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育人功能的缺失与改进策略

2012-04-29 05:29耿帅李桂云王秀丽
中小学德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思想品德课改进策略

耿帅 李桂云 王秀丽

摘要:潍坊市思想品德课教学状况的调查表明,当前教师的教育理念仍比较落后,“用教材教”的能力不足,考试评价方式阻碍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等原因,导致思想品德课育人功能的缺失。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改变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模式和考试评价方式,建立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有助于促进“育人为本”课程本质的回归。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育人功能;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1-0049-03

近期,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时一个多月时间,对潍坊市区12所学校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主要采用听课、学生问卷、访谈和教师座谈等方式。听课共计62节,发放学生问卷1597人次,访谈学生222人次,座谈教师116人次。

调查显示,1381名学生把思想品德课定为“最不感兴趣”的学科;其中,98.4%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是“要机械记忆的东西太多”。此次调研表明,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力度不足,思想品德课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一、调研情况分析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比较落后

调查中,约72.8%的老师表示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敢放手让学生感悟体验,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分析研讨。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视不足,仍多以说教为主,致使思想品德课异化为一门纯知识传授的学科。这说明部分教师仍未能按照新课程理念实施思想品德课教学,教育理念有待改进和提升。

(二)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材难以及时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政策,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选择、补充和调整,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实际,更好地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不能将鲜活的事例、学生存在的困惑、学生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引入课堂,未能把“生活主题”看作一个整体来统筹教学,导致育人体系被肢解。有些教师喜欢在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上纠缠,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有些教师害怕直面问题,不敢、不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毋庸讳言,当前社会中的确存在与教材上的规范、观点不相符甚至相悖的现象,对此,有些老师刻意回避,不能运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剖析根源,引领学生展望未来。

(三)考试评价方式亟待改进

调研中,几乎每位老师都反复谈到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影响。事实证明,现行的考试评价方式是导致老师们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探索体验的最重要原因。

1.考试评价方式单一。对思想品德课的考试评价仍然采用单一的纸笔测试方式,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未能纳入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以知识考察为主,必然导致教师更加注重知识教学。

2.评卷方式刻板。尽管教师在阅卷时都强调“采意给分”,但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到位,仍以采点计分为主。这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习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试题质量不高。我们从随机抽取的6份单元测试卷中发现了六个普遍性的问题:一是直问直答,没有情境铺垫,干巴巴地复述教材。二是“两张皮”,设问和材料相脱节,不能做到答案从材料中来,不是在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三是设问的切口过大或过小,或为了所谓的开放性,漫天发问,让学生不知所云;或为了所谓的具体化,钻牛角尖,考查生僻的知识,让学生不知就里。四是情境假、大、空,不能结合学生身边的、鲜活的事例进行考查,无法实现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与践行。五是采点不采意,参考答案与具体材料无法结合起来,只是简单考查教材中的知识点。六是脱离学生实际,为考试而考试,体现不出德育功能,无法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二、改进策略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大教育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教研工作中应深入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思想品德课是以践行为价值追求的学科,教师要真正站在育人为本的高度上来梳理教学思路,通过教学较好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制约自我发展的疑难和困惑,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用、有效,努力实现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动情、明理、导行,成长为一名具有积极生活态度、良好心理品质、健全法律意识、敢于承担责任、幸福阳光的社会公民。

(二)改变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模式

1.整合课程资源,拓展育人渠道

整合学校资源。提倡学校试行思想品德课教研组与德育处联合办公,把品德课育人与团队活动结合起来;实行“双导师制”,让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或兼任班主任,参与主题班会,将学科教学和德育管理结合起来;整合综合实践课,把行为养成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把两种课程结合起来;借鉴国外公民养成教育的做法,把教材整合为几个生活主题,按照“解释自己的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案-我的行动计划”这一程式开展研究活动。

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建议学校充分利用“亲子共成长”“家长学校”等平台,教给家长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孩子的道德导师。

开发社会育人资源。整合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名家、义工组织等资源,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每学期开展1至2次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服务他人。

2.整合教材资源,提升“用教材教”的能力

“用教材教”一直是新课程的追求,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综合性以及教育对象的个性化特点更是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整合教材、改造教材,实现教材的生本化,提高教师“用教材教”的能力。

整合教材资源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整合教材的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这四种“武器”为解决学生的困惑服务;二是扬弃地使用教材中的案例资源,把人的自身发展、自然界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我们的大教材,从中寻找贴近学生的人、事、物进行改造加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思考、讨论。鲜活的案例,能很好地增强观点、规范、原理的可信度,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三是整合篇章结构,不单纯地以框题作为教学单位,人为地割裂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而是把每个生活主题看作一个完整的教学单位,淡化知识教学,侧重问题解决,实现整体推进。

3.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四个充满”

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着重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倡导讨论式教学,促进教学互动;着力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加强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搞好主题探究活动等。在此基础上,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观点、充满智慧、充满文化、充满民主和尊重。

4.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实现智慧共享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因此,要积极倡导教师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合作小组建设,细化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在互助中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讨论,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归纳,学会批判。

(三)改革考试与评价方式

1.改革评价结构。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把行为测评纳入考查范畴。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试行学生行为测评占分值的50%。学生行为测评每学期可以进行两次,具体做法是: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据此研制“学生思想行为测评表”,组织学生、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进行多元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弥补单纯纸笔测试不能全面衡量品德养成的不足。整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思想品德课部分的细目要求与培养目标,使思想品德课的行为考查得以量化,纳入中考,作为录取的依据之一。只有实现这样的评价方式的改革,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回归到育人的道路上来。

2.调整命题形式。调整主客观题的比重,落实能力立意。适当加大主观题比重,通过创设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客观题的质量,试题内容力求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用开放性、探究性的设问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状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尽力扭转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就能得高分的状况。

3.落实“采意给分”原则。对于客观性试题,允许、尊重考生有切合题意的自由发挥和多角度的思维,对确有创见和特别优秀的答案可从优给分。评卷时要把采意评分和采点评分有机结合,以采意评分为主,不追求措辞的完全一致,只要答题方向、观点正确即可。重点培育和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对较为复杂的主观题,建议在试批的基础上,实行2人独立评分,再取平均分的办法评分。

4.加强日常考试管理。取消一些学校存在的月考,消除老师为了日常考试评价而不得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顾虑,用考试评价引导教师的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四)建立教学改革保障机制

1.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试点研究

先在部分学校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课堂教学、命题考试、行为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思想品德课育人为本的高效教学模式。建立区域内集体备课制度,以实验学校为龙头,组建虚拟课改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对各年级教材进行集体研究,形成活动式教案,集结成册,供老师们参考使用。积极开展听课评课和其他经常性的活动,并及时指导、总结经验,不断深化研究。

2.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素质

一是定期开展活动,召开教师培训会、经验交流会、观摩会等,提高教师认识,训练基本育人技能,交流评价与考试的经验;举行课改优质课、论文、优质教案评选等活动;举办教师、学科、学校层面的课改经验论坛;征集课改“金点子”等。二是外出学习,借鉴交流,以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三是课题引领,开展育人为本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育人研究,并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让具有研究型特长的教师参与,用科学的方法总结育人规律。

(作者单位: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潍坊中学 潍坊广文中学

山东潍坊261041)

责任编辑毛伟娜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思想品德课改进策略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