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旋
摘 要:本文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和目标、专业价值观、服务路径和方法、服务技巧四个方面提出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社会工作的契合性。然后,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了青少年犯罪预防的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最后,提出政府应改变自身在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主导角色,与社会工作合作,各司其职。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
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涉及青少年自身,而且离不开青少年自身所处的外界环境,不仅会对青少年自身产生负面的影响,还会对其他社会组成部分产生负面影响。①因此,单纯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应该从青少年自身和其周围环境的改善方面来解决问题,而社会工作正是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一个学科。本文将从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可行性谈起,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社会工作的契合性
(一)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和目标与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一致
青少年的本质成长性和发展性两个特点告诉我们,青少年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青少年对外界环境的判断能力是不稳定的,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全体青少年都应纳入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这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对象是一致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是政府主导的社会性事务,它的工作目标主要解决社会问题。而社会工作不但要对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和群体进行服务,而且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社会工作在社会层面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及推动社会进步②,二者的目标内容也是一致的。
(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是青少年犯罪行为转化的方向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强调要接纳和尊重每一个青少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错误,发现他们的优势,相信他们是有能力能改变自己的现状,健康成长。在中国,对青少年的社会定位很大程度上受传统的青少年观的影响,他们的权利不被重视,社会价值得不到肯定,在社会决策和社会管理中的参与程度很低。那些所谓的“坏孩子”、犯罪青少年往往被标签化,其权利和需求更是被忽视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能引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有质的改变。
(三)社会工作的服务路径和方法是青少年犯罪预防效果实现的保障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主要依托社区和司法矫正两个系统,这样的工作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实现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效果,它主要是完成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行政化严重,监管色彩太浓烈。而社会工作的服务是以一种自下而上的路径进行的,社会工作者会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把青少年看做最大利益的受惠者,从青少年的自身需求出发,不止考虑如何消除犯罪行为,更多的还是看到青少年本质中的发展性特点,根据不同青少年的个性特点,运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另外,社区工作方法十分注重社区资源的挖掘,社会工作者会调动一切资源为青少年的犯罪预防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者也会鼓励和组织青少年参与社区建设,让他们体验自己是社会建设的一份子,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四)社会工作的服务技巧是青少年潜在犯罪条件消除的法宝
受各种因素影响,青少年及其家庭、学校、社区主动寻求社会工作服务的不多,社会工作者会主动上门开展服务。他们深入学校、劳动就业部门、司法部门或者社区开展入户调查,了解青少年的现状,依据青少年的需求采取各种灵活的、主动介入方式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康乐活动、深宵外展工作、新媒体交流等方式都能及时发现青少年的潜在犯罪条件,尽早地消除不良后果。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的构建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或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换句话说,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③它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可以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行为系统模型④进行构建。
微系统包括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同伴和网络四方面。其中家庭的影响最为突显,如对未成年犯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6.6%的少年犯来自破裂家庭(即父母离婚,离婚后又结婚,分居,抛弃,母亡,父亡,父母双亡,父亡母改嫁,母亡父续弦等)⑤。另外,网络因素是新时期直接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青少年在其间的信息接收、情感和观点的表达确是真实的。同时,青少年自身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特点和行为表现也会影响家庭、学校、同伴关系和网络的状况。
中系统强调的是微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家庭、学校、同伴能提供较好的社会性支持,则置身其中的青少年的发展就可能实现最佳优化。比如一个有过犯罪行为的少年当他回归正常生活环境后,学校侧重提供学业辅导,家庭侧重提供生活保障,同伴侧重给予心理交流,这样的环境就非常有利于该少年正常成长;如果,学校、家长和同伴都排斥他,该少年就有可能出现犯罪行为再犯的情况。
外系统是指与青少年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间接性影响的系统,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学校管理部门、邻里社区及网络类型等。闲散青少年天天游手好闲,如果社区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他们很容易就聚集在一起进行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另外,普通青少年的家长会因为害怕自己孩子受这些闲散青少年的影响而不敢让他们在社区内活动。
宏系统是指的是文化环境。不同的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态度、要求是不同的,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经验获得。例如当代中国的青少年注重知识的汲取,不善于思考,无法发挥个性,创新能力缺乏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注重伦理,崇尚权威的思想的影响。
历时系统以时间为参照系,强调的是青少年的变化或者发展。青少年所处的阶段不同,不同环境发挥作用的比重就不同。在婴幼儿时期,与儿童联系最紧密的是家庭,这时家庭的作用最大;到了儿童期,学校是儿童活动的另一重要的场所,学校的作用就增大了;而青春期的孩子,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导致他们与家长、老师存在着一些沟通不畅的情况,他们更倾向与同伴交往或利用网络进行交流。青少年犯罪预防也应该依据不同阶段的青少年的特点及其环境的联系状况设定预防的内容。
三、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下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从生态系统模型可以看到个体的生态系统是由要素和关系组成的,要素指的是主体人和环境,关系指的是主体人和环境的关系,还有环境与环境间的关系。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可以从要素入手。
(一)“环境取向”青少年犯罪预防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改取向主要通过社会工作的各类服务方法和技巧,对一些潜在的、阻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景进行早期发现和控制,使青少年可以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地生活环境。
1、改善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社工可以帮助家长了解预防犯罪知识与方法,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触法的警觉性;为家长提供亲职教育的机会,修正教育观念,提高教导技巧,建立青少年与父母之间以及父母双方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比如我们可以让贫困家庭的父母意识到因贫困而让青少年辍学会增加他们触法的可能性,同时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道眼前的贫困并非长久的,需要面对和克服,营造一个共同克服困难的环境,帮助青少年提高抗逆力。
2、改善青少年的学校环境。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硬件的建设,为青少年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空间,比如增加体育项目的活动场地让青少年能锻炼身体;建立心理聊天室让青少年有地方疏解心理压力;多开设一些能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形式多样的课程及相应活动。学校的软环境建设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氛围的营建等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任务除了教学还包括育人,帮助青少年获得正确的择友观念,增强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辅导的方式,帮助一般青少年和犯罪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择友标准和培养良好地同辈沟通模式,也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促进青少年之间良好行为的相互学习,同时帮助青少年形成抵御外来不良影响的团体动力。
3、改善青少年的社区环境。社区要发挥宣传的作用,利用宣传栏普及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知识,并加强社区内各组织间的合作,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会支持。比如流动青少年往往因为无法融入城市社区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这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加快转变这类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社会交往方式,增强、拓展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让他们在社区生活中体验到归属感。
4、改善青少年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通过倡导使社会形成良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文化环境,尤其网络环境的净化。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调研、研究的途径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我们可以不断参与完善青少年的教育保障 ;在实践中修改、提出健全的保障青少年劳动就业权利的政策和法规的建议;关注有潜在行为偏差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就业的援助行动。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宣传,矫正社会对犯罪青少年的偏见,避免社会给犯罪青少年贴标签,以提高社会对于犯罪青少年的接纳程度。
改善青少年的社会环境并不是一方的责任,它是多方协作的行动系统,社工作为一个良好互动的行动纽带,在学校、家庭、社区中寻找有效的合作者。环境的改善尤其是社会环境的改善,更多需要的是政策层面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在这里的角色应该是资源整合者和政策倡导者。当然,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不同内容运用小组工作进行直接的服务,如可以开展“与青少年零障碍沟通”小组,让老师或家长在小组中学习、训练沟通技巧,并分享与青少年沟通的经验,增强老师或家长对青少年的理解,使青少年获得良好地成长环境。
(二)“人取向”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这里可以把“人”分成三类:一般青少年、存在潜在犯罪条件的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不同类别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是不一样的。
1、一般青少年的犯罪预防主要以了解和教育为主。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就要普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法制教育。要依据不同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设计教育内容,比如: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一时期要运用图片、影像、角色模拟等手段使他们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怎样拒绝犯罪行为;而中学生就可以增加一些思考、辩论的命题,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这些主要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方式实现。
2、存在潜在犯罪条件的青少年的犯罪预防主要以教育和辅导为主。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学校中的违规学生、学业不良的学生、贫困青少年,流浪儿童、社区闲散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会运用专业工作方法,依据每个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挖掘处于潜在犯罪境地的深层原因,运用个案管理或者小组工作方法改变他们的偏差行为,消除潜在的犯罪条件,制定符合个性的发展方案,让他们有机会健康、全面地成长。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网络,以青少年所在的社区为工作平台,在社区中发展出一只志愿者队伍,在生活中与这类青少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3、犯罪青少年的犯罪预防主要以矫正和鼓励为主。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再次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矫正行为和心理的偏差在这个阶段固然重要,但是更需要的是社会工作者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营造出接纳、尊重的氛围,使青少年有信心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坚定地回归正途。社会工作者应有效地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侧重对改变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学习文明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提供他们回归正常生活所需的生存技巧,鼓励他们面对社会、走向社会,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同时要对犯罪青少年价值观的改造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人生目标。(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本研究为福建省教育厅社科B类项目(编号:JB12136S)的成果。
注释:
① 陆士桢、王玥著,《青少年社会工作》(第2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P201页。
②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P5页。
③ David R.Shaffer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P61页。
④ 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卷2009年第2 期 P250-252页。
⑤ 胡俊文,《青少年犯罪与预防: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P103-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