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内,着眼课外的语文思维能力训练模式

2011-08-15 00:49杨显龙
中学语文 2011年36期
关键词:莲叶随文荷塘

杨显龙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任务不仅仅是识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理解、思维、运用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立足课内,着眼课外,开展语文思维能力的训练呢?

一、富有诗意美感的激情训练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激发,往往是思维个体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充分发挥的结果,而最佳心态的形成又往往是在班级良好的教学情境下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促进思维训练的优化,首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这样,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思维交流、思维碰撞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比如,我们在学习《诗经》之前,可以这样激发思维:

同学们,有一首歌大家可能都听过,也很熟悉,它就是邓丽君唱的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它是这么唱的: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彷佛,她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彷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大家听过之后,你知道它的歌词出自哪里呢?那就是《诗经》中的《蒹葭》。实际上,同学们还接触《诗经》的其它一些作品,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这个学期我们就从学习《诗经》开始吧。

(利用音乐的优美旋律贴近学生,利用意境的优美感染学生,氛围的奠定,潜移默化地起着导向作用)

二、文本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升华模式

语文教学,理解语言文字是关键、是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应是借助语言文字的理解,走进作者的心灵,理解作者的思想,受其高尚人格、优美品德的影响,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教会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在思考“为什么”中架起由文字到思想的桥梁、由文字到情感的桥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思想情感意志转变之目的。

教学《空中楼阁》时,在学生充分感受了优美的语言、意境后,我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

1.谁能用最朴素的文字说说作者“空中楼阁”的位置、环境?

2.这样的小屋,你在生活中见过吗?

3.作者为什么把小屋写的那么美?连接外面世界的是一道长长的陡峭的山坡,作者却说是“幸福的阶梯”?爬坡上坎明明是很辛苦的,作者为什么说“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4.小屋明明是被乱树杂草包围,作者为什么把它写得远离世俗,高雅异常?

学生通过对以上“为什么”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个人思想情志也仿佛受到了小屋清新之风的洗礼,神目为之一新,意识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变。

三、随文生活化、诗意化的联想模式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教会学生伸展性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学会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因为语文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联想想象空间。占领好课堂阵地,引导学生和着诗文的脉搏,随着作者的脚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帮助学生建立起随文诗意化的联想模式。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极具欣赏价值的美文。文章采用双线结构组织材料,从“颇不宁静”走出家门到“月下荷塘”到“荷塘月色”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回转家门,其间景物的描写,诗歌的引用,无疑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学习月下荷塘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喻体词,结合生活实感体会月下荷塘独有的美感和情趣

抽读课文后提问:①本段文字描写了什么?

②你见过这些事物吗,谁能用最生活化的语言说说事物的特点?

③你的叙述与文段有何不同,能说说文段的妙处吗?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

“亭亭的舞女的裙”→形象地描绘出了荷叶出水的高度和荷叶的宽大及形态;

“一粒粒的明珠”→形象地描写出了荷花晶莹剔透的质地及开放的状态;

“碧天里的星星”→“碧天”写出荷叶的广阔。忽暗忽明的“星星”形象地写出了月下荷花忽隐忽现的状态;

“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纤尘不染;

“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视觉形象听觉化,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清淡飘渺,沁人心脾;

“一道凝碧的碧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紧密程度。

老师作结,理性升华:

本段文字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形态美:荷叶像裙,荷花似星;动态美:荷香似歌,叶颤似电;静态美:波痕凝碧,流水含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形、味、色、声俱全,一方平淡的荷塘富有了浓浓的诗意。

随文联想,理性迁移:

谁能背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诗是怎样描写荷花的?能说说与文段的区别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谁还能举出其他写荷花的诗呢?(课后张贴出有关的诗,供同学们学习)

通过随文的生活化联想,将抽象文本生活化,调动生活积累理解化;通过随文诗意化联想,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厚度,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将平凡生活诗意化,潜移默化地渐染中国文化诗意的因子。长此以往,孩子们不仅有了浓浓的学习兴趣,还会有浓浓的表达兴趣,从而形成终身的兴趣。

四、新旧知识的衔接模式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小学、初中、高中各段知识的传授各有其巧妙切入点,然而这一点是为学生所不知的,学生也常常习惯当前的学习任务,不自然中就忽略了以前知识的回忆、勾连,所以,吸收知识总是散点单线的,不能有效的形成块面、网状。为了减少学生知识的生疏度,放低系知识学习的坡度,就要巧妙联系旧知,运用旧知,培养好学习的愉悦感。

比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可以利用初中的《沁园春·雪》作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背诵,明确上片借助黄河、长城等山川劲舞的描写,表现了北国风光的磅礴万里的恢宏气势,表现了毛泽东那视接千载,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下片抒情,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惜”“稍逊”“只识”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志豪情,诗篇借写大景抒大志,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顺势引入:《沁园春·长沙》又写了那些景?景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方法描写的?诗中又写了哪些事?景和事有和联系呢?这样一衔接,学生既不感到新学内容的突兀,有巧妙地铺垫了意象、意境、诗歌鉴赏等有关知识。接下来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法门。讲解文言文词性活用等语法知识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介词等相关常识;赋的知识传授可对接于对偶、排比、骈句等旧知识;语言运用更要对接初中知识。一句话,无论哪一块的学习,我们都要切身切实地从学生的阅历中、视野中、知识情感中寻找切入点,使他问在学习新知时既有浓厚的兴趣,不产生畏惧感和陌生感,又能在新学中澄清,明晰,提高,有进步。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本位于学生,立足于课堂,着眼于思维因子的投入,着力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形成,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猜你喜欢
莲叶随文荷塘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接天莲叶无穷碧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荷塘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荷塘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