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敏娟
近年来,OECD所制定的教育指标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国际间政府和学者研究、讨论、引用的重要素材。教育指标是检测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状态的工具,它通过对教育系统的量的描述,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国家间的教育比较提供相关信息和依据。在此,选择OECD国家中的美、法、德、日、韩等国作为重点借鉴对象,结合《2009年教育概览:OECD指标》等材料,对几项指标做出分析,以供我国教育决策部门和学者参考。
不同经济学家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经验材料的实证结果显示: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生产率水平。OECD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在人力资源发展中的作用,对其成员国的劳动力人口(25-64岁)受教育情况进行了分析。
目前,OECD成员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如下:
表1 25-64岁劳动力人口的入学率(1997-2007)[1]
受过高中段教育的人口占44%,受过高等教育的占27%。如表1所示,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都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即受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的劳动力人口普遍上升。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OECD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情况得到改善。1997年近37%的成人没有受过高中段教育,而2007年没有受过高中段教育的人口比重下降了7个百分点 (30%);1997年只有20%的人受高等教育,这个比例在之后的几年以平均每年4.5%的速度增长。20-29岁劳动力人口入学率显著上升。2007年的数据显示,OECD成员国(除葡萄牙外)中,20-29岁的劳动力人口入学率出现上升,2007年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的平均入学率达25%,韩国和德国超过平均水平,接近30%。
参照表2,对比25-64岁的几个年龄组,我们发现年轻一代受高中段教育比例更高。在高等教育阶段,同样呈现这一趋势,即年轻一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更高。25-34岁的人口中,OECD国家平均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34%,35-44岁、45-54岁以及55-64岁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9%、25%和20%。
表2 至少受过高中段教育的人口比例(2007)[2]
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人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确保儿童和成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大部分的OECD成员国中,12年的正规教育已经普及。近年来,学前教育发展迅速,OECD半数以上的成员国3-4岁儿童的入园率已经超过70%。
在高中段教育,OECD国家的平均完成率从1995年的77%上升到2007年的82%,提高了5个百分点,其中日本、韩国、德国的高中段完成率较高,2000年以来,均保持在90%以上,德国的高中段完成率甚至达到100%,美国的高中段完成率则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但几年来的完成率也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78%,比1995年(69%)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具体见表3)。
表3 高中段教育完成率统计(1995-2007)[3]
1973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马丁·特罗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学说,即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从精英化经大众化达到普及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15%-50%之间为大众型高等教育,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希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在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必然要求;普及高等教育,则是走向信息社会的必由之路。[4]
据《2009年教育概览:OECD指标》,1995年至2007年间,各国的平均大学入学率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39%的年轻人完成了大学学业。表4所列数据为2005至2007年间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表明这些国家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表4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统计(2005-2007)[5]
教育要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对象,加大教育的公共投入,同时引入民间资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
2006年OECD国家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中学后非高等教育的生均支出增长了40%。高等教育生均支出尽管增长没有如此迅速,但从2000年至2006年间也增加了11%。几乎所有OECD成员国的公共高等教育投资都呈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OECD国家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每年支出的生均使用经费为8857美元,小学生均使用经费为6517美元,中等教育的生均使用经费为7966美元,高等教育的生均使用经费为15791美元(见表5)。
表5 每年生均使用教育经费(2006)[6] 单位:美元
对比几个阶段教育的生均教育支出,高等教育的生均支出几乎是初等教育的两倍。在主要考察的几个国家中,美国的生均使用经费最高,中等教育阶段为10821美元,高等教育阶段为25109美元,远远高于日、韩、法、德。
2006年,OECD国家的平均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6.1%(见表 6),占所有公共投入的 13.3%(见表7)。1995年至2006年,OECD大部分国家都增加了公共教育投入,2006年OECD国家的各阶段教育总支出比1995年增长了44%,这一增速已经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GDP的增长速度。在一些国家,如韩国,公共总支出在GDP中的比例相对较低,但其教育公共支出在所有公共支出中占较高比例 (15%),居OECD国家前列。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1MD)2007年公布的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排序结果中显示,韩国的教育竞争力大幅提升,从2006年的 42位,上升了13位[7]。这一排名中教育公共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其重要指标。
表6 2006年OECD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8]
在教育投入中,公共投入是巨大的组成部分,但民间资源如今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民间资金力量可以用来弥补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确保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OECD国家的教育成本开始由国家和私人共同分担。
表7 公共教育支出占所有公共支出的比重[9]
公共投入仍是主要部分。2006年,OECD国家平均各阶段教育总投入的84.7%来自公共资源 (如表8所示)。在民间投入上,2006年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5.3%,各成员国又存在较大差距,如日、韩两国的民间投入相对较高,分别为33.3%和41.2%,而法国仅为9.1%。但与2000年比较,几个国家都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即公共投入比例下降,民间投入比例相对上升。
表8 2002年与2006年OECD国家教育的公共投入和民间投入的相对比例[10]
表9 2006年OECD国家中公共投入和民间投入在各阶段教育中的相对比例[11]
民间投入在各阶段教育分布不一。2006年高等教育机构得到的民间投入份额最大,占 27.4%,其次是学前教育机构,占19%(见表9)。OECD数据表明,从1995年到2006年间,高等教育中的公共经费下降了6个百分点(78%,72%),民间经费所占比重则不断加大。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直接表现形式,课堂教学时间的设置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只有科学合理的设置并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合理控制班额,有利于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合理的生师比及班额能有效调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学生学习时间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而增多。如表10所示,OECD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7-8岁的儿童每年学习769个小时,9-11岁的儿童多学习41小时(共810小时),12-14岁的儿童多学习 123小时 (共892小时)。按一年40周其中上课周为32-36周,小学每课时 40分钟、初中每课时45分钟计,OECD国家平均每周课堂学习时间折合我国课时即为:7-8岁的儿童平均每周为31.5-36课时,9-11岁的儿童为34-37.5 课时,12-14 岁为 33.3-37.3 课时。
表10 公立学校一年中规定的课堂学习时间(2007)[12]
教师教学时间则与学生的学习时间呈现相反趋势。OECD国家公立小学的教师平均一年的教学时间为798小时,在初中和高中段,教师的平均教学时间为709小时和653小时。教师教学时间随教育阶段的上升而减少。此外,在义务教育阶段,OECD国家核心课程(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的课时总体上不到总课时的50%。具体而言,占9-11岁儿童学习时间的47%,占12-14儿童学习时间的40%左右。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所平均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互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动力。课堂教学中是否实现师生互动,也是我国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表11 小学和初中的平均班级规模(2007)[13]
OECD国家,小学的班额为平均每班21人左右(见表11),为小班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阶段,韩国的班额在OECD国家中较大,平均31人;其他国家的班额接近或小于 28 人,如日本 28.2 人,美 23.1 人、法 22.6人,德国 22.1 人。
在初中阶段,OECD国家平均班额是24人,除韩国、日本外,其他几个国家都低于28人每班。
生师比是在校学生数与学校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合理的生师比能使学校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确定生师比的合理性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2007年OECD国家的平均生师比在小学、 初中、 高中及大学阶段分别为:16、13.2、12.5 和15.3,从生师比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生师比配置与小班化教学要求存在着内在一致性。
[1][2][3]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9:OECD Indicators[DB /OL].http://www.oecd.org/document/24/0,3343.en 26493926323843586328,00.html,1ndicator Al:TableAl.4,A1.2a,A2.2.
[4]吴必康.论美英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社会调控作用[J].世界历史,1999,(1):3-11.
[5]台湾教育部.教育统计指标之国际比较(2009年版)[DB/OL].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 site content sn=20241,表1-1-l(续3)
[6]Education at a Glonce 2009:OECD Indicators[DB/OL].http://www.oecd.org/document/24/0.3343.en 264939263238435863281,00.html,lndicator bl:TableBl.1.
[7]出国在线.韩国教育竞争力提升,上升至第29位[EB/OL].http://www.chuguo.cn/a5a6/2007-05 /152006.html.
[8][9][10][11][12][13]Eduction at a Glance 2009:OECD Indicators[DB/OL]. http://www. oecd. org/document/24/0.3343.en 2649392632384358632800.html,1ndicator b2:TableB2.1,B4.1,B3.1,B3.1-3.2,TD1.1,TD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