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地方邀请我前去举行讲座,很多媒体邀请我做各种节目,并称我为“学者”和“作家”。说真心话,面对热情的听众,特别是面对各个领域的专家和老师,我时常感到惶惑。自己的学历很低,并且是个很笨的人,不知不觉中,居然能拥有一些教育和文学的作品。当主持了长达10年之久的关于习惯研究的课题之后,我才发现,成就我的也许是三个好习惯。
首先是读书的习惯。
一次,80多岁的老父亲感慨地对我说:“我原来以为,咱们家的坟头上不长文化的苗。”老父亲当了一辈子工人,他以为他的孩子自然也要做工人,想不到我会成为作家和教育研究者。其实,这个发展结果对我也是意外。11岁那年,碰上文化大革命,青岛某工厂图书馆要“扫除一切大毒草”,把大批文学名著扔了一地并准备烧掉。我哥哥恰好在那家工厂读技校,见现场没人,就偷了一书包的书。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书包的书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不仅迷上了读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还开始了40多年的文学梦。
其次是写作的习惯。
因为喜欢读书,时间久了,难免手就痒痒。15岁那一年,我开始写日记。如今,我已经56岁,日记写了41年。在我们那个工人的家庭,又处在动乱的年代,绝对没有人逼我写日记。可就是这样,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如果哪天不写就像没吃晚饭一样,睡觉也不踏实。从写日记开始,我又尝试写诗歌和儿童故事,后来写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再后来就写教育作品。
三是与人合作的习惯。
我在山东青岛的海边长大,为了谋生也为了玩耍,从小经常与伙伴去赶海或上山采蘑菇,碰到麻烦和危险是家常便饭,自然要学会合作。这是付出许多代价换来的人生经验,也是工作后越来越深的体验。所以,我养成了善待一切的习惯。直到今天,不论与谁合作,我首先想到的是对方的利益,如果找不到合作方的利益,我就会重新选择合作项目和方式。
从1972年算起,我从事儿童教育工作39年了,我始终一直坚持读书、坚持写作,始终在与人合作。我没有刻意做什么,是习惯在引领我前行。浪迹天涯的日子,我必定与书为伴,没带书就像没带机票或车票。读多了见多了感悟多了,就像怀胎十月,不写是难受的。我相信“三人行,必有吾师”这句话是真理,因为总有一批有真知灼见的朋友使我左右逢源。于是,这三个好习惯成就了我这个愚笨至极的人。
关于习惯研究的课题启发我们,如果养成拥有爱心、自主学习、认真负责、自我管理和尊重他人5个方面的好习惯,就可能形成相关的人格特点,达到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的理想目标。
我感悟最深的两句话就是: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坏习惯让人麻烦终身。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著有《孙云晓教育作品集》《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拯救男孩》《拯救女孩》《好方法教出好孩子》等多部教育专著。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