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慧 曹 晔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1],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优化布局结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办学等措施,建设一批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2]。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它的发展关系到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劣。而生师比作为评估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成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本文选取中职学校生师比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究影响中职学校生师比变化的因素,文中中职学校所有数据均不包含技工学校。
生师比即学校教师总人数与在校生人数之比,是反映教育系统内部及一个地区教育人力资源投入情况的重要数据指标,也是管理教师队伍的重要依据,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制定科学的生师比标准。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层面没有出台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仅在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任教师队伍,生师比达到20∶1的要求。
2005年以来,中职学校生师比变化趋势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10年),即持续增长阶段。“十一五”期间生师比一直处于连年攀升趋势,在2010年达到26.7∶1,究其原因主要是2005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3年连续扩招250万人,但教师数量增长速度无法跟上学生增加速度,导致生师比快速上升。第二阶段(2010-2015年),即快速下降阶段。“十二五”期间生师比快速下降,从2010年的26.7∶1降到2015年的20.5∶1,开始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的要求。第三阶段(2015-2020年),即缓慢下降阶段。“十三五”期间生师比仍然处于下降趋势,但是下降速度开始放缓,2015-2020年下降幅度为4.88%,并且从2015年开始生师比下降到20∶1以下。
图1 2005-2020 年全国中职学校生师比情况
国家统计局将全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地区)分为三大区域:东部(11个省市)、中部(8个省市)、西部(12个省市区)①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由于三类地区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区域间中职学校生师比也有所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2005-2010年东部11个省市中,北京、天津和辽宁生师比较低,广东、海南和福建生师比相对较高。2010-2020年以来,各个省市生师比都得到一定改善,差距开始缩小,呈现相对均衡发展的局面,由明显的三个层级分布转变为两层级分布。2005年和2010年生师比低于20∶1的只有北京、天津和辽宁,而福建、广东和海南处于高位,其中2010年海南中职学校生师比最高达到了35.8∶1;2015年,各省市生师比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多数省市都降至20∶1以下并且各省市之间相差不大。
表1 东部地区2005 年、2010 年、2015 年、2020 年中职学校生师比情况(教师人数=1)
总的来看,2005-2020年,东部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最高与最低省份差距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十一五”期间,8个省份生师比高于20∶1,“十二五”期间,各省同步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但“十三五”期间,个别省市迅速发展,致使差距重新拉大。虽然15年间各省市整体上生师比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海南省的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其他省市甚至出现增长,而北京成为下降速度最快的省市,降低了59.06%,2020年海南与北京仍有较大差距,区域间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依然存在。
从表2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各省份中职学校生师比发展较为均衡,2005年中部地区8个省份中职学校生师比低于20∶1的只有山西、吉林和黑龙江,2010年只有吉林和黑龙江,其他省市多数维持在30∶1左右,安徽省甚至达到35.79∶1,是吉林中职学校生师比的两倍;2015年吉林中职学校生师比下降速度最快,生师比达到8.26∶1,山西、安徽、湖北、河南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安徽仍然处于8省份中的最高值;2020年,各省份变化情况与2015年相比变化甚微,其中江西、河南、湖北出现上升现象,江西成为中部地区中职学校生师比最高的省份。
表2 中部地区2005、2010、2015、2020 年中职学校生师比情况(教师人数=1)
综上,由于近年来中职招生人数下降,中部区域省份间生师比出现了下降,但省份之间差距开始扩大,两极分化程度较高。经过15年的发展,除了山西、吉林两个省份中职学校生师比下降速度比较快之外,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的中职学校生师比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其他省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职学校生师比水平,发展速度基本持平。由此可见,中部区域发展不均衡,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中职学校师资建设应该重点改善[3]。
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西部地区中职学校生师比低于20∶1的省市有6个,而2010年西部地区12个省份生师比都在30∶1左右,与东中部区域相差较大,其中内蒙古中职学校生师比最低,也达到22.84∶1,宁夏中职学校生师比最高,达到了41.68∶1;2015年中职学校生师比低于20∶1的省份有3个,分别为内蒙古、西藏、甘肃,此时西藏中职学校生师比降为西部区域最低,下降速度最快;2020年除内蒙古、西藏、甘肃外,陕西中职学校生师比降至20∶1以下,生师比最低值仍然是西藏,而青海的中职学校生师比出现增长,达到了37.34∶1。
表3 西部地区2005、2010、2015、2020 年中职学校生师比情况(教师人数=1)
15年来,西部有的省份中职学校生师比改善较大,如西藏、甘肃及内蒙古,有的省份近些年中职学校生师比值反而升高,如新疆、青海、贵州及云南,其中青海省10年来中职学校生师比一直不断增长,在2020年成为西部地区中职学校生师比最高省份。需要注意的是,中职学校生师比处于较高值的广西、云南、青海多年一直居高不下,可以看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
影响中职学校生师比变化的因素既受学生数变化的影响,也受教师数变化的影响,我们采用因素分析法对2005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在校生数和专任教师数对三大地区生师比变化的影响,我们把三大地区分别进行统计。从表4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十一五”期间,中职学校学生数增加110.92万人,中职学校教师数增加2.33万人,教师数增加导致的生师比下降比例低于学生数增加导致的生师比上升比例,致使生师比处于上升阶段。“十二五”期间,中职学校学生数减少200.63万人,中职学校教师数减少1.32万人;“十三五”期间,中职学校学生数减少35.57万人,中职学校教师数量前3年变化不大,后两年增加0.58万人。2011-2018年间,除2017年外,学生数和教师数都在下降,学生数下降导致生师比下降幅度大于教师数减少导致生师比增加的幅度,致使生师比出现了下降。2019-2020年间,由于初中毕业生增加和2019年高职开始扩招,学生数恢复增长,教师数也开始增长,生师比进一步下降。总的来看,东部地区生师比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比较平稳,说明学生数和教师数变化都比较平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变化比较平稳。
表4 东部地区生师比变化因素分析
表5显示,中部地区“十一五”期间中职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师数和在校生数都开始增长,中职学校在校生数增加了165.5万人,中职学校教师数增加了4.2万人,但总体来看,学生数增加导致生师比增加的幅度高于教师增加导致的生师比下降幅度,致使生师比处于上升阶段。“十二五”期间,中部地区中职学校在校生数减少了近200万人,同时中职学校教师数也减少了2.3万人,学生数和教师数都在下降,但学生数下降幅度导致师生比下降的幅度低于教师数减少导致的生师比上升的幅度,致使生师比不断下降。“十三五”期间,前3年变化趋势同“十二五”期间相同,需要指出的是2019年以来,中部地区中职学校在校生数和教师数都在止跌回升,学生数增加导致生师比上升的幅度与教师数增加导致的生师比下降的幅度相差不大,生师比变化不大。
表5 中部地区生师比变化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中部与东部地区相比,学生数和教师数增减变化幅度都比较大,对生师比变化影响幅度较大,中等职业学校变化较大。
总体来看,如表6所示,“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学生数增加215.28万人,教师数增加2.65万人,但学生数增加导致的生师比上升的幅度远大于教师数增加导致的生师比下降的幅度,致使生师比上升较快,2010年高达30.58∶1。“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学生数减少83.56万人,教师数增加0.77万人,学生数下降和教师数增加的共同作用致使生师比快速下降。“十三五”期间,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学生数前4年减少33.88万人,后1年增加16.71万人;教师数前3年减少0.47万人,后两年增加0.21万人,前3年学生数增加导致的生师比下降的幅度高于教师数减少导致的生师比上升幅度,致使生师比不断下降。
表6 西部地区生师比变化因素分析
从整体来看,2011年到2019年西部地区中职学校生师比一直在下降,而且在校生数变化对生师比影响大于教师数变化产生的影响。
生师比是体现办学水平的重要数量指标,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教育都设置有相对合理的生师比标准。如2001年国家编制办规定普通高中的生师比是16∶1,而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师比是18∶1。生师比过高影响教学质量,生师比过低影响办学效益。因此,合理制定教职工编制标准是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家没有出台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只是在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提出了20∶1的要求,现实中主要依据这一标准来进行判断。针对前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总的来看,2005-2020年来东中西三大区域都表现出在校生数和教师数同方向变化的趋势,即学生数增加,教师数也在增加;学生数减少,教师数也在下降。“十一五”期间,由于2005-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3年扩招250万人,在校生规模连续增长,教师数也在不断增加,“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受学龄人口断崖式下降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出现了下滑,教师数也出现下降,表现为同步减少的现象。由于近几年初中毕业生增加,尤其是2019年以来高职每年扩招100万人,拉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职学校招生人数和教师数都在增加。
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增幅37.12%。其中,东部地区增长了18.81%,中部地区为37.89%,西部地区为72.16%,其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大。而三大区域教师数也均呈上升趋势,东中西部教师数量分别增加了8.69%、23.64%、18.75%,中部区域教师数增加最多,中职学校生师比总体处于增长态势。
“十二五”期间,全国中职学校招生数开始下降,2015年开始出现了负增长,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中职学校在校生数下降了28.64%,中部地区降幅达到32.71%,西部地区下降幅度为16.27%,西部下降的幅度最小。而东中部地区中职学校教师数量有所减少,东部和中部地区出现负增长,西部地区仍增长了4.56%,致使三类地区中职学校生师比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
“十三五”期间,全国中职招生数总体上仍然是负增长,中职学校在校生数总体依然处于减少趋势,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下降了7.12%、7.88%、-0.5%。东部地区中职学校教师数量继续上升,西部和中部地区中职学校教师数量仍在减少,尤其是西部地区,进一步反映出三大地区变化的差异性。
上述分析表明,2005-2020年三大地区均表现出中职学校学生数变化幅度大于教师数变化幅度,原因是教师增减变化受制于多种因素,因此增加变化幅度不可能变化太大,学生数的变化对生师比的变化影响最大。这说明近些年来中职学校生师比下降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不是主观上教师数量增加的结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总的来看,东中西三大区域生师比呈现阶梯性差异,经过15年的建设,东部地区中职学校生师比接近普通高中的16∶1,中部地区略高于20∶1,西部地区仍高于20∶1。15年来,东部地区中职学校生师比从22.04∶1下降到16.43∶1;中部地区从24.3∶1下降到21.9∶1;西部地区从21.1∶1上升到22.9∶1,不降反升,表现出梯度变化的趋势。同时,在同一区域,不同省份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如西部地区,2020年与2005年中职学校生师比相比较,广西、云南、西藏、青海、新疆五省份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说明地方政策也是影响中职学校生师比变化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2005年三大地区中职学校生师比差距不大,但是职业教育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生师比下降幅度较快,逐步接近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生师比;而中部地区由于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中职学校生师比下降的并不多,略好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一方面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补充机制不完善,中职学校生师比居高不下。
从在校生规模来看,2005年东中西三大区域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之比为6∶4∶3,到2020年三者规模之比接近1∶1∶1;而2005年中职学校教师规模之比为9∶6∶5,到2020年教师规模之比为7∶5∶4,可见中西部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是导致全国中职学校生师比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职学校生师比较高,但东部地区2011-2016年、中部地区2012-2018年、西部地区2014-2018年教师数不增反减,而且东中西部表现出一定的传导性。究其原因,由于国家政策文件中没有明确中职学校生师比的要求,现实中就会出现“学生增教师增、学生减教师减”的现象,教师队伍建设聚焦眼前而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国家应尽快出台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来改善这种状况,并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