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驱动下的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2011-11-02 02:27张斌丁敏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蒙阴县办学条件课程标准

●张斌丁敏

“标准”驱动下的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张斌丁敏

县域教育如何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山东省蒙阴县根据国家和山东省办学条件标准,调整学校布局,实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制定学校管理标准,实现学校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定更为丰富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或者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蒙阴县以“标准”驱动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标准;标准驱动;均衡;教育均衡

县域教育如何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摆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面前的一项严峻任务。山东省蒙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几年来,他们制定一系列“标准”,如办学条件标准、学校管理标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等,并以“标准”为驱动力,初步实现了县域范围内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蒙阴县的这一做法对于各地正在行进中的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以办学条件标准推动标准化学校的建设

蒙阴县是典型的山区、库区和老区,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受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县域内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小学点多面广,布局分散,规模小,危房多,条件差,校舍安全隐患比较严重,基本的教育教学设施、仪器、音体美器材等配备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偏大,教育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相当部分学校课程开设不全,英语、微机、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有的根本不能开齐开全课程。部分群众对此不满意,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外地和条件好的学校就读,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经济负担。而城市学校人满为患,超大班额的班级大量存在,教学资源与就学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也与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城乡学校发展不均衡,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群众意见较大。

针对这一实际,蒙阴县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作出了建设农村标准化学校的重大决策:从2005年起,以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突破口,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危房改造、消灭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结合起来,用3-5年的时间,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建设和内部配套标准的规定,在每个乡镇建设一所能容纳1500-2000人就学的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使3-6年级的农村学生集中寄宿学习,享受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条件。此后,县里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出台了财政投入、奖励扶持等政策。县直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搞好服务指导,推动了标准化学校建设顺利开展。

开展如此之大规模的建设,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县来说,其财政压力可想而知。为了更好地筹措建设基金,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灵活多样的政策。县级财政对纳入规划的标准化学校,按照实际的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350元,其余部分通过上级扶持解决一点,学校布局调整后原有学校资产盘活一点,乡镇财政投一点,发动社会力量捐助一点的办法予以解决。学校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所收规费,一律减免,手续办理一律从简,县财政资金拨付一律优先。

在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规模大,起点高。2006—2009年连续投资2600万元,建成了覆盖所有学校的教育信息网络,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改变了农村学校教学手段落后的状况,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2009年又筹资400万元,统一招标购置了6000多件伙房、餐厅设备和5000张学生住宿用床,完成了农村标准化学校的厨房、宿舍的配套建设任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在这个经济欠发达县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今天,全县已建成教学楼、宿舍楼、餐厅楼46栋,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9929万元。目前,全县24700多名农村小学生已搬迁到教育环境优美、条件配备良好、管理规范、教学质量高的农村标准化学校里愉快学习,占全县农村小学总人数的67%。

二、以学校管理标准提升标准化学校的管理水平

把农村3-6年级的学生集中起来,实施寄宿制,这听起来也许很美丽,但实施起来,却有着无限多的困难。在标准化学校就读的低年级小学生,自理能力弱,自立能力差。如何保证这些孩子的饮食、生活安全,学校面临着重大挑战。挑战不仅仅来自于一天24小时的安全防护,还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习惯:那些习惯了农村生活的孩子们,大都有着诸如不讲卫生、乱放东西、胡乱打闹等不良生活习惯,因此,要维持标准化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必须让孩子们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生活,具有自我管理能力。为此,他们开展了如下探索。

首先,从学生的吃、住、行、医、学、安全、娱乐七条线入手,探索全天候的“流程式”管理模式。县教育局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学生在校一天24小时管理流程》(见下图),对学生实行24小时、全天候指导服务。根据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需要,他们把教师相应分为生活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两类,两类教师对应负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除日常上课外,学习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收看新闻联播和动画片、故事片,欣赏美术、音乐,动静结合,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各种兴趣爱好,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和实践活动能力。生活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在学生生活活动与学习活动交替过程中、在学生入校离校过程中,一律实行签字交接制度,保证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在教师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视野之内,防止出现空挡和无人管理的情况。几年来,全县所有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其次,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了使寄宿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县教育局还研制了相应的学生习惯培养的“标准”,对小学、初中、高中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和内容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以小学为例,教育局制定的《中小学生习惯养成细则》制定了4个方面、11个重点指标、54个主要行为习惯训练点。(见下表)

图一 寄宿生二十四小时监护流程图

表1 小学阶段习惯养成教育细则

根据上述细则,教育局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细化分解到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做到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培养重点和具体要求。为了保障实施,县教育局制订了百分量化评估方案,共有10项综合指标、80个细化项目,每学期进行一次专项督导评估,纳入学校年度综合督导评估成绩,作为评先树优依据。

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制定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自我评价表》、《学生良好心理卫生习惯自我评价表》、《日常行为习惯自我评价表》,并将自主评价表印制成硬质塑料垫板,学生人手一份,置于桌面,时时醒示,日积月累,学生逐步养成了对自己行为习惯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修正的好习惯。学校普遍建立了评价激励机制,成立了专门的学生习惯养成督查机构,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不同方式,每月组织评价一次,将成绩通知学生和家长。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持续的习惯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在走访中所到的每一个校园都是洁净的,偌大的一个校园里找不到一片废纸;踏进学校的公寓里,孩子们的被褥叠放的整整齐齐;窗明几净的食堂里,孩子们有秩序地排队就餐……习惯培养不仅使得年幼的孩子们迅速地适应了学校的寄宿生活,而且,学生们的良好习惯还带到了家里,辐射到了周围的人,以至于长期有着不良生活习惯的家长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变得更讲卫生起来。可见,学校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它还能反过来影响社会的发展,加快社会文明的进程。

三、用更为丰富的标准体系进一步推进教育发展

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当标准化学校用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留住孩子的时候,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农村学校要想吸引住学生,还必须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县教育局的领导清醒地看到,标准化学校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在学习结果上没有显著差异时,所谓的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林林总总的影响因素中,教师素质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要想把标准化学校变成农村孩子喜欢的学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以上两个“必须”也是残酷的现实“逼”出来的。蒙阴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上老化严重,50岁以上的教师占总人数的20%以上;长期以来缺少有效的培训,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满堂灌、机械讲授、题海式的应试训练等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厌学行为时常发生……面对这种现实,教育局从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之使,就开始了相应的行动。他们先后开展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校本教研、高效课堂探索等,上述活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教育局的领导认识到,要想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上去,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只有建立起来相应的“标准”,校长、教师等相关者才能认清各自的责任和发展目标,大家才能齐心合力地朝向共同的目标迈进,教育管理部门才能根据“标准”进行监督和评估,校长、教师等相关者也才能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估。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教师课堂教学标准的制定不同于办学条件标准制定那样容易,蒙阴县的上述两个标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来,但是,教育局领导的有关“标准”的思考却值得一提。以教师教学标准为例。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转变。课程标准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它是基础教育领域开展教学、编写教材、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因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重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的教师之所以出现照本宣科、机械讲授、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不能根据课程标准开发出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展相应的教学评价等。课程标准视野之下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需要教师具有教学评价素养,需要教师具有识辨教材、改造教材、整合教材、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改革那种仍然按照教材内容序列进行机械讲授的教学流程,建立适应课程标准要求的新的教学流程。

当然,把教学建立在“标准”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此处用以驱动教学的“标准”与前述的“标准”并不相同。就办学条件来讲, “标准”的作用在于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就行为习惯培养而言,“标准”的作用在于规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讲,“标准”即“课程标准”的作用不是实现教师教学流程的“标准化”,也不是给教师提供一套工作与生活规范,而是让教师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从最终的学习结果出发,把教学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经过几年的建设,蒙阴县的标准化学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的孩子不再一窝蜂挤向县城的学校,标准化学校成为能够“留得住”农村孩子的地方。目前,他们正在不断朝向教育改革的“深水区”迈进。“标准驱动”的探索,必然带来日益丰富的“标准”体系的建立,而日益丰富、不断完善的标准体系最终将会使标准化学校成为农村孩子值得骄傲、喜欢、能够与城市孩子一样取得优异的学业成就的地方。

四、几点启示

(一)均衡发展必须注重教育教学质量

均衡发展不仅表现在“输入”即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上,还表现在“过程”即学校管理、教师教学上以及“输出”即教育结果上。当前,人们比较关注“输入”、“过程”层面的均衡,而对“输出”的均衡重视不够。蒙阴县的实践还不完善,好在他们开始重视“输出”层面的均衡。事实上,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课程标准作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它本身代表了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而且是底线标准,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都必须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学业水平。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都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中,评估均衡发展的标尺不只是办学条件标准,课程标准作为一个重要的质量标尺是不能忽视的。

(二)要重视“标准”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标准”首先有助于分清责任。蒙阴县在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中,办学条件标准的达成完全是政府的责任,学校和教师都不承担这一责任。当政府将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的学校建设好交付给学校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必须承担起提高管理水平、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办学水平的责任。在此方面,政府尽管也承担一些责任,比如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各地经验的交流等,但相对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说,政府承担的并不是直接责任。标准的作用还表现为有利于监督和评价,这是干事创业、追求卓越的表现。把一件事情的标准事先公布出来,有助于相关人的监督和评估。比如,蒙阴县政府公布办学条件标准,可以使老百姓有效监督政府的行为;而学校管理标准的公布,则有助于政府有效监督和评价学校。标准的第三个作用是有助于相关者的合作共为。如学生习惯养成标准公布之后,这不仅使教师知晓如何教育学生,也使得学生自身明白了可努力之处,还使得家长等相关人士明白了如何致力于学生的习惯养成。标准的公布有助于大家齐心合力共同完成这件事情。

(三)办学条件的改善是政府问责学校的前提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政府往往会问责各中小学学校,看看中小学是不是实施了课程标准并达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学业水平。作为各级政府,问责学校无疑是有权力的,也是有依据的。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问责讲究责任对等,即学校只能承担它应有的责任,对于学校无力或者不该承担的责任而问责,就会使问责失去应有的意义。问责还讲究公平性,如果政府自身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而去问责学校——特别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是学校担负责任的一个必要条件时,所谓的问责也同样会失去应有的意义。蒙阴县首先履行了政府的责任,按照办学条件标准对学校进行了建设,满足了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学校的问责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在问责必然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当前最为紧迫的是政府应首先履行自己的职责,尽快按照《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改善各中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四)“标准驱动”的含义并非只是实现学校办学的“标准化”

制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按照该标准建设标准化学校,是实现农村中小学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均衡发展不只是办学条件的统一改善,还包括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改善。在此方面,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层面基本的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它在促进农村中小学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不同于按照《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含义是在学生学习结果上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底线要求,至于学校如何实现这一结果,并不要求教师按照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教育手段来实现。因此,蒙阴县所提出的“标准化学校”,其最初的含义指的是办学条件的标准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他们所采纳的“标准驱动”策略则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如标准驱动下的学校管理,目的是给学校基本的规范,而课程标准驱动之下的高效课堂建设,则是让教师具有课程意识,走出照本宣科、机械讲授的传统套路,从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的角度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

[2]山东省教育厅.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2008,5.

[3]柯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论文.

[4]张斌.“课程标准”含义的演变与解读[J].教育学术月刊,2010,(6).

[5]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博士论文.

(责任编辑:刘君玲)

张 斌/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丁 敏/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蒙阴县办学条件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含羞草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省级家庭农场系列之
——蒙阴县蒙林家庭农场
蒙阴县金崮园家庭农场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证研究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在标准化学校建设中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