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毓珣
普通高中新课改必须基于当下普通高中的实际
● 王毓珣
适应本是一个双向问题,然而,在普通高中与新课改关系的理解上却被单纯理解为普通高中对新课改的单向适应。事实上,普通高中新课改还存在一个适应当下普通高中实际的问题。走访显示:普通高中新课改在很多方面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基于当下普通高中的实际,明显存在适应不良问题:教材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课时不够问题较为普遍,教材衔接存在脱节现象,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尚未真正理清,教材与教辅、教学资源脱节现象明显,新课改对学校、教师、学生情况均有所高估或忽略等问题,并在归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条改革建议。
普通高中;新课改;当下;实际;适应
“适应”(adaptation)一词本包括双向适应:即主体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主体改变环境以适应与满足自身需要两方面的内容。可见,适应本是一个双向而非单向的问题。然而,当下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却只强调了普通高中对新课改的适应,而部分忽略了新课改对普通高中也有一个适应问题。也就是说,普通高中新课改必须基于普通高中的实际,否则,势必会出现适应不良问题。基于此,笔者选择天津三所中等偏上的普通高中进行了走访。逻辑是假如普通高中新课改在适应天津中等偏上的普通高中实际上还存在不良问题,那么就更难适应中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普通高中。
这次新课改本意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这一现状虽然有所改观,但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是有的科目或有的科目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比老教材更难的问题。例如,英语现在每个模块都需要学生掌握50-200个新单词,加之没有明确划分单词掌握等级,不仅令教师备课无从下手,而且令学生望而生畏。在难易控制上,存在高一教材较初二、初三简单的情况,而高一听力又存在较高二听力难的问题。再如,高中语文的文言文也存在过难问题。
二是普遍存在难易不均的问题。这种难易不均,一方面表现为高二任务重,难点多。另一方面表现为理科重文科轻。走访中许多学校反映,目前理科出现了差生增多现象。例如,物理教学要求把时间花在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上,留给解题操练的时间只能更少,由于进度快,重复少,特别是应用规律的课时很少,造成一些学生在掌握物理必修一、二基础上明显薄弱,少数学生出现掉队现象,甚至有的在中途就已经放弃物理学习。在选修3-1、3-2结束后,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三是新教材有的地方不够严谨,新教参还有错误。例如,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21页第3题,用列车时刻表求列车的平均速度,应是平均速率,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两者是有区别的。再如,选修3-4的教学参考书第54页关于单色光在平行玻璃板间侧移量的推导,就出现了错误。
这次新课改本意在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然而,这次的普通高中新课改:一是在科目上并没有取消任何原有科目,相反却增加了一些新科目。例如,《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体育与健康》中的健康等。
二是在一些老科目中删除了一些内容,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加的比减得多。例如,《语文》就要求在有限的课时下完成“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与口语交际”两大部分内容。《生物》则在删除个体发育、水盐平衡、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等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生命系统的层次、细胞凋亡、萨顿假说、拉马克观点、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很多内容。《音乐欣赏》在每周只有1节课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200多首歌曲。《地理》则在初中4本教材的基础上加上了高中必修3本,选修6本。
三是采取模块化编排,这些模块知识面更广、容量更大、过于零散、高浓缩且存在跳跃现象,并没有降低难、繁的问题。这种编排方式线索不清、逻辑性不强,不适合学生自学与探究。例如,《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涉及五大事件,多达8页,时间横跨1919-1936年,要求2个课时完成。经济史则遗漏了十分重要的一条鞭法、初税亩等重要内容。
四是将原来两到三年的教学内容压缩至一年半完成,没有一所学校在高考压力下,敢降低教学深度与难度。面宽了,深度、难度又不敢减,不增加负担才怪了。
五是有些内容重复设置。例如,选修1化学与生活的第一、三章就与选修5的有机化学、选修4的化学反应原理等存在重复设置的问题。
此外,学农学军与放假等均占用一定的课时,再加上现在的高中生在初中并没有打下良好的系统化的知识基础,尚需要高中教师补课等。这就使本已紧张的课时更加紧张,最终导致主课普通加课。根据调研,语数外一般每周加课达2-4个课时。史地政、理化生等一般每周加课1-2课时。
一是表现为初高中科目脱节。一方面,表现在科目学习安排上的脱节。例如,《历史》在初中采取开卷考试,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打下良好而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升入高中后,在学习专题史中教师不得不随时补课。再如,《生物》在初中二年级已经结束,到高中二年级才开设,中间停了2年,等到高二学时学生已经将初中所学内容忘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表现为教材因出版社不同而存在的脱节。例如,《地理》,初中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而高中用的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教材,导致有些内容衔接不上,需要教师补课。
二是表现为教材编写逻辑顺序有问题。例如,《哲学生活》先讲唯物与唯心,后讲物质与意识,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再如,高一英语听力有些语段过难、过长,到了高二有些又偏短、偏易。再如,《生物》在遗传与进化部分,采取了依据时间顺序来编写,将孟德尔遗传定律放在减数分裂之前讲,使学生难以理解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还有物理教材编写是学完了电学再学力学,这就导致学生对动量的综合问题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三是表现为安排上的不合理。这种安排上的不合理有分配不均问题。例如,物理选修,高一只安排选修3-1,高二则安排了选修3-2、3-4、3-5三册。还有顺序任意调整。例如,天津统一将《思想政治》课必修课的原有顺序打乱,要求依据必修 1、4、3、2,即《经济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顺序安排教学。这种将《哲学生活》提前导致部分学生听不懂的问题。
无论你承不承认,高考与普通高中新课改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高中教育的任务有二:一是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一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到来,其第一个任务越来越凸显。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现象愈来愈清晰。令人遗憾的是,此次新课改并没有真正理清与高考的关系。其一,表现为高考的改革没有达成与新课程改革的同步,明显存在延迟性。这一延迟使许多高中教师在习惯于原教材难度的情形下不敢在教学中降低难度,生怕成为“南京第二”。其二,表现为地方明确规定高考考“必修+选修几”的问题。这就变相将部分选修转换为必修,将大部分选修改为不修的问题,严重扭曲了设立选修课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目的。
从科学的角度讲,新课改作为一项实验本应该选择若干实验区先期开展实验,并有一个科学的实验及推广过程。然而,此次高中新课改却是在全国首批实验区尚没有完成实验的情况下仓促展开。这就导致了一是教材与教辅脱节。目前天津的教材选自六家出版社,分别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语文》、《数学》、《生物》、《化学》、《历史》、《思想政治》、《物理》等,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地理》、《信息技术》,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美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音乐》、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的《英语》、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通用技术》。然而,这些出版社大多没有来得及编写与出版和教材配套的教辅。因此,现在许多学校选用的教辅是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势必导致了教材与教辅不配套、教材简单而教辅难等问题的发生。
二是教材与教学资源脱节。新课程、新教材、新内容、新教法、新学法、新技术、新评价……这给本已经压力沉重、疲于应付、身心疲惫的高中教师无形中带来了巨大的适应压力。据调研,当下的高中教师除了每周要上10余节正课之外,周六还要补课,不少教师还要看晚自习,备课、辅导、作业、考试、班级管理、教研、电教、科研、参加培训或学历进修等。这些已经令高中教师几乎成了世上最忙的人。面对新课改、新教材,他们没有时间博览群书,没有时间认真备课。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由于教育部没有规定新教材出版者必须建立相应的网上教学资源库等,所以靠卖教材赚得盆满钵满的出版社乐得逍遥,很少负起责任,承担起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工作。与之同时,市与区县教研室也没有采取分工负责,集中力量,大力组织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工作。调研结果显示,只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针对其出版的英语建立了比较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库,深受高中教师欢迎。其它出版社均没有建立相应的资源库。
此外,这种教学资源脱节还表现为由于许多高中长期以来没有重视图书馆建设,参考资料极度短缺。
一是表现在新教材设计的许多实验对硬件要求过高。事实上许多学校实验器材缺乏、实验经费拮据、教师实验能力较差……出现了教师单纯用嘴讲实验的情况。例如,物理教材没有对“做一做”实验进行级别区分,学校陷于两难之中。不知那些必做,那些可以选做。化学也存在没有明确规定哪些实验是必须学生分组自己操作,哪些实验只需要教师演示即可的问题。走访中,三所学校的生物教师也反映约有1/2的实验与野外调查做不了。例如,野外生物的种群密度,就难以进行。
二是表现在有些教材对一些小学校每一学科教师人数的忽略。事实上,在一些规模不大的高中,音乐教师只有1人。可以想象,只有1名音乐教师既要上必修的 《音乐欣赏》,又要开设 《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5个选修模块怎么可能?
三是表现在新课改对学校可用教室数量的高估或忽略。例如,在走访的学校中,教室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富裕,甚至有l所迄今尚无专门的美术教室。可以猜想,假如一所高中全面开设选修课后,需要大量专用教室,当下的高中教室能够达到要求的太少了。
四是表现在新课改忽略了高中的班容量。据调研,3所高中的班容量,少则 50余人,多则80余人。这无形中增加了实施新课改的难度。
也许是绝大多数的教材是由高校的专家学者编写的。这些编写者完全高估或忽略了教师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事实上,这次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做到能教1门必修课,能上若干门选修课,还要能带综合实践活动……这些要求高出了当下高中教师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例如,理化生教师的实验能力与水平其实远远不能适应这次新编教材的需要。音乐选修要求音乐教师几乎是全能的音乐家。美术选修要求教师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无所不能。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高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指导能力,其实有的教师自己都不会研究性学习,怎么去指导学生开展此项活动。
还有新增加的 《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体育与健康》中的健康等课,走访的学校均反映缺乏这些课程的专业教师,开设困难。体育与健康课的健康部分,有的学校只好请校医来勉为其难。
此外,这种对教师能力与水平的高估还表现在:对高中教师新评价能力、学分认定能力、选修指导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班与行政班的管理能力、成长记录手册的记录能力、校本教研能力、校本教材编写能力、综合素质评价能力等等的高估。
当下,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是就近入学、均衡发展,但是高中却明显的分为三六九等。高中生差异明显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次编写的新教材几乎是基于所所高中都是重点高中,所有学生都是高材生的前提下编写的,对学生的这种差异估计不足或有所忽略。所有教材均假设学生在初中学习优异。现实的学生情况:一是有的高中学生入学成绩很差,教师不得不抽时间去为学生补习一下基础知识。二是3所学校的学生均反映面对压缩化了的知识,没有消化与练习的时间。三是新教材大都存在知识的难度减了,但广度与宽度却大幅度增加了,导致学生疲于奔命。四是新课改要求做到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实际上,三贴近一缺时间,二乏经费,再加上学生安全问题,只能是草草了事,形同虚设。五是新课改希望个个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自己学,他不会学;让他参与合作交流,他不会交流,合作交流已经演变成了少数优秀学生掌握话语权的舞台;让他分析与解决问题,他不会去利用已学的知识、可用的时间与设备等,分析与解决问题。加上,众所周知的班容量大。这就使新课改步履维艰。例如,据一所高中的物理教师调研,100%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后教师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15%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50%的学生感到较困难,只有35%的学生感到较轻松。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
此外,新课改还将以往的毕业会考改为学业水平考试。这与毕业会考换汤不换药。加之,此次还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部分挂钩。许多学校反映,这将高考的压力转至高中各个年级。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重了。
还有,新课改对配套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事实是这些环境一没有同步建立,二也没有达到新课改期望的水平。
——对我国普通高中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尤其是在已经开展高中新课改的省市进行专项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争取将高中新课改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土壤之中。事实上,普通高中新课改只有植根于中国普通高中现实的土壤之中,才能做到土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制定严格的普通高中教材审定标准与选定标准。设立普通高中教材审定专家委员会,加强教材审定力度;各省市自治区成立普通高中教材选定专家委员会,提高教材选择的科学性。抓紧制定严格的普通高中教材审定标准与选定标准。教材审定与选定必须严格执行利益回避制度。普通高中教材审定专家委员会及教材选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应由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专家、教学研究专家、教材专家、一线教师代表、高中学生代表等组成,必须严格根据审定标准或选定标准审定或选定教材。
——加强对入选教材出版社的后续管理。一是要求入选教材出版社必须进一步面向教材使用者广泛征求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抓紧时间组织力量及时修订教材。对教材修订不力者,禁止参与教材投标、编写、出版与发行工作。二是务必要求入选教材出版社必须建立入选教材教学资源网站,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便教师与学生参考。例如,外语研究出版社建立的与高中英语教材配套的英语学习资源库就深受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好评。
——充分发挥各省市教委(教育厅)的教育资源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教研室的作用,加大教研力度,建立公有共享的教研网站。各省市教委(教育厅)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逐渐达成教育资源公有共享。例如,天津为了解决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难、教师不够等难题,由市教委统筹,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了选修课空中课堂,已经在2009年秋季推广至60所示范性高中,并至2010年秋季将空中课堂由全市60所示范高中校扩展至全部普通高中,实现全市范围内选修课的优质资源共享。
——各省市教研室将高中新课改科目教研任务细化,具体下达至区县教研室、学校教研组。接到教研任务的学校统一组织力量,就本校接到的教研任务,搜集资料,分组备课,并将教案、教学参考资料、习题等上传至省市教研网站,供本省市高中教师分享参考。
——建立基于高中新课改的高考制度。鉴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中新课改必须伴之以相应的高考制度。当下已经进入高中新课改的省市虽然依据高中新课改虽然对高考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但仍不理想。例如,有的省市明确地将选修几列为必考内容,就必然会出现“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因此,高考制度必须基于高中新课改的情况进行必要调整。例如,一年可以采取考4-6次,以最高分申请高校;每门学科均占150分,其中,基本分考必修内容占100分,能力分考选修内容占50分;高校招生只能要求四门学科的高考成绩;高校各专业可以明确规定考生哪门学科需要提供必修成绩,哪门学科需要提供必修+选修成绩等。
[1]王毓珣.天津市普通高中教师适应新课改情况调研报告[J].天津教科院学报,2010,(3)
(责任编辑:张 斌)
王毓珣/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