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2012-04-29 00:44武瑞芬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媒介素养儿童

武瑞芬

〔关键词〕儿童;生态系统理论;媒介素养

在家庭、学校和传播媒介这三大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力量中,传播媒介作为惟一没有间断过的社会化主体,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虽然传播媒介可以拓展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情感,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以及加快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但是事实上,传播媒介带给儿童更多的是消极影响,如助长儿童物质消费至上的观念,影响儿童的道德判断和认知行为,产生诸如自卑、愤怒、失望的不良情绪;媒介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对儿童身心健康有着很大危害。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有必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媒介素养,即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从而获得丰富优质的信息,并且促使儿童乐用媒介、善用媒介,积极有效地利用媒介促进个人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了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该理论认为儿童生活在不断变化且相互影响的一系列动态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儿童与之相互作用,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本文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从微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以及儿童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实施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一、微系统

微系统(microsystem)处于环境系统的最里层,它是儿童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微系统起初仅限于家庭,后来随着儿童的成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展,同伴关系、学校也纳入到微系统中。对儿童来说,家庭和学校是对其影响较大的微系统,承担着培养儿童媒介素养的重要责任。

(一)关注家庭亲子媒介教育

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第一个场所,是儿童接触媒介最多的地方,也是儿童受媒介影响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反馈和教导来培养儿童的媒介素养。当然父母首先要有相应的媒介素养,理解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家庭亲子媒介教育就是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父母构建良好的媒介环境,帮助儿童合理使用媒介,教给儿童解读媒介的知识以及提高对负面信息的抵御能力。如父母指导儿童观看电视的合理时间和选择合适的节目,或者和孩子一起对广告内容进行讨论,指导孩子认识商家的广告策略,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正确的消费观念。当看到媒介中的一些时尚男女形象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留心孩子的反应,教育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身体概念等。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孩子掌握媒介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父母教育和管理子女,促进家庭亲子间的沟通。

(二)重视学校媒介教育

在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中,家庭的责任和作用重大,但学校也是一个主要阵地。学校要发挥其固有的教育功能,有效地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首先,要选择恰当的媒介素养教材,将这些内容作为一门必修或选修的课程,选择一批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教师,采取授课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介绍媒介基本知识及制作技术,告诉学生如何有效使用媒介,怎样判断和讨论媒介中的价值观等。学校也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中,以学科中的媒介素养成分为基础,拓展相关媒介素养的培养。此外,还可以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媒体机构,如电台、报社、网站等,或者积极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学校教育特有的制度化、强制性和良好的持续性可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内容的贯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联系和补充的,如果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微系统的作用,促进儿童媒介素养的培养。

二、外系统

外系统(exosystem)是指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作为外系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其舆论价值导向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媒介教育协会与组织和儿童生活的社区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

(一)善用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一直是儿童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广播、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媒介传播教育内容也是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利用平面媒介如报纸、杂志等提供具有针对性、可读性的儿童媒介素养内容,促使儿童建立良好的媒介使用观和媒介理解观。另外,可以利用电视台、教育类网站等资源,提供适宜儿童观看的媒介产品,比如拍摄和制作介绍媒介知识的系列电视节目来满足儿童受众的需求。媒介宣传的方法和形式比较灵活,内容生动、充满乐趣,往往会强化儿童学习的心理倾向,获得儿童的青睐。而且,传播媒介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社会影响力,促使儿童理性地使用媒介。此外,媒体从业人员在提高自己职业素养的同时一定要运用好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优势,尽量避免传播可能对儿童不利的内容,倡导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教育氛围。

(二)推广媒介教育协会与组织

媒介教育协会与组织的推广是许多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主要动力,比如国外有“课程开发69网络”“公民与媒体论坛”等社会团体,为媒介素养运动贡献了很大力量。媒介教育协会与组织可能在媒介素养的工作重点、奋斗目标或者教育理念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都自愿地积极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从而获得大量理论和实证资料,为家庭、学校等媒介素养教育运动提供了支持力量,从而推动媒介素养运动在更大范围的发展。目前我国有“媒介素养研发网”“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网”以及“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网”等民间组织,服务于我国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但是这些组织开展的大多是理论层面的研究,实证研究不多,因此,我国要大力鼓励和支持致力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教育协会与组织,从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尤其是儿童媒介素养的发展。

(三)开展社区媒介教育

这里的社区主要是指城市街道、小区办事处、居委会等机构,它们以服务社区居民的生活为宗旨,注重社区健康生活、教育文化及安全等内容。在促进儿童媒介教育的过程中,社区可以有效利用宣传栏、读报栏或小区会议等形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还可以在小区播放影视节目等合适的媒介产品宣传媒介教育。此外,小区一般都建有社区网络,给社区居民提供言论空间,可以利用这个虚拟社区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媒介教育意识较快进入千家万户,促进社区健康媒介的形成,还可以为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三、宏系统

作为环境系统最外层的宏系统(macrosystem)实际上是一个更广阔的意识形态,主要涉及宏观文化环境。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为了尽快适应新型的媒介环境,更好地利用传播媒介为生活工作服务,人们逐渐意识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但是由于历史环境和教育理念等原因,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并未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制约了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2002年,台湾地区公布了作为官方文件的《媒介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该白皮书把媒介素养教育视为一种终身教育,为达成教育的愿景——“健康的媒体社区”,鼓励家庭、学校及媒体机构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媒介素养的社会教育,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责任,并在不同程度和范围逐渐走上法制化和正规化的道路。

2009年9月,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增强正确理解、合理运用大众媒体等信息网络的能力,掌握并提高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这是大陆地区地方政府首次提出对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推进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政府加大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净化媒介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国家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文件政策,尽快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基础教育领域,为全国性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普及营造一个大的文化环境。

四、儿童自我教育

美国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认为儿童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也就是说在媒介的使用过程中,儿童始终是主动的。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儿童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目前媒介教育研究中倡导“赋权”教育学目标,肯定了儿童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其目的就是把儿童培养成具有创造力的积极主动的信息接收者和参与者,确立儿童的批判自主权。

在传播媒介的信息包围中,儿童应重视自身媒介素养的培育,也就是说儿童要注重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重点是要有自我监督和管理的意识,这种意识是需要培养才能形成并提高的,其中最主要的培养内容就是儿童要加强自律能力和训练良好的的行为习惯,这样可以强化儿童自觉使用媒介及善用媒介的意识,合理安排使用媒介的时间,选择恰当的媒介内容,并有意识地提高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确保吸收对自己有利的资源,避免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比如看到媒介中诱人的促销广告或者暴力场景时,儿童能够合理鉴别、洞悉媒介内容的真实意图。面对传播媒介所反映或建构的媒介现实,儿童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盲目排斥,要学会正确辨别信息和评价信息,能够利用媒介表达自己的声音,建设性地利用媒介来完善自我。

总之,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模仿性强,很容易受到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的影响。所以,培养儿童的媒介素养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儿童抵御传播媒介带来的消极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然而,儿童获得媒介素养的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一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协助,另一方面还需要儿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金华,3214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理论媒介素养儿童
关注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
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大一新生角色适应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小学教育内容设计及其教育策略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