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爱国情怀 开一代词风
——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011-08-15 00:42张清河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河南濮阳457000
名作欣赏 2011年8期
关键词:京口怀古首词

⊙张清河[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河南 濮阳 457000]

壮爱国情怀 开一代词风
——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张清河[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河南 濮阳 45700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充分体现了辛弃疾以知识分子特有的爱国情怀,在柳永、苏轼词风变革的基础上,把词的艺术形式不断拓展创新,讴歌了被压迫民族的爱国精神,使词的豪放风格真正得以形成并发扬光大。

辛弃疾 爱国精神 典实 用事

生活在灾难深重、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南宋时期的辛弃疾一生艰难,为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英勇奋斗了一生。他以一个积极入世的爱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情怀,在柳永、苏轼词风变革的基础上果敢冲出狭隘的悲欢离合感情圈子,把词的艺术形式拓展创新,使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峰,唱出了时代最强音,鲜明表达了救亡图存的重大课题,响亮讴歌了被压迫民族浓烈的爱国精神和抗击侵略、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使词的豪放风格真正得以形成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里程碑。其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他壮爱国情怀、开一代词风的集中体现。

辛弃疾于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担任镇江知府时,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遥望北方,看着脚下滚滚长江水,感慨万端,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于是奋笔疾书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

有论者认为这首词写于1205年(开禧元年),有人甚至把这首词的时间再向后推,说成是开禧元年被罢官后所作,因而对这首词进行分析时,强调了韩胄的排斥辛弃疾,辛弃疾也因此被罢免而失去了报效国家的用武之地。实际上并非如此。据嘉定《镇江志》所述,辛弃疾于嘉泰四年三月到镇江赴任知府的,明年(即开禧元年)七月,即以言官弹劾落职,改为祠官,初秋即启程回铅山,有其《玉楼春·乙丑京口奉祠西归》词中“却趁新凉秋水去”句可证。南宋史官岳珂《程史》也记载,稼轩守南徐(即京口)日,曾拿这首《永遇乐》征求座客意见,说明这首词不会作于七月罢官之后。姜夔《永遇乐·北固楼次稼轩韵》词有“前身诸葛,来由此地”①句,以此来和稼轩词,称辛弃疾是当代的诸葛亮,说京口父老正在盼望他出师北伐。如果辛弃疾已被罢官,显然就不会那样说了。从姜夔这首和词还可进一步推定。和词中还有“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句,说明辛词和姜词均应作于入秋天寒之后,但开禧元年七月初,辛弃疾已离开京口,而嘉泰三年秋辛弃疾尚未至京口,只有嘉泰四年秋天,辛弃疾恰在京口。查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亮大举南侵,十月渡淮,陷扬州,十一月金主亮为部下杀于瓜洲龟山寺。这时,辛弃疾受耿京命,奉表南归,目睹了扬州地区的一片烽火。由本年下数四十三年,恰为嘉泰四年,正合词中“四十三年”之数,这些足以证明辛词《永遇乐》确系写于嘉泰四年秋季。从这里可以看出,辛弃疾是退居二十年之后刚被起用,又受到皇帝召见,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对朝廷的北伐决策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诗人的情感十分高涨,态度奋发向上,所以才能写这首格调雄浑,气象恢弘的爱国诗篇。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首先取决于作品中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借怀古来壮志抒情。

上片即景着笔。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形势险峻。辛弃疾立意高远,视通千古,由京口一带的景象,联想到与京口相关的历史人物孙权、刘裕。孙权未定都建康时,曾住过京口,并在赤壁联刘拒曹,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建安十八年曹操再度南征,看到孙权“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②随挥军北还。尽管物换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其英雄业绩和千古江山交相辉映。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东晋时曾寓居京口。他以京口为根据地,前平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刘裕先后两次北伐,灭掉了鲜卑族的南燕与羌族的后秦两个国家,收复了今山东、河南及陕西大部分地区,建立起南朝第一个政权。诗人站在这里,放眼不尽的千古江山,缅怀古代英雄,从“舞榭歌台”,想到了曾北拒曹兵的孙权;从“寻常巷陌”,再念起胜利进行过北伐战争的刘裕,感慨万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何等的英气勃发,所向无敌,豪气万丈!而这些不能不随着时代浪潮的淘洗,成为后人凭吊的历史遗迹。在这里,作者以思古之幽情,发现实之感慨。诗人多么希望能看到如当年孙权、刘裕那样的人物来振兴国事,多么向往能以他们那样的英武气概投入到统一中原的大业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啊!诗人挥动健毫,饱蘸昂扬进取的抗战激情,略加勾勒,便见满纸风云激荡。

下片以古鉴今,转回到现实中来,着力表现自己要为北伐贡献出自己全部心力的热望。下片共十二句,作者紧扣京口周围的景物,诱发联想,展开笔墨,借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提醒当局者对北伐的部署务必周密审慎,切不可轻敌冒进,犯历史错误。这是辛弃疾以军事家的清醒经过认真侦察,准确判断,从总的趋势上认识到金国发生内乱所造成的必亡结局,但又指出它的现实兵力决不可小视,甚至还会转移矛盾,产生想象不到的严重后果。以“元嘉草草……”的历史告诫当局,北伐一定要慎重,草率出兵,只能落得“仓皇北顾”的下场。想到此,作者又无不遗憾地抚今追昔,四十三年前,率领着义军南归,在抗击完颜亮南侵的斗争中,辛弃疾曾带领着义军领袖耿京的使命,经扬州渡江南归,那时扬州淮南一带战火弥漫,抗金旗帜林立。宋军在采石矶打败南犯的金兵,金兵首领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人精神振奋,积极装备北伐收复失地,形势十分有利。而现在作者却看到的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在这里的寓意是: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带兵南犯,曾驻扎在瓜步山的佛狸洞,认识到战争的严重态势,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不敢有一丝的马虎;而今这里却是神鸦社鼓,全无战斗气象。更让辛弃疾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许多北伐抗金的大好时机,自己南归四十余年,恢复中原的壮志至今无从实现。在这里,沉重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表明出师北伐已刻不容缓。因此,在长期惧敌讳兵的气氛下,能有韩胄的决策北伐,这让作者感到十分兴奋,积极支持北伐。有的论者把这层意思解释成作者反对韩胄草率发动北伐是不确切的。至于北伐失败,那是韩胄用人不当,更是史弥远等投降派在战争后期趁机破坏的结果。正因为辛弃疾热烈支持韩胄的北伐,所以才壮怀激烈地决心在这次战役中有一番作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喻,显示了他老当益壮,恢复中原的雄心。诗人显然是在表明,如果当局真能以恢复中原的重任相托,他会奋然向前,大干一番的。

这首慷慨悲壮的词,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感染力,艺术成就很高。这不仅得益于作者选择了当时广大人民所关心的抗金御侮重大课题,具有了与时代共鸣的效应,更是作者以其精湛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完美结合的结晶。表现为:第一,词中奔涌的爱国激情。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对惨遭蹂躏的中原山河的深切系念;对清除分裂,统一疆土的强烈热望;对民族压迫者的切齿痛恨;对苟安投降主义的极度鄙视和愤慨;对抗战恢复事业怀有坚强的信念;并且抱有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态度和“马革裹尸当自誓”的爱国献身精神。这些正是诗人的本质表现,因此具有特别感人的力量,也是其他诗人所不及的。第二,恰切地使典用事。典故包括一定的人物、情节、物景或警策的语言。使用典实可以通过概括力较强的诗句,生动地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和感情。用事是指尽管有些读者不了解有些典故的来历,但不会妨碍领会词的内容。使用用事手法,能使事如己出,浑然天成,达到很高的境界。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里以“佛狸祠”借代沦陷区金人祠庙,敌人的祠庙香火旺盛,说明金国贵族统治的逐渐稳定。沦陷区人民同仇敌忾情绪的逐渐淡弱,这里用事寓意深刻,表明诗人对抗金前景的深深忧虑。第三,语言富丽,音韵铿锵。该词在语言的锤炼,音韵的琢磨,声率的讲求上,很见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严肃创作,惨淡经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词的语汇,显示了驾驭语言的高超创造力。

总之,这首词即景怀古,熔铸不少历史材料,以怀古的形式写现实的内容。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无不与京口有关,虽用古人古事且错落有致,并能一气贯注,浑然构成艺术整体,用事虽多,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杨慎《词品》认为辛词当以这首《永遇乐》为第一,确实名副其实。

①《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7页。

②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9页。

作 者:张清河,研究生,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从事中文教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京口怀古首词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京口驿的回忆
神回复
宋高宗的眼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合江神臂城怀古(外一首)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罨画池怀古
《诗词曲五首》(选二)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