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芹
叶澜教授在论述教育改革时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适应现代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生命课堂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活动。构建生命课堂,激发生命活力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就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和谐的课堂生存环境,为受教育者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语文的生命课堂要求语文教学更好的回归培育人的本体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就教师来说,不再是只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教书匠”,而是一个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反馈的教育者。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
传统的那些如老黄牛般务实、认真的老师,把认知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他们精心备课,充分预设,课堂上滴水不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考试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课堂上我们看不到“人”,只看到教案;看不到智慧,只看到答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至于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那是次要的问题。这就使学生失去了思考、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视为最主要的认识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这种教学让语文课堂失去了制造生命力的价值。
(一)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以及课本作者情感思想的融合,是生命和生命的交流,灵魂和灵魂的对话。在构成“教”与“学”的教学体系里面,老师应该精心组织引导,细心启发点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并由此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从而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而且学生能独立去探究和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管理能力,能有效地避免教学“千篇一律”的情况。
师生参与互动,是课堂活力的展现。课堂上,老师灵活地设计出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探讨的教学方案和内容,制定一些适合学生课堂发展需要的教学环节以及思路,培养和鼓舞学生的勤于思考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冀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堂好课,不能仅看教师表演得多么精彩,关键得看学生自主参与面有多广,参与程度有多深,教师怎样通过设疑启发,引导点拨达到激思、激趣、激创的目的。例如,在上《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安排两个讨论组,对触龙和赵太后这两个不同的人物进行辩论,一组为触龙这个角色,另一组为赵太后这个角色,辩论内容为互相站在这两个人物的角色来说明触龙要怎样才能说服赵太后,这可以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清晰本文的思路还能充分领略古代政治家的论辩艺术。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最大程度地激起,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得以调动。
(二)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源于教师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
教育界关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议颇多,一个讨论的焦点是语文教学要不要积极回归语文教育的本体。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它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再思考。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快乐智慧、充满浓郁的人性关注、包含极强的生命呼唤的。循着“人文情怀”的主题漫步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闪烁着生命光泽的篇章。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生态度;积极规划,追求高尚的情操与境界;感悟生命真谛,使生命充满意义,实现人生的真、善、美——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倾力的人文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多种形式的人文主义教育,将会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完善人格、提升生命的意义和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丰富的资源,用优秀的作品唤醒学生的心灵。注重教会学生从文本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沁园春·长沙》是领袖人物青年时期激情澎湃的生命宣言;《赤壁怀古》是心怀天下的政治家在遭遇挫折后的豁达;垂死之际仍扑向镀金十字架的葛朗台,他的生命就是一堆破铜烂铁;面对敌人的威逼仍矢志不渝的文天祥,他的生命就是对国家的坚守。通过学习,我们能让学生崇尚陶渊明的宁静淡泊,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生命本无贵贱之分,但对人生的选择不同,生命的价值也就不同,教会他们把自己的命运连同他人、社会、人类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才会真正找到生命价值。
(三)语文课堂应注重探究研讨,以唤醒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这样的教学才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
国际上把教育分为四个层面: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创造教育处于最高层次的地位。他们普遍认为,能产生创造的教育才是持续有效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教育作为人道主义的事业,创新教育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关注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生命课堂倡导探究、研讨的教学方式,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实践能力,使他们积极思考,深度思维,他们的发现能力和创造个性也在学习中得以发展。生命课堂注重自主感悟,注重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内化,注重对事物的重新组织、选择和建构。教师若能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话题让他们去探究、研讨,能在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
我们在教学中谈尊重生命,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有生命的教学”,首先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应试的各种训练。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在校的高中生知识面、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一些问题也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机械的讲授灌输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学生比较擅长对各种问题进行追根究底,寻求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教师要以关注学生个体感受的情怀面对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每一个新发现、新见解,并给予积极评价和热情赏识。即使学生的某些观点失之偏颇,或是错误的,也不可漠然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