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新 徐小琴 杨 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1],普通教育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职业教育侧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不同的人才选拔制度和考试评价方式。自1999年高职高专被纳入普通高考统招以来,职业教育高考便长期依附于普通高校的统一考试招生制度[2]。这种“大一统”式的招考制度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选拔的需求,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进一步加剧了“职教劣于普教”的社会错误认识[3]。为应对这一困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组织开展高职招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自主考试、注册入学、破格录取等多种招生录取方式[4]。在招生考试方式上,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完善职业学校的衔接体系[5]。2013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也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6]。
为响应国家政策,2011年,湖北省首先推行以技能考试为主、文化课考试为辅的“技能高考”,打破了“一张试卷考所有人”的僵局。继湖北推行“技能高考”后,各省陆续发布招生改革政策文件,加入对技能水平的考核。2014年,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实施“文化素养+职业技能”考试模式,全面启动高职“单招单考”职业技能考试[7]。2016年,四川省进一步推进高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法,逐年增加考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的专业类别[8]。201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9]。从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政策及各省的响应措施来看,“职业技能”是目前“职教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的重要区分点。因此,本研究从技能成分①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技能的理解,本研究将“技能”界定为“学习者应用知识以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技能成分多少”,即技能考核在职教高考中占比的多少。视角出发,通过系统地查阅和分析全国31个省/市/区(港澳台除外,下文简称省)的“职教高考”文献资料并访谈十余位职教专家、管理者、组织者和考生,对我国“职教高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模式多样:蒋丽君等通过对上海、浙江的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模式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出统考统招、单独招生、分类考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几种模式[10];郭婷婷对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为普通高考、高职统考、自主招生、技能高考四个阶段[11];徐国庆通过对中职升学途径的考查,将高职招生模式划分为普通高考、三校生③三校生,指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专、职高和技校。高考(技能高考)、自主招生、中高/中本贯通和五年一贯制高职五种类型[12];陈江对“职教高考”进行了“六模式十二类型”的划分,即普通高考、单独招生、自主招生、注册入学、免试入学六种模式[13]。以上学者或聚焦于部分省份或从全国入手,对高职院校招生模式进行了梳理与划分,但研究内容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各省的高职招生简章及相关资料细节进行查阅、整理和分析并补充访谈,进一步归纳出现阶段的高职招生模式,见表1。
表1 高职招生模式
为方便理解和突出职教特色,本研究根据考试中技能成分占比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技能高考”“非技能高考”和“替代”三种模式。
通过对各省招生官网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以及访谈调查,发现仅有少数省份“职教高考”中技能成分占比较高(称之为“技能高考”模式)。例如,湖北省“技能高考”分为“文化综合”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两部分,其中,“专业技能”考试又包括专业知识(150分)和技能操作(340分)[14]。浙江省单独招生考试分为“文化课”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两部分,其中,“职业技能”考试又包括专业知识(150分)和技能操作(150分)[15]。山东省春季高考分为“文化素质”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两部分,其中,“专业技能”考试又包括专业知识(200分)和技能测试(230分)[16]。宁夏高职分类考试分为“文化基础”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两部分,其中,“职业技能”考试又包括专业知识(约占40%)和技能操作(约占60%)[17]。
具体而言,在考试内容上,上述省份均将操作技能融入到了“职教高考”中,突出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宁夏部分专业的考试大纲明确指出“采取实操方式进行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划分了考试范围;山东省春季高考技能考试标准按专业划分了技能考试范围并提出了操作规范要求;湖北省技能高考考试大纲明确列出各专业技能考试的模块和要求——考生“在实训场地进行技能操作”;浙江省职业技能操作考试简章分专业规定了考试内容、要求及形式。在考试评分上,从“加工产品所达到的技术参数指标、完成专项技能操作的规范程度、文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18]等方面对考生进行评分,评分指标较以往更加全面。在考务组织上,“技能高考”的场地安排由设备资源较充足、办学质量较好的高职院校承办,符合考试对设施设备条件的要求;时间安排方面,机械专业某监考教师表示“考试时间一般为4天,每天安排4场考试,每场考试150分钟,题目每天都会更换以保证公平性”。
综上所述,我国采用“技能高考”模式开展高职院校招生考试的省份仅占少数。其中,湖北、浙江、山东、宁夏等省份的“技能高考”政策相对完善,但考试本身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通过对各省“职教高考”实施情况的调查,发现多数省份的考试内容中技能成分占比较低(称之为“非技能高考”模式),没有明确规定采用实操形式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考核,而是采用“文化课考试+专业综合理论测试(闭卷笔试)”或“文化课考试+职业技能测试(无实操或实操占比很小)”进行考核。“非技能高考”模式缺乏对学生技能层面的考核,不符合职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力倾向,且因缺乏科学的考核理论、工具和体系,也难以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真实水平。
大部分省份在采用“技能高考”或“非技能高考”的同时,也采用了凭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获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替代“职教高考”的“替代”模式(多出现在综合评价招生、免试入学中,具体细节因省份而异)。
综合各省份的高职院校免试入学方案,总结出如下几类“替代物”,即学生可以凭此替代考试,免试入学,见表2。此模式有其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符合职教学生认知特点的“非技能替代物”,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表2 职教高考的“替代物”类别
1.考试内容仍偏重理论知识,对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查不够
通过访谈和分析各省份历年招生文件和考试大纲发现,当前“技能高考”模式的考试内容虽涉及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操式”考核,但整体仍偏重理论知识(文化素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比例大多维持在2∶1∶1左右)。对专业技能特别是职业能力的考查不够科学、充分和综合,与“技能高考”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初衷还有一定差距。评价方式偏重结果性评价,并且存在简单量化的倾向,缺乏对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性评价。例如,接受访谈的考生表示:“技能操作通过模拟往年的考试真题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比较简单,评价打分大多也只看最后呈现的结果,如根据铁块加工后的形状进行量化打分。”
2.考试的标准、流程、模式等不够科学、成熟和统一
作为新兴事物,“技能高考”在考试标准的设置方面还不够科学。如,受“省份自主”的影响,各省的技能考试分值占比各不相同:湖北省“文化综合”“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的分值占比约为4∶3∶7,浙江省为2∶1∶1,宁夏约为3∶1∶2,山东省约为3∶2∶2。其次,考试的流程尚不成熟,考前命题、考后评分以及全过程监督还存在不够规范的地方。如,试题相似度较高且不够综合,考试评分偏重最后的结果呈现。再者,考试的模式尚未统一。有的省份如浙江,近年来招生方式有“单独招生(面向中职学校)”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面向普通高中)”;宁夏使用“单独招生(面向普通高中)”和“分类考试招生(面向中职学校,分专业类进行)”的方式;贵州使用“单独招生(面向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和“分类考试招生(面向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以生源为类)”的方式。可见,不同省份间的考试模式差异较大。
3.具备实操条件的院校较少,缺乏公平性
“技能高考”的实施需要搭建特定的考场环境,离不开各种设施设备的支持,尤其像机电、汽车、烹饪等实操性强的专业。然而,当前只有少数院校能满足考场设置要求。另外,受设施设备条件的限制,考生尤其是非本校考生若想进行充分的考前实操练习,困难较大。例如,浙江省某承办“技能高考”院校的教师表示:“考场会在考试前开放给考生做模拟操作练习,但会有人数、时间和次数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
4.考场安排不够合理,增加考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技能高考”有较高的特殊考场环境要求,且目前满足要求的院校只占少数,导致相当一部分考生需要跨区域参加考试,加大了交通、食宿、安全等额外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当遇到类似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时,集中性的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会给相关地区的管控工作带来很大负担,并且“技能高考”的考场特殊性也使得为“高风险地区”的考生设置“备用考场”难以实现。
5.政策和招生宣传不到位
通过调研发现,多数省份对“职教高考”“技能高考”的政策宣传以及招生宣传还不到位,没有向社会大众充分解读这种新兴事物的特色、优势和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考试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其是“低层次”“不入流”的考试,是迫于现状不得不选择的一种升学途径。可见这种缺乏深度、广度与针对性的解读和宣传对学生和家长的帮助不够,相应地也就缺乏吸引力。
1.缺乏对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考核
接受访谈的多名考生表示:“专业技能”考试的内容比较简单,很少有技能实操类题目,大都开展笔试或“职业适应性面试”,且面试题中甚至出现过形式化问题。由此可知,“非技能高考”在考试内容上缺少对专业操作技能尤其是职业能力的考核,整体偏理论化、简单化甚至形式化,不符合多元智能理论[19],没有考虑到职业成长逻辑规律[20];考试形式采用传统纸笔测试和面试,忽视了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也不符合情境学习、真实性评估、发展性任务等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21]。
2.考试内容和高职课程的相关性较低
从生源上看,考生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两大类。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相比,虽然在专业技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非技能高考”的考试模式却没有很好地起到按照专业技能水平进行选拔的作用,考试内容与高职课程内容的相关性不高。这会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中高职衔接不紧密,从而进一步阻碍学生高职阶段的专业发展。
通过查阅各省考试资料可以发现,大部分省份同时采用了以资格证书或荣誉类称号等替代考试的高职招生方式,学生通过审核后可以直接免试入学。这些“替代物”种类较多,包括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学科竞赛奖、职业资格证书、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等。“替代”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之处:既提供了一种新的升学途径,又对拔尖技术技能人才起到了鼓舞与激励作用。但其中部分“替代物”(某些不相关学科的学科竞赛奖、“市优干”等)与学生所学专业要求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相关性不高。如,凭“市优干”是否可以免护理类专业的考试;凭“MS Office一级证书”是否可以免计算机类专业的考试……诸如此类的替代细节在该模式下均未体现。此外,即便是与技能相关的“替代物”,其中涉及到的考试/比赛细节也尚不科学、完善,与职教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1.正确定位“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提高技能成分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了二者的考试内容、形式与结构应各有侧重。普通教育是学科系统化的,注重知识的获取和储备[22],侧重理解和记忆;职业教育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注重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23],侧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问题解决[24]。因此,职业教育考试若延续普通教育的惯性,仍然单纯考查事实性的或抽象化的、情境性较弱的理论知识并强调机械记忆,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职教高考”应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模式的基础上对二者的结构比例进行优化调整,加大技能成分占比,坚持技能实操类考核,使“职教高考”逐渐向“技能高考”方向发展,为进一步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奠定基础。
而关于“职教高考”中的“文化素质”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认知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文化课考试专业课化”,即将文化课考试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大类建立联系,为专业人才培养与选拔服务。例如,生物制药工艺专业的英语考试内容应与制药装备与车间设计、药品生产与销售等专业内容建立联系。同时,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引导培养阶段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例如,有意识地进行“文化课专业课化”,既把握文化课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职业教学结合甚至融合[25]。
2.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综合考查知识、技能和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会学生学会工作”[26],因此,职业教育的各类考试也应为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以德国职业教育毕业考试[27]和世界技能大赛[28]的理念为标杆和借鉴,我国“职教高考”应进一步向“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方向靠拢。具体来说,在考试内容上,“职教高考”不仅要关注试题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还要强调考试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基于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查。具体可以借鉴国际COMET职业能力测评[29],采用综合化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对考生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涉及试题开发,可以聘请职教专家学者、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共同参与,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要求,构建理念先进、与国际测评范式和方案接轨的、具有较高信效度、合适难度和区分度的试题库。
此外,在评价方式上,应将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和技能实操考试时的过程性表现;应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30],着眼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而非简单的技能操作和机械的知识复现。
1.将合格的“1+X”证书融入替代方案
201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试点工作[31],这是我国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探索。“替代”模式下各省的“替代”方案虽都包含一定的技能成分,如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大赛获奖,但若在此基础上逐步融入合格的“X”证书,则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不同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使“替代”模式更具说服力。我国当前“X”证书的考核方式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强建设。“X”证书的考核要能反映出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性目标和职业规范的双重要求[32],尤其要反映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观评分和客观评分相结合。
2.视报考专业特点合理选用“替代证书”
“替代”模式作为高职招生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部分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凭“市优干”、某些类别的学科竞赛等与学生未来高职阶段所学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相关性偏弱的证书或奖励,获得免试入学资格,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较低。对此,“职教高考”应完善替代方案中的此类“非技能证书”,视报考专业特点选用合理的“替代证书”,提高技能成分。如,学前教育类专业可以优先选择具有乐器、绘画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语言类专业可以优先选择获得语文、英语等学科竞赛奖的学生,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可以优先选择获得“市优干”称号的学生等。
1.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配备足量的设施设备并合理分配
多数院校由于受到设施设备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职教高考”的考场设置要求,导致“职教高考”仅能在少部分院校开展,出现考试空间集中、时间分散的问题,且考生的考前实操练习甚至日常实训也受到影响。对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调动社会力量、鼓励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支持职业院校购入相应的设施设备,为更多院校创造开展技能考试的条件,降低考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在日常教学中,各院校也应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并在考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操练习。
2.加强“校企合作”,支持“职教高考”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占主要地位,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学习时间占整个学时的60%~70%。而我国职校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只占总体的20%~30%[33]。对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34]。在组织“职教高考”方面,同样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如,学校租用行业企业设备、聘请行业企业人员支持“职教高考”;校企双方合作开办“校中厂”[35][36],深化产教融合,满足“职教高考”对场地、设备等的要求;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学院”[37],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支持开展“职教高考”等。同时,政府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参与“职教高考”的设计和实施。
校企合作开展“职教高考”,于院校而言,可以弥补其在人员、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不足;于企业而言,既可以帮助企业将实践要求融入“职教高考”,选拔出真正能够为企业所用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又可以在组织考试的同时打造企业、产品、设备服务的知名度,获得大众认可,进而吸引更多人才入企。
3.完善“职教高考”考查机制,维护教育公平
坚持公开、公正,维护教育公平,是确保优质生源的关键,是招生监督工作的落脚点[38]。在普职融通[39]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学生均可通过“职教高考”升学,但两类生源的不同学习内容、认知特点和智力倾向决定了对二者不能采取相同的招生考试方式,因此,完善“职教高考”考查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现阶段,部分地区存在少数普高生通过中途转学参加“职教高考”以提高考取本科机会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不公问题[40]。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遵循普职融通基本理念的前提下,采取一定控制措施,如,视生源类型优化调整“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的内容和结构比例,普高生源提高“文化素质”分值占比,三校生提高“职业技能”分值占比;合理规划高职招考的生源比例,尤其是职教本科的普职招生比,维护教育公平。
4.统一考试的标准、流程、模式
“职教高考”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各省探索的模式差异很大,在标准、流程、模式等方面不尽一致,这会影响国内“职教高考”的科学性、规范性、公平性甚至考试声誉和大众接受度。由于职业教育本身的复杂多样,当前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完全统一很难实现,但可以采取部分地区、部分专业联合研发、联合考试的形式,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基本统一。
具体而言:第一,在考试标准上,建议分专业对考试的内容、时长、分值构成和占比等进行统一规定,包括考试涵盖哪些内容,侧重知识、技能还是能力;各部分分值占比如何划分;考试时长多久,评分标准如何设置等。第二,在考试流程和各重点环节的把握上,尽量分专业统一命题或部分地区部分专业联合考试,但要注意同一专业在不同考试时间段的试题差异性与等值性,并确保试卷的保密性;注意考试效率,合理规划该专业各场考试间的组织、准备和学生待考时间;加强社会监督,建立监督委员会,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家长、学生等多方共同参与,多主体监督“职教高考”从命题到测试再到评分的全过程。第三,在考试模式上,选用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并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基本统一,如,各省均采取“分类考试(统一规定生源类型、不同生源的考试办法)”和“综合评价招生(视生源类型统一规定具体方案)”的考试模式进行招生。
5.加强考试指导和相关人员培训
要想推动“职教高考”顺利实施,首先要让社会大众知晓何为“职教高考”,为何参加“职教高考”,如何参加“职教高考”。为此,国家可以设立“职教高考”指导咨询委员会,将学术、测评、教育教学、行业企业等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职教高考”的实践中;在各级考试机构设立专门针对“职教高考”的岗位,保证有相应的部门和足够的专业工作人员[41],开展规划、组织和指导工作。
此外,职业教育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在教育教学理念、考试组织安排、评价打分等多方面都与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区别。尤其是“职教高考”“技能高考”考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的初衷,对教师和考试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科学、规范的相关培训不可或缺。