注意”。由此可以推断小东自伤性行为的功能一般为获取“感官刺激”,但有时也是为了“逃避”或其它原因。

3.A-B-C行为观察记录表的结果分析

通过A-B-C行为观察记录表也可以了解到小东各种自伤性行为的具体功能,以及功能排序有图1中所示:

图1小东A-B-C行为观察记录表评量结果

从图1中可了解到,小东的自伤性行为可归纳为七种形式,包括:敲击硬物、指尖敲打脸、手敲头、咬手、抓手、抓脸和使劲甩手,每一种行为都兼具几种功能,在这七种行为中,以敲硬物和指尖敲打脸的行为较常见,其主要功能是获得感官刺激;咬手、抓手和抓脸这样的行为不常见,但一旦出现,即为严重的自伤性行为,它往往表示:小东对不喜欢的环境或要求等的逃避,有时也有获取事物的功能等。所以,在对记录的归纳总结之后发现,自伤性行为的功能是为“获取感官刺激”的次数最多,其次是“逃避”,第三是“获取事物”,“引人注意”在笔者的观察中没有出现。

通过访谈个案的教师、《行为动机评量表》和ABC观察记录表所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二)注意转移策略对小东自伤性行为的干预效果

个案的自伤性行为中,主要功能是“获取感官刺激”,其次是“逃避”,第三是“获取事物”,笔者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做干预研究并获取观察数据。分别为图2、图3、图4。

1.对获取感官刺激的自伤行为有减少,干预停止时仍出现

图2 个案为“获取感官刺激”的自伤性行为的干预变化曲线图

个案在没有干预的情况的,为获取感官刺激的自伤性行为一直保持在47次左右,在用增强物对个案的注意力进行转移后,发现个案在干预期B1和B2的自伤行为的次数都有所减少。

2.对获取逃避自伤性行为有较明显的干预效果

图3小东为“获取逃避”的自伤性行为的干预变化曲线图

在观察中发现个案本身为获取逃避比为获取感官刺激的自伤行为的次数少,在进行实验干预后,干预后的B1、B2比A1、A2有所减少。

3.对获取事物自伤性行为有减少,但效果不明显,如图所示:

图4小东为“获取事物”的自伤性行为的干预变化曲线图

从图4中可以看到,干预期B1和B2的自伤的次数在减少,但减少的不多,与前两个实验相比,干预效果并不是很显著。

个案为获得明确事物而表现的自伤性行为的发生次数没有前两个实验那么多。因为在生活中,小东的生活被安排的井然有序,很少有东西要自己要求了才会给予的。

因为遇到他想喝水或者上厕所类似的问题,不解决而一味的转移他的注意力,也只是让他玩儿一下,短暂的减少他自伤的行为,但并不能从根源上帮助他解决问题。制止由类似的原因而引起的自伤性行为,最好发现问题的根源,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从倒返实验的干预前和干预后所测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小东在不同阶段的表现都具有一定的差异。由三种动机引起的自伤性行为次数,在基线期A1、干预期B1、倒返期A2、再干预期B2这四个阶段中,每组实验干预期B1和B2的自伤次数都在减少,这与倒返实验因果假设的规律基本吻合,说明小东自伤性行为次数的减少源于注意转移策略的干预。小东为获得感官刺激和获得逃避而表现的自伤性行为的干预效果十分显著,而小东在为获取事物的实验中,干预效果不如前两个实验那么明显,这可能有这几个原因:第一,在小东为获得事物时,由于语言能力很差,表达不出或表达的不清楚,易被他人误解,导致他急于求助。第二,小东往往在生病、受到干扰、想念家人、要求独处等的自伤性行为,都是在排解他心中的苦闷和情绪。这样的要求是需要被解决的,用转移注意的方式也只是暂时的缓解,很难马上从根源上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即使用注意转移策略对他进行干预,干预效果也不显著。

(一)运用功能分析可以找出个案自伤性行为的功能

本研究通过访谈相关人员、个案的老师填写功能评量表及直接观察,运用这三种方法对个案进行功能分析。通过搜集资料和分析整理,结果发现小东和丁丁的自伤行为是获取感官刺激和逃避,少部分功能是获得事物和引人注意。功能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自闭症儿童的自伤性行为,在此基础上所设计的干预计划可能更具有可操作性,但如何进行有效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4]

(二)注意转移策略能有效减少个案的自伤性行为

运用注意转移策略确实能有效的减少个案部分自伤性行为发生的次数。本研究中,个案的老师和家长以前使用过多种方法,如在个案发生自伤性行为时,家长或老师给个案戴上纱布手套,减少个案在自伤过程中获取的兴奋度和伤害;有时个案的自伤情节严重时,也会采用强制性的制止方法。这种方法多少都能减少个案自伤时的伤害,但对于个案来说比较被动,不是让个案主动参与到行为减少的行动中来,有较少的参与性,对个案自伤性行为的减少起到制止,而不是干预的效果。在运用注意转移策略干预个案的自伤行为时,能充分的发挥个案的参与的主动性,增加干预的有益性。

(三)提升个案的生活质量

研究者通过实验干预和质性分析中,了解到个案在干预过程中自伤行为减少,符合研究者对实验结果的期待,同时这也符合提升个案生活质量的标准。

[1]孙立双,韦小满.国外关于特殊儿童自伤行为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8(4):41-45.

[2]A.Baghdadli,C.Pascal,S.Grisi,et al.Risk factors for self-injurious behaviours among 222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tic disorder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2003(47):622-627.

[3]焦公凯,鞠红珍.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杂志,1999(1):15-17.

[4]昝飞,谢奥琳.自闭症儿童行为功能评估的个案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8):67.

猜你喜欢
硬物小东性行为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洗澡
拯救司机,英雄归来
妈妈的爱
为啥总挨骂
我国15省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及影响因素
咬硬物导致国字脸
不可思议的掉牙经历
香蕉皮的家
掉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