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1-08-15 00:49叶福英
中学语文 2011年36期
关键词:易中天实词义项

叶福英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高效地给学生传授文言知识,让他们学好文言文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1.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情境。

《兰亭集序》是一篇清新朴实、语言流畅的名篇。其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骈散结合,韵律和谐。如果教师上课时只是介绍时代背景、作者,串讲课文,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这样设计导语:

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吗?他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地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哪位同学知道他要什么?对!他说:“我要‘兰亭’真本,让它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此后传世的“兰亭”是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让学生看课本插图)你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2.穿插故事,改进教学

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后,全国掀起了一股读《论语》,品《三国演义》的热潮,于丹、易中天的成功,给予了我们语文老师很大的启示。当代语言、诙谐说法、人性品读,是易中天“麻辣史学”的关键词。“现代问题+论语片段+寓言故事+通俗道理”是于丹《论语心得》的配方。为什么厌恶文言教学的年轻学子却喜欢易中天、于丹呢?尽管文言文教学不等同于说史,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也不一定非得这般“麻辣”,但易中天、于丹的成功之道终归是为语文教师打开了另一扇窗。

3.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并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

二、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

成语源远流长,大多是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代诗词及文言语句中发展演变而来的,它的构成成分和构成方式极其稳定。它保留着古代汉语的许多词汇及语法,同时成语又具有形式精炼、内容丰富的特点。对成语意思的把握和理解,往往来源于对字词的解释。而成语的字词中又包含了大量的古汉语义项,这些义项又有许多与课内古文字词的构成同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因此,从掌握常用的成语入手,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条捷径。

1.借助成语来分析古今异义

古代汉语很多实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大多数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等,因与现代汉语的解释不同,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容易记住;但如果能巧妙借助成语,问题就简单多了。如文言实词“池”,文言文中一般作“护城河”解释,因与今义“池塘”相去较远,学生不易记牢;但如果我们举出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学生只要略一思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又如实词“臭”,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气味”,比今义“难闻的气味”范围大些,学生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望文生义;但借助成语“乳臭未干”来帮忙,答案也就出来了。

2.借助成语来掌握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很多实词都有不同的义项,如何掌握这些义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但如果能借助常用成语进行归纳,就容易多了。如文言实词“兵”,它有“兵器、武器”、“军队、士兵”、“战争、军事”、“用兵的策略”等义项,如果我们分别用“兵不血刃”、“兵临城下”、“兵连祸结”、“兵不厌诈”来加以解释印证,“兵”的几个义项就很容易记住了。

三、以诵读创设语境,培养语感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是以教师串讲为主要方式。殊不知文言文跟口语差别太大,不背诵,不记住这些跟口语不同的特别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法,就没有学会文言文,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以诵读为手段创设课堂语境,培养学生的语感。

1.在诵读训练中正音正字

读准字音是文言诵读的起码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范读给学生正音正字,或者从学生的试读中发现他们有哪些字音没有读准,然后纠正。要认识易写错、读错的字,除了督促学生勤查工具书以外,在诵读中辨析字形、字音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例如:“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是“智”的通假字,学生如按照“智”的读音读熟这句话后,就不会忘记“知”是“智”的通假字了。

2.在诵读训练中正确划分句中停顿

古人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的,虽然我们课本上的文言文已经加注标点表示停顿了,但是其中有些句子太长,一口气读不完,这就需要我们在诵读中找准句中和句间停顿,一是便于理解文章,二是为了换气需要。例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学生试读时可能出现两种读法:1.“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1)句的意思是“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孙,一代一代作国君吗?”(2)句的意思是“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他经常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做国君吗?”什么叫做“经常生育子孙”?学生通过这两种读法的比较,就明白第一种读法才是正确的。

3.在诵读训练中体察语气

仔细体察语气,就能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读法不同,语气不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就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王纳谏》中,对邹忌提出的问题:“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它的妻、妾、客都做了回答,妻、妾用的是一种反问语气“徐公何能及君也?”我们在朗读时不自觉的就会加强语气,从中体会出邹忌的妻、妾对他的挚爱。而客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语气是平淡的,包含着一种应付口气。再比较妻、妾之话,妻之话多了三个字:“君美甚”,我们如果在“甚”字上加重语气,就不难体察出妻对邹忌的爱较之妾又深了一层。

4.在诵读训练中疏理层次

文言文要很好的理解全文的内容,就必须把层次理清楚。除了运用词语的承接等关于文章的篇章知识外,还可以从语气、语义中探寻文章的脉络,最终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烛之武说的那段话,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多读几遍后会发现,烛之武对秦是否应该亡郑做了三个假设:1.亡郑——对秦——无利、有小害,2.舍郑——对秦——无害、有利,3.亡郑——对秦——无利、有大害,以此,我们可以把这两段话分为三层: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邻之厚,君之薄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3.“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唯君图之。”这有助于我们对烛之武的游说技巧的理解——利用秦晋矛盾,离间两国。

5.在诵读训练中培养语感

诵读的核心是培养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的灵敏的感觉、感受和丰富的理解,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文言文要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这种语体变成自己的语言习惯。而语言习惯来源于听和说。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用出声的读的同时进行“听”“说”训练。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做到口熟,要通过反复读,把课文的语句“录”在学生的记忆中。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使文章中的语言的要素、句式、情味、气势等在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进而产生语感。

四、讲授系统性规律性知识,注重学法指导

任何一种知识都具有自身的结构体系,系统性的教学符合认知的规律,具有科学性。就如同语文教育从初级阶段的汉语拼音和汉字的认读,慢慢到组词、造句,再到成文的一步步系统的识记与能力的培养,文言文教学也应当具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并且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减少学习认知中的机械性与盲目性。

1.基础知识的系统性

文言文教学涵盖着众多古代汉语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在进行知识点传授时,应当注重知识的整理,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并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养成知识整理的习惯。初中古代汉语知识涉及以下三大类:实词、虚词、句式。实词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大现象;虚词初中一般考查“之乎者也已以其尔而安哉”,句式只涉及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三类。教师在讲授当中有意识的分类进行归纳,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

2.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提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学生文言文的学习难点之一是文言文的翻译。常常是了解字词的意思却不知该如何连词成句,其中虽不免有学生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较差的缘故,但也有学生缺乏译写的技巧这一缘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翻译技巧的学法知道于实练。

3.强化思维训练,注重细节设计

教学是以一种范例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以创意的细节设计引领学生欣赏文章,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以达到过程与方法的能力目标。

猜你喜欢
易中天实词义项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初中文言常用实词确定的研究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朋友当如是
不识易中天
易中天 要想伟大复兴 必先百家争鸣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