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同和
用规范与特色铸就质量
● 牛同和
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学工作持之以恒的重点工作。它是学校教学工作规范的基础与前提,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建立定期检查与随机督查相结合的制度。在继续落实好期中期末教学常规集中检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并落实了教学常规日常督查机制,成立了业务干部、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常规督查组,随机深入教研组、班级检查教学常规落实情况。开学初、期中、期末各学科督查组对计划、作业、备课等各项常规进行集中全面检查,过程由学科主任带领学科督查组对课表执行情况、教研活动等进行随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同时对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整改,对问题严重的实行督查通知单制度,并纳入工作考核,确保了教学常规制度的严肃性,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建立岗位目标与等级评定相结合的制度。根据上级和学校教学常规工作要求,对不同学科、不同项目提出了具体目标,既有时间数量要求,更有质量要求。对教师教学计划、备课、质量分析等教学常规实行了等级评定,确保了常规工作有落实、有成效,杜绝了常规工作形式化、任务化。比如教学计划,严格要求老师按照学校制定的学科计划制定本人的计划,教研主题与市教研室、学校统一,突出个人与所教班级特点,拒绝雷同现象。学校根据这样的要求来检查老师们的计划,并按计划的制定情况分为三等,对不太完善的计划继续进行补充,使计划真正起到了谋划指导学期工作的作用。
建立阶段重点强化与长期落实相结合的制度。教学常规落实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但就具体的某一项来讲也离不开阶段性的重点强化。学校分阶段确定教学常规落实督查重点,开学初以各种计划的制定为指导重点,过程以集体备课、单元观摩、单元过关为重点,期中期末以作业为重点。各学科常规督查组围绕不同阶段的检查重点进行评比检查,做到了督查与指导结合,典型引领与通报整改结合,团队(教研组、年级组)与个体考核相结合,确保了将各项教学常规落实到位。
建立干部示范带动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干部成为教学常规落实的典范,业务干部深入教研组参与集备、听评课、专题研讨等活动,每人每学期为全体教师或学科教师作一次专题讲座,引领带动全体教师落实常规,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学校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教学常规管理,除了业务干部加强督查外,当天值班干部至少一次全面巡查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出勤、常规工作落实情况,并做好巡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填写督查通知单,抓好情况核实与整改,严格的管理规范了学校各项工作。
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影响它的因素是众多的,但扎实的过程管理却是最重要的。
抓好单元过关,确保关关落实。各教研组分工协作,集中研究,统一命题形成单元过关题库。各学科各年级根据教学进度统一组织单元过关,做到了测验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时间统一,确保了单元过关检测真实反映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教研组、教师个人认真做好质量分析,对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反复练习,强化训练,确保了所有学生过关,并有所提高。
抓好目标检测,确保项项落实。各学科依据学科特点确定了教学目标测查项目,提出了各项目日常训练要求、目标、测查方式与时间安排。学校对各项目每月一次测查,督促教师和学生抓好日常训练,以小步子促进大成效,为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例如,数学学科设置了计算、口算、解决问题等多个项目,每月一次测查,使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落实于教学过程中,并在不断调整完善中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
抓好培优转弱,确保人人落实,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实现了教师人人参与,学生人人受导。各学科、每位教师注重课内鼓励关注,课后辅导帮助,家校共同携手,抓好了学困生转化工作;借助课内外分层练习与作业、校内外各类辅导与竞赛,做好了优秀生的培养工作,在促进各类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保证了各类竞赛出成绩。
抓好跟踪指导,确保班班落实。对于同级部差距较大的班级,学科主任会同教研组长与任课教师、帮教教师一起分析原因,拟定教学改进措施,并抓好落实。日常教学中,做好跟踪指导工作,尽量缩小差距,促进了各班之间的均衡发展。有的班级,由于教师新调入不熟悉教学的目标要求,学校就安排业务干部、教研组长一起解读课标、借助集体备课观摩,使其把握教学的规律与要求;有的教师,因为组织教学能力欠缺,学校就安排同级部骨干教师结对,通过听评课等多种方式进行帮教指导;还有的教师,因为年老体弱精力不足,学校就安排班主任加强后进生谈话交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做好学生家长工作……针对性的跟进指导与实效性的具体措施,实现了学科、年级、班级间的均衡发展。
研究可以解决问题,研究可以提高效益,研究可以促进发展。学校整合教科室、教导处教育教学研究功能,不断优化教学研究的内容与形式,使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需要,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同时,收获了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创出了学校的研究特色。
研究内容化整为零——开展问题研究,让教师人人能够研究。几年来的教育科研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师缺少的不是研究的欲望与热情,而是缺少研究的知识与技能,不懂得从何处入手进行研究。于是,我们在加强教师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培训的同时,将学校承担的科研课题进行细化,化整为零,开展基于学科教学的问题研究,让教师感到我也可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进行这样的研究。围绕“落实有效教学理念,构建优质高效课堂”这一专题,结合学校承担的市级以上研究课题,我们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与困惑的问题,由教导处、学生处进行汇总,教科室组织干部、骨干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类、筛选,汇集了一些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若干小问题,形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库”。“大课题”转化为教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小问题”,老师们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也能研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托教研组、年级组成立了以骨干教师为组长的20余个问题研究小组,将“问题库”中的问题分解落实到不同的教师团队,以小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攻关研究。这样,学校课题组就下设了以“小问题”为研究内容的若干个子课题组,问题研究小组与教研组、年级组有机融合,基于基层的教研组、年级组活动有了研讨的主题,实现了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和谐统一,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珠海路小学成为现实。
研究形式化繁为简——开展叙事研究,让教师人人爱上研究。叙事研究是一种朴实、原本的研究方式,尤其是对于研究成果的呈现,由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研究报告、论文变为书写教育教学感悟的叙事短文,行文的格式变得自由,行文的内容不一定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字数上更是可长可短,只要是教育教学实践感悟,从中有所启示即可。于是,我们将叙事研究移植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各问题研究小组的教师加强集体备课研究,针对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留心各种教育教学事件,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及其处理的方式与效果,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并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为问题研究积累材料。为让教师走进叙事研究,我们组织了教育叙事专题培训,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具体案例分析,让教师产生我也要进行叙事研究的冲动。实践中,我们从典型引领到人人参与,既有时间与数量的规定,更有质量与评价的要求。学校利用教师例会时间,开设教育叙事论坛;利用学校《简报》与网站,专题刊载教育叙事;积极向上级网站、报刊推荐,发表优秀叙事文章;分类择优汇总,出版《用故事传播教育思想》专著。这些措施,既加强了教师间的成果交流与共享,更使教师体验到了叙事研究的成功与快乐。
研究成果集腋成裘——开展专题研讨,让教师人人体验研究的快乐。为把每位教师、各个问题研究小组的实践感悟、问题解决策略等转化为课题研究的成果,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科专题研讨活动和校级专题研讨活动,总结推广研究的成果。业务干部指导各“问题研究小组”对教师积累的叙事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总结研究的收获。分管学科干部汇总本学科“问题研究小组”成果,提炼出学科研究成果,选取成功做法作为学科专题研讨与交流展示的内容。学校按承担的课题,对各学科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各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与工作报告,并在全校进行展示、推广。这样,各攻关组小问题的解决达成了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全体教师的参与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益。专题研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课堂教学观摩,有叙事、案例、论文评选交流,有师生现场与作品展示,也有对困惑的解答与问题的争鸣。研讨中,老师们掌握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与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集体成果中看到了自己研究努力的影子。专题研讨成为了老师们继续深化研究的加油站。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学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研究,落实有效教学理念,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以优质高效的课堂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总结课堂教学研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学期学校进行了各学科 “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效显著。
确定模式,掌握要领。暑期,学校业务干部带领骨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实际,结合地市两级教研室推广的教学模式,总结提炼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各学科“主体探究”教学模式。开学后,通过全体教师会使教师明确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借助学科会议认真学习研读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掌握其操作要领,领悟其变通方法;依托教研组活动研究学科模式在相应年级的实施策略。学习过程中做到了学习基本模式和学习各学科 《课程标准》、《学校教学常规要求》及现代教育理论结合起来,并做到灵活运用。
听课摸底,分类推进。为提高模式研究的针对性,各学科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听课摸底,按一定比例划分为优秀、达标、基本达标三个等次,为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依据,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层次教师实施教学模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学校分类推进,加强了对各学科基本操作模式的研究。首先,突出业务干部引领作用,设计教案,上研讨课,进一步修改、完善基本模式,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专题培训,明确各学科教学模式指导思想、操作要领,学会应用模式进行备课、上课;其次,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动作用,提供应用教学模式的课例,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细化教学流程,为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和参考的教学方案,尽快地把握了教学模式的本质。再次,依托教研组推进全体教师对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在规范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观摩的基础上,落实了教研组全体教师每日20分钟说课制度和 “一课多人上与一人多次上”制度,使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既有多样的载体,又有充裕的时间。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学科在认真学习运用基本模式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丰富、提升了基本模式,提炼出了基本模式的变式。同时,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利用单元观摩等形式实现对教学模式的个性化打磨,并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分类推进的同时,学校重视培植各学科课堂教学骨干,选拔出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反复磨砺锤炼,打造学科带头人,壮大了学校名师队伍群体。
研讨比武,总结推广。学校组织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层次教师的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学习,使每位教师掌握了基本模式。为总结升华研究成果,组织了校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展示会,借助名优教师课堂教学、各学科教学模式与教学案例评选交流,多形式展示推广了研究成果。为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学校搭建平台,分层次组织教师开展了学用基本模式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技巧。研究与成果推广过程中,学校注重做好常态课跟踪督查与指导,真正使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于每一位教师,落实于每一节课。
规范化的教学夯实了质量的根基,特色化的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继续秉承“规范 特色 发展”的理念,落实全覆盖逐点透析式管理模式,打造学校品牌,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与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张 斌)
牛同和/胶南市珠海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